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音乐会所,重塑海派文化
李泉一直是内地流行乐坛一个被边缘化的歌手,这种被边缘化,不仅仅只是因为他音乐里的古典元素,在以口水歌占据市场主导的华语乐坛显然“曲高和寡”,最关键的地方,其实还是和内地流行乐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以来,海派文化在其中话语权的淡化,甚至真正的海派文化在近三十年来的被边缘化有关。当曾经的海派文化仅仅只是停留在百乐门、张爱玲、周璇、穆时英、叶灵凤这些早已是骨灰在空中飘扬的人和物上时,作为海派文化正宗嫡传之李泉的音乐被边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直到如今,我一直认为《上海梦》是迄今为止当代海派流行乐的伟大杰作之一,它不仅对海派文化有着很好的继承,而且还不是在文物堆里捣浆糊的那种继承,而是一种真正找到当年海派文化之根基,并在这个基础上与时俱进的一种新发展。唯一遗憾的是,《上海梦》虽然是近三十年最优秀的一张海派流行音乐专辑,但它甚至也是唯一一张的嫡传正宗的海派流行音乐专辑,尽管同期的上海音乐人如丁薇和金武林等,亦都有代表海派音乐人的专辑问世,但那些专辑更多的只能证明他们的地域身份,而无法真正从音乐气质上接近海派文化的根底,即使丁薇的《断翅的蝴蝶》很爵士,但也只是风格意义上的爵士,而非是百乐门和查理饭店那样地域化的味道。
而我从《上海梦》开始,就一路跟踪李泉的音乐路线。之后的他,无论在BMG、天中文化还是Sony BMG,都再没有达到《上海梦》这种海派音乐的样板性高度,而为了配合市场,李泉市场也在音乐上做了很大程度的妥协甚至牺牲。如果说他之后的作品,以海派文化的要求来看,显得都不那么上海了,显得都那么全球一体化了,但《2046》、《划火柴的女孩》这些专辑至今听来,在音乐表现的细腻程度,在古典与流行的粘合度,却同样做到了内地流行乐坛最尖端的精致水准。而精致,实际上正是海派文化具有广泛性的追求。
如果说天中文化及Sony BMG时期的李泉,还必须承担着偶像歌手的义务的话,那么签约当然娱乐后他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真正回到了钢琴面前,以一个音乐人的身份驾驭起自己的感觉。一个钢琴诗人,一个最擅长就是通过琴键翻飞来奔腾音乐诗句的音乐人,不是不可以当偶像歌手,但如果纯粹只是以形象作为卖点,并借此到市场上竞争,就算不吃亏,也显然占不了便宜,而这恰恰就是之前几年李泉作为歌手发展的尴尬。
而《她在北纬26°》先不说海不海派、优不优秀,至少是一张最能发挥李泉优势,让他演绎得舒服,歌迷听得也舒服的专辑。这种舒服,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流失,因为它没有烂大街的口水旋律,也没有网络时代的浮夸之风,更没有堆积讨巧的文字游戏或音序编程上的巧夺天工。整张专辑从气质上,充满的就是一种古典式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如果说大多数的流行专辑,就像一个开放型的舞池,让你来者尽High的话,那么李泉的这种专辑就只能说是一个VIP的会所,是具有一定门槛的,从一开始就过滤掉一批歌迷。虽然这些歌迷往往就是唱片公司的兵家必争之迷,但对于李泉来讲,也只有放弃这部分歌迷,也才能真正成为李泉。而所谓的个性,实际上就是一个音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擅长,极尽能事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让这种优势来成为一种强势感染歌迷,而不仅仅只是靠行销推广这些辅助的手段。这算不了什么本事。
这张专辑实际上只有三首歌曲。《旺夫相》融合了Smooth Jazz的慵懒及Swing的怀旧,添加的巴洛克成份,更使得整首音乐有了旗袍的那种摇曳的妩媚,以及性感中不失的那份高贵和典雅。《宝贝》里大、小提琴的交相辉映,以及古典吉它淡淡的弗拉门戈韵味,即使不考虑它是一首电影《成都我爱你》的配乐歌曲,单就音乐本身的画面感和戏剧感,就能够以此成为一部短片的素材。而主打曲《她在北纬26°》虽然有换名风波,却无损于它钢琴流行曲的典雅情怀、高贵气质。
这倒不由得让我产生一种希望,当海派文化的另一位异域传人王家卫,只能通过曲线的手法,从日本、从美国、从拉美,以及故纸堆里拼凑出他电影里的海派音乐世界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倒是不妨考虑李泉这位海派音乐的小老乡。咖啡喝喝、情调搞搞、红酒尝尝,流行音乐有时候并不仅仅只是用来打榜、用来K歌、用来吵架的。海派流行乐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能让听的人都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
