遇见贾鹏芳
(本文系2010年7月18日贾鹏芳先生音乐会记录。)
1
作为安可的《睡莲》一曲奏毕,全场掌声雷动。以前就很熟悉这首相当出名的作品,可也许是因为台上动用了劣质扩音设备,也许是吉他的音色毕竟比不上陶笛,也许是因为后排一直用闪光灯乱拍还自称是贾鹏芳前妻的大妈太讨厌……乐曲本身并没有给我太多感觉,倒是作为主题动机的纯五度显得格外突兀,曾经在录音里觉得惊艳的那段旋律也仿佛没那么动人了。
学习作曲要掌握所谓“四大件”(和声,曲式,对位,配器),课程设置里却偏偏没有似乎应该是最重要的“旋律课”(也根本不存在)。这显然是有原因的。旋律既难又容易。难就难在这种能力多半来自天生,老师教不了,学生也学不会,比如勃拉姆斯一辈子都没写出多少可称得上悦耳的句子,最通俗的匈牙利舞曲也是改编自民间旋律,还因“剽窃”获得了不少争议;说容易,是因为再平淡无奇的旋律,到了配器大师的手中就可以升华成伟大。贝多芬的欢乐颂主题并没有太多神奇之处,如果是在那个年代第一次听到,我甚至会和其他乐评人一样认为贝多芬已然江郎才尽,可最终那段旋律成就了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曲,它本身也被赋予了特别的神圣意义,使得人们一听到它就会立即联想到很多音乐之外的东西,这就是它可称为伟大的地方,而与旋律本身没太大关系。
一直觉得日本作曲家全是旋律大师,贾鹏芳又在日本浸淫其音乐文化多年,自己创作的众多作品也着力于通过旋律取胜。之所以对New Age有本能抵触,是因为耳朵已经完全习惯了听古典音乐,懂得慢慢品味和声的细微变化带来的无穷乐趣,大脑也熟悉了同时跟随几个声部一起舞蹈跳跃的奇妙感觉。可New Age只能提供给我干巴巴的一段加上了种种电脑合成效果的优美旋律,这让我情何以堪呢。如果台上的主角不是一位二胡演奏家,我可能永远不会走进音乐厅去欣赏一场这样的音乐会。
贾鹏芳出走中央民族乐团二十多年,推出了十余张唱片,在东洋取得了其他华人艺术家难以企及的成就,几乎成为了中国New Age音乐的带头人。但面对作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现状,贾鹏芳应适时作出更大胆的改变。
2
在现场购买了一张《遥》。选择它的原因是这张唱片里有两首经过重新配器的传统作品(《二泉映月》、《河南小曲》),而且它和我的名字一样……再加上在现场听到的《陕北抒怀》和以前听过的《月夜》,已经初步认识了贾鹏芳对传统作品的诠释能力。很期待7月24日邓建栋先生在国家大剧院的独奏音乐会,还有8月23日宋飞在中山的独奏音乐会,他们两位基本代表了当今二胡艺术的最高高度。
而贾鹏芳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二胡演奏家,甚至是大相径庭,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即新民乐和日本New Age的融合。新民乐也是New Age的分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卞留念领衔的红黄蓝,冯晓泉曾格格的夫妻档,甚至还有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大腿秀,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女子十二乐坊——2001年开始出名,屡遭“炮轰”,被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大师章红艳斥为假演,直到近两年几乎销声匿迹,最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条路上布满荆棘,发展新民乐难以成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救命稻草。至于New Age,欧美日本各有诸多代表人物,拥有数量巨大的乐迷群体,不必赘述。
贾鹏芳的创举,在于放弃新民乐以乱七八糟的现代手法演奏民族音乐的做法,改以利用二胡的独特音色演奏New Age作品。其本质是New Age,已经与民族音乐关系不大,却又迎合了日本乐迷盼望了解中国乐器的愿望,加上在曲目创作上的独特个性和贾先生的人格魅力,终于一炮走红。这也一定可以给民乐工作者带来诸多启示。但是这样的好机会可能只有一个,即使是日本的音乐市场也不会需要另一个贾鹏芳。同去的朋友说,他的音乐技术上并不难,你也可以做出来啊。我说我当然有可能做出来啊,但我永远当不了第一个做出来的。因此,和唐骏不同,贾鹏芳的成功不能复制……
