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部分Credo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715536o1p16.html
巴赫把这部弥撒分为5部分24段,这种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绝无先例。他把“使徒信经”分为8段也完全没有任何先例,而这第8段(总第19段)又明显地可以再分为两段,这就使“使徒信经”成了9段,这9段中是以“被钉于十字架”(第5,总第16段)为中心,前后各有四段,巴赫作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稣被钉于十字架”,这也就是耶稣所以降生于世上的目的,从而我们可以证明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学思考为背景的,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部弥撒的第一部分“恳求主赐怜悯”就更会体会巴赫此曲的深远神学意义。
巴赫的许多有表示性的手法都有其神学上的意义的,一般人写“圣灵感孕”是基于圣灵从天而降,但巴赫所用的手法远不止如此。在调性方面,这段“圣灵感孕”是结尾在B大调和弦上,而下一段,第16段“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是由E小调开始。
因此,15段的“圣灵感孕”的结尾正是下一段e小调“遇难”的开始,而且紧密的与“遇难”结合在一起,这就完成了基督教信仰!圣灵感孕生了耶稣,是为了遇难受死拯救人类,巴赫就是用此种手法表示了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此外,“受难”这个词的曲调是以卡农形式而重复出现的。第16段的低音都是“低音型”,每四小节为一组的带有半音的“低音型”,一共重复了12次,直到曲终。
这就加重了在小调乐句中对“受难”的沉痛,悲伤的气氛,然而却结尾在G大调的和弦上,这G大调和弦又为下一段(第17段)“第三日复活”作了准备,虽这G大调和弦的词是“被埋葬”但大调和弦却暗示从被埋葬中我们看到了复活的亮光。巴赫的这种神学思想在我们了解巴赫的作品时,是需要记在心中的。
巴赫把这部弥撒分为5部分24段,这种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绝无先例。他把“使徒信经”分为8段也完全没有任何先例,而这第8段(总第19段)又明显地可以再分为两段,这就使“使徒信经”成了9段,这9段中是以“被钉于十字架”(第5,总第16段)为中心,前后各有四段,巴赫作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稣被钉于十字架”,这也就是耶稣所以降生于世上的目的,从而我们可以证明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学思考为背景的,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部弥撒的第一部分“恳求主赐怜悯”就更会体会巴赫此曲的深远神学意义。
巴赫的许多有表示性的手法都有其神学上的意义的,一般人写“圣灵感孕”是基于圣灵从天而降,但巴赫所用的手法远不止如此。在调性方面,这段“圣灵感孕”是结尾在B大调和弦上,而下一段,第16段“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是由E小调开始。
因此,15段的“圣灵感孕”的结尾正是下一段e小调“遇难”的开始,而且紧密的与“遇难”结合在一起,这就完成了基督教信仰!圣灵感孕生了耶稣,是为了遇难受死拯救人类,巴赫就是用此种手法表示了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此外,“受难”这个词的曲调是以卡农形式而重复出现的。第16段的低音都是“低音型”,每四小节为一组的带有半音的“低音型”,一共重复了12次,直到曲终。
这就加重了在小调乐句中对“受难”的沉痛,悲伤的气氛,然而却结尾在G大调的和弦上,这G大调和弦又为下一段(第17段)“第三日复活”作了准备,虽这G大调和弦的词是“被埋葬”但大调和弦却暗示从被埋葬中我们看到了复活的亮光。巴赫的这种神学思想在我们了解巴赫的作品时,是需要记在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