文/爱地人
直到如今,我一直认为《上海梦》是迄今为止当代海派流行乐的伟大杰作之一,它不仅对海派文化有着很好的继承,而且还不是在文物堆里捣浆糊的那种继承,而是一种真正找到当年海派文化之根基,并在这个基础上与时俱进的一种新发展。唯一遗憾的是,《上海梦》虽然是近三十年最优秀的一张海派流行音乐专辑,但它甚至也是唯一一张的嫡传正宗的海派流行音乐专辑,尽管同期的上海音乐人如丁薇和金武林等,亦都有代表海派音乐人的专辑问世,但那些专辑更多的只能证明他们的地域身份,而无法真正从音乐气质上接近海派文化的根底,即使丁薇的《断翅的蝴蝶》很爵士,但也只是风格意义上的爵士,而非是百乐门和查理饭店那样地域化的味道。
而我从《上海梦》开始,就一路跟踪李泉的音乐路线。之后的他,无论在BMG、天中文化还是Sony BMG,都再没有达到《上海梦》这种海派音乐的样板性高度,而为了配合市场,李泉市场也在音乐上做了很大程度的妥协甚至牺牲。如果说他之后的作品,以海派文化的要求来看,显得都不那么上海了,显得都那么全球一体化了,但《2046》、《划火柴的女孩》这些专辑至今听来,在音乐表现的细腻程度,在古典与流行的粘合度,却同样做到了内地流行乐坛最尖端的精致水准。而精致,实际上正是海派文化具有广泛性的追求。
如果说天中文化及Sony BMG时期的李泉,还必须承担着偶像歌手的义务的话,那么签约当然娱乐后他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真正回到了钢琴面前,以一个音乐人的身份驾驭起自己的感觉。一个钢琴诗人,一个最擅长就是通过琴键翻飞来奔腾音乐诗句的音乐人,不是不可以当偶像歌手,但如果纯粹只是以形象作为卖点,并借此到市场上竞争,就算不吃亏,也显然占不了便宜,而这恰恰就是之前几年李泉作为歌手发展的尴尬。
而《她在北纬26°》先不说海不海派、优不优秀,至少是一张最能发挥李泉优势,让他演绎得舒服,歌迷听得也舒服的专辑。这种舒服,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流失,因为它没有烂大街的口水旋律,也没有网络时代的浮夸之风,更没有堆积讨巧的文字游戏或音序编程上的巧夺天工。整张专辑从气质上,充满的就是一种古典式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如果说大多数的流行专辑,就像一个开放型的舞池,让你来者尽High的话,那么李泉的这种专辑就只能说是一个VIP的会所,是具有一定门槛的,从一开始就过滤掉一批歌迷。虽然这些歌迷往往就是唱片公司的兵家必争之迷,但对于李泉来讲,也只有放弃这部分歌迷,也才能真正成为李泉。而所谓的个性,实际上就是一个音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擅长,极尽能事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让这种优势来成为一种强势感染歌迷,而不仅仅只是靠行销推广这些辅助的手段。这算不了什么本事。
这张专辑实际上只有三首歌曲。《旺夫相》融合了Smooth Jazz的慵懒及Swing的怀旧,添加的巴洛克成份,更使得整首音乐有了旗袍的那种摇曳的妩媚,以及性感中不失的那份高贵和典雅。《宝贝》里大、小提琴的交相辉映,以及古典吉它淡淡的弗拉门戈韵味,即使不考虑它是一首电影《成都我爱你》的配乐歌曲,单就音乐本身的画面感和戏剧感,就能够以此成为一部短片的素材。而主打曲《她在北纬26°》虽然有换名风波,却无损于它钢琴流行曲的典雅情怀、高贵气质。
这倒不由得让我产生一种希望,当海派文化的另一位异域传人王家卫,只能通过曲线的手法,从日本、从美国、从拉美,以及故纸堆里拼凑出他电影里的海派音乐世界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倒是不妨考虑李泉这位海派音乐的小老乡。咖啡喝喝、情调搞搞、红酒尝尝,流行音乐有时候并不仅仅只是用来打榜、用来K歌、用来吵架的。海派流行乐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能让听的人都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
文/爱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