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第一经典——卡拉扬的1987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家,这一点恐怕很少会有人否认,无论是他的粉丝还是反对派。在音乐史上,能够像卡拉扬那样,将一支管弦乐队训练成仿佛一个人演奏所有乐器一般,整齐统一、配合默契、音色明亮的指挥,好像找不出第二个。有人说,卡拉扬“偏重于控制”,也有人非常不喜欢那种在卡拉扬式的严密控制下的交响乐团所发出的整齐有力的声音,这些人倾向于认为卡拉扬过于注重乐曲的外在音色表现而忽略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探究。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都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从整体上来把握一部作品,正是卡拉扬的长处。在严谨的诠释形式之下,丰沛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内心,充满了高贵的浪漫。卡拉扬的魔力在于,所有作品在他的指挥棒下,都变得亲和力十足,透出一种雅俗共赏的美感,不同层次的听众都能从中体味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卡拉扬是标准的学院派指挥,却同时具有很多其他学院派所没有的特质。也许,人们只能用“天才”来形容这种矛盾的和谐。
在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接替年迈的威利·博斯科夫斯基(Willy Boskovsky)连续指挥了1980-1986年的七届新年音乐会之后,组委会为了进一步提升音乐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声誉,决定自1987年起,每年在世界范围聘请知名的指挥家来轮流指挥这台音乐会。从日后新年音乐会的发展来看,这的确是个明智的决定。而组委会最先想到的显然就是当时早已贵为“欧洲音乐总指导”和“指挥皇帝”的卡拉扬。
这是卡拉扬一生中唯一一次指挥新年音乐会,因为两年之后他就因心脏病而去世。
《吉普赛男爵》序曲、《天体之声》圆舞曲,卡拉扬选择在音乐会一开场演出这两部Johann Strauss的“大部头”作品,用意是很明显的,就是使音乐会迅速进入自己主导的深邃的氛围之中。这两首作品的现场演奏水平极高,透出十足的卡氏“忧郁”的气质。有乐评家曾经指出,卡拉扬指挥施特劳斯圆舞曲所展现的“高贵的忧郁”是施氏作品演绎的极高境界。尤其是在《天体之声》的指挥过程中,卡拉扬的具有极强暗示效果的手指动作,让人领悟到指挥的高深境界应该是怎样的,那便是用连续的暗示动作来牵引演奏的进程,用看似无心的不断的微小控制来修正乐曲的进行方向和乐队的演奏情绪。看卡拉扬指挥时收放自如宛如魔术一般的指挥,可以领悟到很多很多东西。
卡拉扬十分注重对青年艺术家的提携,女高音凯瑟琳·巴图尔(Kathleen Battle)就是一例。在《春之声》圆舞曲中,卡拉扬请她担任主唱,巴图尔也不负重托,献上可说是完美的演唱。巴图尔在演唱中自信专注而略带调皮的深情,让人动容。这个版本的《春之声》可谓登峰造极之作,也成为巴图尔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后来历届新年音乐会上,没有哪位指挥家再考虑过演出一次女高音独唱版本的《春之声》,或许他们在卡拉扬的光辉笼罩下有些英雄气短?
对“大部头”驾轻就熟,对“小品”同样毫不逊色。《安娜》波尔卡和《拨弦》波尔卡就证明了卡拉扬的这种能力。乐队的演奏轻快、悠闲,然而又绝不放纵和散漫。《拨弦》中所有提琴的配合默契,声音饱满,可谓白璧无瑕。(不由得想起200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马泽尔指挥并亲自演奏的《拨弦》,演奏中出现了至少三处明显的破音,令人有大煞风景之感)
1987年的两支芭蕾表演同样水准极高。其一是《皇帝》圆舞曲,在摄像师圆熟的运镜和切换下,两位女芭蕾演员分饰主角,和男演员跳起动作华丽的双人舞,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众多演员则在不同的皇宫建筑内翩翩起舞,加上朦胧的灯光效果,烘托出美丽而富有童话色彩的意境,令人观之不由心驰神往。其二就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一众长发飘飘的少女,身着轻盈的淡绿色纱裙,好似多瑙河的碧波,在熟悉的旋律中时而轻柔摇动腰肢,时而飞速旋转跳跃变换队形,整支舞蹈透出无尽的创意和浪漫的美感。这两支芭蕾无疑是我所看过的历届音乐会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当然,卡拉扬的现场指挥还是如同音乐会开始时一样的精准而潇洒,没有丝毫疲劳的迹象,恐怕此时没有听众会相信站在指挥台上的是一个数年前脊背刚动过数次大手术几乎令其丧命的79岁的垂暮老人吧?