越是了解民乐的人,越认为民乐没有出路。没有现代音乐理论的支持,传统曲目又大量失传。每件乐器的声音都充满个性,可这既是独一无二的优势,也是致命的缺点:优势在于无可取代,缺点在于无法相融。即使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民乐配器已经与中央民族乐团初成立时的混乱情景大不相同,但仍然远不能和成熟的古典音乐配器理论相提并论,发展下去的路简直是一眼望不到头。贾鹏芳的尝试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扬长避短,他极力突出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的鲜明音色特点,选用了最不会产生音色冲突的钢琴、陶笛和吉他等作为伴奏乐器,而且很少使用和声,将旋律的作用最大化。
在他配器的《二泉映月》里,贾将阿炳的原作完全旋律化,几乎抛弃了全部的节奏变化和力度对比,用吉他和电声弦乐构成背景,使得全曲放弃了思想内涵方面的刻画,而着力营造气氛。可以说这样的一首曲子已经完全脱离了原作的宗旨,但无疑对于不了解作品的普通乐迷来说更悦耳动听,更容易接受,虽然无法说喜欢,也不得不承认是一首成功的改编,至少强过吴祖强那个不知所云的弦乐配器版吧。如果仅从他这几首传统作品改编曲来看,其贡献不亚于克莱德曼之于钢琴,安德烈·里欧之于小提琴,莫里哀之于古典音乐。
3
音乐会的一大惊喜,是重新认识了儿时的偶像周耀锟先生。磁带里那个演奏中正平和如太极般滴水不漏的周先生在舞台上竟然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曲《病中吟》,速度极其自由,但又不会感到过于突然,一弓一指都仿佛在牵动心脏的跳动。青年时代周先生的演奏是少年老成,暮年的周先生却犹如返老还童,本该越老越醇的酒里忽然多了些辛辣之气,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完整。二胡的魔力在这首乐曲里完全释放,相信可以给台下那些只通过贾鹏芳开始了解二胡的日本乐迷们带来些许震撼——在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一位“日本工作人员”写的:
这首曲子由服部克久作曲,是他和贾鹏芳的第一次合作。
他也被看似简单只有两根弦的二胡爆发出的惊人力量所震撼。
但对于当时的日本,二胡认知程度接近于零,
他以为中国的二胡演奏家可能都这么了不起。
恰巧有次机会,服部克久的乐团去中国演出,
也目睹了很多二胡演奏家的表演,
才让他彻底明白了贾鹏芳的实力。
我不知道服部目睹的都是哪些二胡演奏家,不知道他可曾听说过闵惠芬宋飞周维陈军于红梅邓建栋等等等等。但可以保证的是,贾鹏芳与国内的一流演奏家相比,在技巧和对传统作品的理解上完全不属于同一档次——贾的特长也根本不在这些项目上。他是优秀的New Age作曲家和演奏家,他是民乐发展的探路人,他是在日本辛勤耕耘的二胡大使。但我无法认可作为二胡演奏家的贾鹏芳,因为我心里有一长串闪亮的名字:我最崇拜的有凭一人之力建立起二胡教学体系的刘长福老师,有敢于挑战音乐学院权威、可称得上德艺双馨的宋飞老师。闵惠芬是二胡艺术的教母;于红梅琴声如珠玉绸缎;周维最会玩儿二胡;陈军技巧最让人眼花缭乱;邓建栋的琴声就像指点江山的英雄。这段话也让我彻底明白了日本对二胡的认知程度——确实是接近于零。
4
几十人排成了长队等待签名合影。贾鹏芳依次按乐迷的要求在碟片和节目单上签字,不断说着谢谢,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想起吕思清的音乐会后居然要求在现场买唱片的听众才可以索要签名,贾老师的和蔼就如同他在访谈时的表现。即使是在台下,艺术家的一言一行还是会被听众记在心里。
遇见贾鹏芳是难得的缘分,是难忘的艺术享受。
不久前才知道这位名声只流传在东瀛的音乐家在中国也已经有了规模相当大的乐迷群体,而我对其了解甚少,占用了一个宝贵名额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希望这篇评论可以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希望贾鹏芳越走越好。
1
