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Eno与前门
本文来自此豆列:
封面的发现
http://music.douban.com/doulist/613030/
Brian Eno与前门
艺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
唱片:《在地球的另一天》(Another Day On Earth)
年代:2005年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大栅栏的一条胡同
大约是五六年之前,英国音乐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连续进行了两次中国之旅,在先后先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一张非常特别的专辑,并且首次让一条中的无名小街登上了全球售卖超过百万张的专辑封面。这是一次有趣的巧合,也是穿越了时空的文化摩擦,而布莱恩·伊诺本人则说:“这是中国这块强力磁石的作用。”
布莱恩·伊诺是全球最出名的环境音乐家和电子音乐家,在电脑刚刚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末,他的创作让全世界超过20%的人都听到了电子音乐的媒体,那便是Windows 95系统的开机音乐——一个不到十秒的片断伴随了一代人,这让人感受到了电子音乐的别样魅力。在成为出色的电子音乐家之前,布莱恩·伊诺的“洛克西音乐”(Roxy Music)乐队是英国最重要的摇滚乐队,当时众人的彩装中心造型掀起了Glam热潮,而之后Brian Eno的个人音乐之路也延续了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在这一时期,崇拜东方文明的他还发表了一张专辑,取名《智取威虎山》(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1974年),而仅仅是一年之后,布莱恩·伊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只得整日趟在床上修养。于是平静的床成为了他惟一的活动空间,伊诺就让朋友给他带来了一张竖琴音乐唱片,在播放唱片的时候,屋外下起了大雨,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和着极轻微的竖琴音乐,布莱恩·伊诺忽然发现病房里的光线和色彩正随着雨声和音乐的交响微妙地起着变化。之后,我们就有了一种名为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的音乐横空出世。
环境音乐的奥秘就在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响动之中,音乐家布莱恩·伊诺将他对于声音与音乐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了人们。在专辑《电影音乐》(Music For Films)和《机场音乐》(Music For Airports)中,这样的新的声音最终让人们接受了,人们认定了它是一种新的音乐。不过布莱恩·伊诺在2005年出版的这张《在地球的另一天》(Another Day On Earth)是一张绝对的流行音乐唱片,尽管它听上去没有诱人的小旋律或者冗长的环境之声,取而代之的是人声演唱,距离他上一张带有人声的专辑,这张唱片整整相隔了十五年的时间。所以有人把《在地球的另一天》看作是伊诺解释自己所认定的“勇敢且顺从”的新千年环境音乐的最好解释。甚至在歌曲的人声演唱部分,布莱恩·伊诺也充当着氛围大师的角色,他不仅仅创造出细微精致的声音世界,甚至连歌词,也只不过是为了制造某种特定感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词汇堆积。歌曲《这》(This)便是最佳的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有关这张专辑封面故事吧,也许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有媒体刊登了它的出处。刚才已经讲过了,2005年布莱恩·伊诺曾经两次造访北京,第一次的来访让他拍下了《在地球的另一天》的封面照片,但无论是唱片文案上还是媒体报道中都没有写出这是哪里,人们只猜得出它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地方,看不出年代,只有一些简单的小店铺在做着生意,它拥有油画的质感。而第二次,当布莱恩·伊诺再次造访北京的时候,他公布了这个答案。在中山公园的茶馆,一场由英国文化教育处主办的交流讨论会上,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伊诺也给出了答案。那个提问的人,正是我。
“请问《在地球的另一天》的封面是在哪里拍摄的?”
