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过度 也会产生抗体

台湾的专辑文案向来喜欢给歌手戴上各种帽子。记忆中从梁静茹那一时期开始,十年来各种名号譬如治愈系,疗伤系,各种杀手,教主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其实这种做法本身无错,往往能让人立即抓住一个歌者的最明显特征。郭静由一张原声带中不为人知地默默出道,到连续两张专辑创造大热传唱的优质情歌,“纯爱教主”这一名称倒也并无虚假做作。只是在上一张专辑放弃幽怨苦情的主打,改走轻松闲逸的小调之后,今年又以朋友为主题发片,这纯爱的教主的立意又究竟何在了呢。
再或者,也许笔者对“纯爱教主”一词理解有误,由于认知上的狭隘,造成了对此名号的曲解,那么深表歉意。只是依然觉得,一张专辑成功与否,无非在于演唱者的表现力,以及音乐制作水准,与专辑主题的设立。歌者的演唱能力可以不断提高,音乐硬件随着科技提升,那么这剩下的创意主题,是否也应该随着时代而适当拿捏呢?
个人觉得,郭静第一张专辑的[我不想忘记你]确是鸣人之佳作,但真正让她受欢迎的,还是[下一个天亮]。那一年,凡提到郭静,无不是与此曲有关。三个关键的成功,纯爱教主的名号也牢牢稳固。但是[在树上唱歌]开始,依然延续没有突破的曲风与设定,除了将一首原唱有争议的[心墙]搬回吸引目光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可取之处。依然是那样婉转无暇的唱腔,依然是温暖的小情小调,依然是幸福与困惑交织的小生活思想,这样的专辑,要怎样成功呢。其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将这一切复刻第四次。
来看看这张新专辑。陈伟制作的第一主打歌[Encore La La],号称曲中融入大量的鼓号乐队元素,具有复古又现代的音乐风格。想必这是宣传中所谓的突破,也是郭静所能到达的最快曲速。暂且将这首不伦不类编排所谓电子曲风的歌曲放在一边,就算笔者认为这是陈伟少有的失败之作,但还是先将其定位为勉为其难的突破吧。接下来的[嫁妆],听上去就像是范玮琪在唱之前的某首歌。也许福茂总是喜欢复刻专辑主题,没想到连歌手都要复刻不止。当你发现一首歌听来似是无暇,旋律优美但却怎么都好像似曾相识,无法打动你的时候,你该明白:这叫做审美疲劳。不是为了要批评而批评,只是当某些既定的巧合发生在相关联的歌手身上时,大众便要自然而然地加以对比。[聊天]算是专辑中比较让人欣慰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首歌郭静自身的表现算是极佳,鉴于功底的深厚,还是值得一听再听的歌曲。可是歌曲自身,便需要多次拜读才能让人解其涵义,甚是可惜。接下来的歌曲更是一气呵成如出一辙,[每一天都不同],[总算我们也爱过],[有温柔]等等,连续听来让人觉得身处困倦不堪又无法酣眠的炎日午后,惺忪又浮躁,旋律愈是平静,愈是令人无法解乏。直到[最后一支舞]少许的民谣音乐元素的降火,才让人平心静气,多少放松。无料曲罢便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令人无奈。尽管最后一首[悸动]在情感表达上郭静做得十分到位,也无力挽回这百步五十的乏味大势了。
其实我们很少执着对于一张专辑有这样多的抱怨,至少我们不希望。作为大众聆听者,我们谁不是希望自己喜爱的歌手,能够不断有佳作出现呢。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抱怨而抱怨,那么可真是庸俗至极,无聊透顶。作为一个歌迷也好,作为一个乐迷也好,作为一个一直很欣赏、一直购买其正版专辑、并一直认为郭静是一个出色表演者的我来说,这样大段滞赘的负面描述,仅仅是为了宣泄心头那一整年期待的落空。我们需要被治愈,需要被疗伤,需要被爱感动,但当这一切过度,使我们产生抗体的时候,得到的只是更深的痛。
再或者,也许笔者对“纯爱教主”一词理解有误,由于认知上的狭隘,造成了对此名号的曲解,那么深表歉意。只是依然觉得,一张专辑成功与否,无非在于演唱者的表现力,以及音乐制作水准,与专辑主题的设立。歌者的演唱能力可以不断提高,音乐硬件随着科技提升,那么这剩下的创意主题,是否也应该随着时代而适当拿捏呢?
个人觉得,郭静第一张专辑的[我不想忘记你]确是鸣人之佳作,但真正让她受欢迎的,还是[下一个天亮]。那一年,凡提到郭静,无不是与此曲有关。三个关键的成功,纯爱教主的名号也牢牢稳固。但是[在树上唱歌]开始,依然延续没有突破的曲风与设定,除了将一首原唱有争议的[心墙]搬回吸引目光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可取之处。依然是那样婉转无暇的唱腔,依然是温暖的小情小调,依然是幸福与困惑交织的小生活思想,这样的专辑,要怎样成功呢。其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将这一切复刻第四次。
来看看这张新专辑。陈伟制作的第一主打歌[Encore La La],号称曲中融入大量的鼓号乐队元素,具有复古又现代的音乐风格。想必这是宣传中所谓的突破,也是郭静所能到达的最快曲速。暂且将这首不伦不类编排所谓电子曲风的歌曲放在一边,就算笔者认为这是陈伟少有的失败之作,但还是先将其定位为勉为其难的突破吧。接下来的[嫁妆],听上去就像是范玮琪在唱之前的某首歌。也许福茂总是喜欢复刻专辑主题,没想到连歌手都要复刻不止。当你发现一首歌听来似是无暇,旋律优美但却怎么都好像似曾相识,无法打动你的时候,你该明白:这叫做审美疲劳。不是为了要批评而批评,只是当某些既定的巧合发生在相关联的歌手身上时,大众便要自然而然地加以对比。[聊天]算是专辑中比较让人欣慰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首歌郭静自身的表现算是极佳,鉴于功底的深厚,还是值得一听再听的歌曲。可是歌曲自身,便需要多次拜读才能让人解其涵义,甚是可惜。接下来的歌曲更是一气呵成如出一辙,[每一天都不同],[总算我们也爱过],[有温柔]等等,连续听来让人觉得身处困倦不堪又无法酣眠的炎日午后,惺忪又浮躁,旋律愈是平静,愈是令人无法解乏。直到[最后一支舞]少许的民谣音乐元素的降火,才让人平心静气,多少放松。无料曲罢便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令人无奈。尽管最后一首[悸动]在情感表达上郭静做得十分到位,也无力挽回这百步五十的乏味大势了。
其实我们很少执着对于一张专辑有这样多的抱怨,至少我们不希望。作为大众聆听者,我们谁不是希望自己喜爱的歌手,能够不断有佳作出现呢。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抱怨而抱怨,那么可真是庸俗至极,无聊透顶。作为一个歌迷也好,作为一个乐迷也好,作为一个一直很欣赏、一直购买其正版专辑、并一直认为郭静是一个出色表演者的我来说,这样大段滞赘的负面描述,仅仅是为了宣泄心头那一整年期待的落空。我们需要被治愈,需要被疗伤,需要被爱感动,但当这一切过度,使我们产生抗体的时候,得到的只是更深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