作为安可的《睡莲》一曲奏毕,全场掌声雷动。以前就很熟悉这首相当出名的作品,可也许是因为台上动用了劣质扩音设备,也许是吉他的音色毕竟比不上陶笛,也许是因为后排一直用闪光灯乱拍还自称是贾鹏芳前妻的大妈太讨厌……乐曲本身并没有给我太多感觉,倒是作为主题动机的纯五度显得格外突兀,曾经在录音里觉得惊艳的那段旋律也仿佛没那么动人了。
学习作曲要掌握所谓“四大件”(和声,曲式,对位,配器),课程设置里却偏偏没有似乎应该是最重要的“旋律课”(也根本不存在)。这显然是有原因的。旋律既难又容易。难就难在这种能力多半来自天生,老师教不了,学生也学不会,比如勃拉姆斯一辈子都没写出多少可称得上悦耳的句子,最通俗的匈牙利舞曲也是改编自民间旋律,还因“剽窃”获得了不少争议;说容易,是因为再平淡无奇的旋律,到了配器大师的手中就可以升华成伟大。贝多芬的欢乐颂主题并没有太多神奇之处,如果是在那个年代第一次听到,我甚至会和其他乐评人一样认为贝多芬已然江郎才尽,可最终那段旋律成就了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曲,它本身也被赋予了特别的神圣意义,使得人们一听到它就会立即联想到很多音乐之外的东西,这就是它可称为伟大的地方,而与旋律本身没太大关系。
一直觉得日本作曲家全是旋律大师,贾鹏芳又在日本浸淫其音乐文化多年,自己创作的众多作品也着力于通过旋律取胜。之所以对New Age有本能抵触,是因为耳朵已经完全习惯了听古典音乐,懂得慢慢品味和声的细微变化带来的无穷乐趣,大脑也熟悉了同时跟随几个声部一起舞蹈跳跃的奇妙感觉。可New Age只能提供给我干巴巴的一段加上了种种电脑合成效果的优美旋律,这让我情何以堪呢。如果台上的主角不是一位二胡演奏家,我可能永远不会走进音乐厅去欣赏一场这样的音乐会。
贾鹏芳出走中央民族乐团二十多年,推出了十余张唱片,在东洋取得了其他华人艺术家难以企及的成就,几乎成为了中国New Age音乐的带头人。但面对作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现状,贾鹏芳应适时作出更大胆的改变。
2
在现场购买了一张《遥》。选择它的原因是这张唱片里有两首经过重新配器的传统作品(《二泉映月》、《河南小曲》),而且它和我的名字一样……再加上在现场听到的《陕北抒怀》和以前听过的《月夜》,已经初步认识了贾鹏芳对传统作品的诠释能力。很期待7月24日邓建栋先生在国家大剧院的独奏音乐会,还有8月23日宋飞在中山的独奏音乐会,他们两位基本代表了当今二胡艺术的最高高度。
而贾鹏芳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二胡演奏家,甚至是大相径庭,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即新民乐和日本New Age的融合。新民乐也是New Age的分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卞留念领衔的红黄蓝,冯晓泉曾格格的夫妻档,甚至还有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大腿秀,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女子十二乐坊——2001年开始出名,屡遭“炮轰”,被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大师章红艳斥为假演,直到近两年几乎销声匿迹,最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条路上布满荆棘,发展新民乐难以成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救命稻草。至于New Age,欧美日本各有诸多代表人物,拥有数量巨大的乐迷群体,不必赘述。
贾鹏芳的创举,在于放弃新民乐以乱七八糟的现代手法演奏民族音乐的做法,改以利用二胡的独特音色演奏New Age作品。其本质是New Age,已经与民族音乐关系不大,却又迎合了日本乐迷盼望了解中国乐器的愿望,加上在曲目创作上的独特个性和贾先生的人格魅力,终于一炮走红。这也一定可以给民乐工作者带来诸多启示。但是这样的好机会可能只有一个,即使是日本的音乐市场也不会需要另一个贾鹏芳。同去的朋友说,他的音乐技术上并不难,你也可以做出来啊。我说我当然有可能做出来啊,但我永远当不了第一个做出来的。因此,和唐骏不同,贾鹏芳的成功不能复制……