这就是卡拉扬,他用雄辩的事实向所有的人证明了他的伟大。与其他指挥不同,卡拉扬没有仅限于遵守传统,而是将饱含各种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变成了他个人的一次表演,一次用整齐的管弦乐队的声音来体现个人意志的表演,一次意义远远超越了普通音乐会内涵的表演。而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就此成为了最经典的一届新年音乐会流传后世。
(旧作,原文写于2005-12-29,此次略有修改)
在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接替年迈的威利·博斯科夫斯基(Willy Boskovsky)连续指挥了1980-1986年的七届新年音乐会之后,组委会为了进一步提升音乐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声誉,决定自1987年起,每年在世界范围聘请知名的指挥家来轮流指挥这台音乐会。从日后新年音乐会的发展来看,这的确是个明智的决定。而组委会最先想到的显然就是当时早已贵为“欧洲音乐总指导”和“指挥皇帝”的卡拉扬。
这是卡拉扬一生中唯一一次指挥新年音乐会,因为两年之后他就因心脏病而去世。
《吉普赛男爵》序曲、《天体之声》圆舞曲,卡拉扬选择在音乐会一开场演出这两部Johann Strauss的“大部头”作品,用意是很明显的,就是使音乐会迅速进入自己主导的深邃的氛围之中。这两首作品的现场演奏水平极高,透出十足的卡氏“忧郁”的气质。有乐评家曾经指出,卡拉扬指挥施特劳斯圆舞曲所展现的“高贵的忧郁”是施氏作品演绎的极高境界。尤其是在《天体之声》的指挥过程中,卡拉扬的具有极强暗示效果的手指动作,让人领悟到指挥的高深境界应该是怎样的,那便是用连续的暗示动作来牵引演奏的进程,用看似无心的不断的微小控制来修正乐曲的进行方向和乐队的演奏情绪。看卡拉扬指挥时收放自如宛如魔术一般的指挥,可以领悟到很多很多东西。
卡拉扬十分注重对青年艺术家的提携,女高音凯瑟琳·巴图尔(Kathleen Battle)就是一例。在《春之声》圆舞曲中,卡拉扬请她担任主唱,巴图尔也不负重托,献上可说是完美的演唱。巴图尔在演唱中自信专注而略带调皮的深情,让人动容。这个版本的《春之声》可谓登峰造极之作,也成为巴图尔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后来历届新年音乐会上,没有哪位指挥家再考虑过演出一次女高音独唱版本的《春之声》,或许他们在卡拉扬的光辉笼罩下有些英雄气短?
对“大部头”驾轻就熟,对“小品”同样毫不逊色。《安娜》波尔卡和《拨弦》波尔卡就证明了卡拉扬的这种能力。乐队的演奏轻快、悠闲,然而又绝不放纵和散漫。《拨弦》中所有提琴的配合默契,声音饱满,可谓白璧无瑕。(不由得想起200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马泽尔指挥并亲自演奏的《拨弦》,演奏中出现了至少三处明显的破音,令人有大煞风景之感)
1987年的两支芭蕾表演同样水准极高。其一是《皇帝》圆舞曲,在摄像师圆熟的运镜和切换下,两位女芭蕾演员分饰主角,和男演员跳起动作华丽的双人舞,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众多演员则在不同的皇宫建筑内翩翩起舞,加上朦胧的灯光效果,烘托出美丽而富有童话色彩的意境,令人观之不由心驰神往。其二就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一众长发飘飘的少女,身着轻盈的淡绿色纱裙,好似多瑙河的碧波,在熟悉的旋律中时而轻柔摇动腰肢,时而飞速旋转跳跃变换队形,整支舞蹈透出无尽的创意和浪漫的美感。这两支芭蕾无疑是我所看过的历届音乐会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当然,卡拉扬的现场指挥还是如同音乐会开始时一样的精准而潇洒,没有丝毫疲劳的迹象,恐怕此时没有听众会相信站在指挥台上的是一个数年前脊背刚动过数次大手术几乎令其丧命的79岁的垂暮老人吧?
这就是卡拉扬,他用雄辩的事实向所有的人证明了他的伟大。与其他指挥不同,卡拉扬没有仅限于遵守传统,而是将饱含各种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变成了他个人的一次表演,一次用整齐的管弦乐队的声音来体现个人意志的表演,一次意义远远超越了普通音乐会内涵的表演。而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就此成为了最经典的一届新年音乐会流传后世。
(旧作,原文写于2005-12-29,此次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