“哦,那是在前门,大栅栏,我喜欢那天街。直到现在我都想亲手送一张这个唱片给我拍到的那对年轻的夫妇,我希望他们能高兴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商店出现在了一张唱片封面上。”
就应该是我们对话的大概的内容,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是我这个好奇的人询问了一个有关我们平日里已经见怪不怪的场景,仅仅是好奇,想找到答案。它就像是你在用一台显微镜去看这个地球,偶然发现的一个角落,便自然地流传了下来。我想文化的不同也是造就了它们在艺术的世界迸发出了“视觉性感”的一个原因,一条如今应该已经被拆掉的胡同,在地球另一端的电子音乐家的唱片封面上被保留了下来。或许人们的历史本来就是这么的混乱,它也是如此的巧合。
封面的发现
http://music.douban.com/doulist/613030/
Brian Eno与前门
艺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
唱片:《在地球的另一天》(Another Day On Earth)
年代:2005年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大栅栏的一条胡同
大约是五六年之前,英国音乐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连续进行了两次中国之旅,在先后先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一张非常特别的专辑,并且首次让一条中的无名小街登上了全球售卖超过百万张的专辑封面。这是一次有趣的巧合,也是穿越了时空的文化摩擦,而布莱恩·伊诺本人则说:“这是中国这块强力磁石的作用。”
布莱恩·伊诺是全球最出名的环境音乐家和电子音乐家,在电脑刚刚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末,他的创作让全世界超过20%的人都听到了电子音乐的媒体,那便是Windows 95系统的开机音乐——一个不到十秒的片断伴随了一代人,这让人感受到了电子音乐的别样魅力。在成为出色的电子音乐家之前,布莱恩·伊诺的“洛克西音乐”(Roxy Music)乐队是英国最重要的摇滚乐队,当时众人的彩装中心造型掀起了Glam热潮,而之后Brian Eno的个人音乐之路也延续了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在这一时期,崇拜东方文明的他还发表了一张专辑,取名《智取威虎山》(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1974年),而仅仅是一年之后,布莱恩·伊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只得整日趟在床上修养。于是平静的床成为了他惟一的活动空间,伊诺就让朋友给他带来了一张竖琴音乐唱片,在播放唱片的时候,屋外下起了大雨,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和着极轻微的竖琴音乐,布莱恩·伊诺忽然发现病房里的光线和色彩正随着雨声和音乐的交响微妙地起着变化。之后,我们就有了一种名为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的音乐横空出世。
环境音乐的奥秘就在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响动之中,音乐家布莱恩·伊诺将他对于声音与音乐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了人们。在专辑《电影音乐》(Music For Films)和《机场音乐》(Music For Airports)中,这样的新的声音最终让人们接受了,人们认定了它是一种新的音乐。不过布莱恩·伊诺在2005年出版的这张《在地球的另一天》(Another Day On Earth)是一张绝对的流行音乐唱片,尽管它听上去没有诱人的小旋律或者冗长的环境之声,取而代之的是人声演唱,距离他上一张带有人声的专辑,这张唱片整整相隔了十五年的时间。所以有人把《在地球的另一天》看作是伊诺解释自己所认定的“勇敢且顺从”的新千年环境音乐的最好解释。甚至在歌曲的人声演唱部分,布莱恩·伊诺也充当着氛围大师的角色,他不仅仅创造出细微精致的声音世界,甚至连歌词,也只不过是为了制造某种特定感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词汇堆积。歌曲《这》(This)便是最佳的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有关这张专辑封面故事吧,也许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有媒体刊登了它的出处。刚才已经讲过了,2005年布莱恩·伊诺曾经两次造访北京,第一次的来访让他拍下了《在地球的另一天》的封面照片,但无论是唱片文案上还是媒体报道中都没有写出这是哪里,人们只猜得出它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地方,看不出年代,只有一些简单的小店铺在做着生意,它拥有油画的质感。而第二次,当布莱恩·伊诺再次造访北京的时候,他公布了这个答案。在中山公园的茶馆,一场由英国文化教育处主办的交流讨论会上,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伊诺也给出了答案。那个提问的人,正是我。
“请问《在地球的另一天》的封面是在哪里拍摄的?”
“哦,那是在前门,大栅栏,我喜欢那天街。直到现在我都想亲手送一张这个唱片给我拍到的那对年轻的夫妇,我希望他们能高兴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商店出现在了一张唱片封面上。”
就应该是我们对话的大概的内容,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是我这个好奇的人询问了一个有关我们平日里已经见怪不怪的场景,仅仅是好奇,想找到答案。它就像是你在用一台显微镜去看这个地球,偶然发现的一个角落,便自然地流传了下来。我想文化的不同也是造就了它们在艺术的世界迸发出了“视觉性感”的一个原因,一条如今应该已经被拆掉的胡同,在地球另一端的电子音乐家的唱片封面上被保留了下来。或许人们的历史本来就是这么的混乱,它也是如此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