越是了解民乐的人,越认为民乐没有出路。没有现代音乐理论的支持,传统曲目又大量失传。每件乐器的声音都充满个性,可这既是独一无二的优势,也是致命的缺点:优势在于无可取代,缺点在于无法相融。即使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民乐配器已经与中央民族乐团初成立时的混乱情景大不相同,但仍然远不能和成熟的古典音乐配器理论相提并论,发展下去的路简直是一眼望不到头。贾鹏芳的尝试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扬长避短,他极力突出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的鲜明音色特点,选用了最不会产生音色冲突的钢琴、陶笛和吉他等作为伴奏乐器,而且很少使用和声,将旋律的作用最大化。
在他配器的《二泉映月》里,贾将阿炳的原作完全旋律化,几乎抛弃了全部的节奏变化和力度对比,用吉他和电声弦乐构成背景,使得全曲放弃了思想内涵方面的刻画,而着力营造气氛。可以说这样的一首曲子已经完全脱离了原作的宗旨,但无疑对于不了解作品的普通乐迷来说更悦耳动听,更容易接受,虽然无法说喜欢,也不得不承认是一首成功的改编,至少强过吴祖强那个不知所云的弦乐配器版吧。如果仅从他这几首传统作品改编曲来看,其贡献不亚于克莱德曼之于钢琴,安德烈·里欧之于小提琴,莫里哀之于古典音乐。
3
音乐会的一大惊喜,是重新认识了儿时的偶像周耀锟先生。磁带里那个演奏中正平和如太极般滴水不漏的周先生在舞台上竟然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曲《病中吟》,速度极其自由,但又不会感到过于突然,一弓一指都仿佛在牵动心脏的跳动。青年时代周先生的演奏是少年老成,暮年的周先生却犹如返老还童,本该越老越醇的酒里忽然多了些辛辣之气,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完整。二胡的魔力在这首乐曲里完全释放,相信可以给台下那些只通过贾鹏芳开始了解二胡的日本乐迷们带来些许震撼——在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一位“日本工作人员”写的:
这首曲子由服部克久作曲,是他和贾鹏芳的第一次合作。
他也被看似简单只有两根弦的二胡爆发出的惊人力量所震撼。
但对于当时的日本,二胡认知程度接近于零,
他以为中国的二胡演奏家可能都这么了不起。
恰巧有次机会,服部克久的乐团去中国演出,
也目睹了很多二胡演奏家的表演,
才让他彻底明白了贾鹏芳的实力。
我不知道服部目睹的都是哪些二胡演奏家,不知道他可曾听说过闵惠芬宋飞周维陈军于红梅邓建栋等等等等。但可以保证的是,贾鹏芳与国内的一流演奏家相比,在技巧和对传统作品的理解上完全不属于同一档次——贾的特长也根本不在这些项目上。他是优秀的New Age作曲家和演奏家,他是民乐发展的探路人,他是在日本辛勤耕耘的二胡大使。但我无法认可作为二胡演奏家的贾鹏芳,因为我心里有一长串闪亮的名字:我最崇拜的有凭一人之力建立起二胡教学体系的刘长福老师,有敢于挑战音乐学院权威、可称得上德艺双馨的宋飞老师。闵惠芬是二胡艺术的教母;于红梅琴声如珠玉绸缎;周维最会玩儿二胡;陈军技巧最让人眼花缭乱;邓建栋的琴声就像指点江山的英雄。这段话也让我彻底明白了日本对二胡的认知程度——确实是接近于零。
4
几十人排成了长队等待签名合影。贾鹏芳依次按乐迷的要求在碟片和节目单上签字,不断说着谢谢,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想起吕思清的音乐会后居然要求在现场买唱片的听众才可以索要签名,贾老师的和蔼就如同他在访谈时的表现。即使是在台下,艺术家的一言一行还是会被听众记在心里。
遇见贾鹏芳是难得的缘分,是难忘的艺术享受。
不久前才知道这位名声只流传在东瀛的音乐家在中国也已经有了规模相当大的乐迷群体,而我对其了解甚少,占用了一个宝贵名额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希望这篇评论可以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希望贾鹏芳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