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浑身透着股奥匈帝国的作派”

Lovro von Matacic,就看名字中间这个von,很多人都会说此人有贵族血统,而标题的那句话,“他浑身透着股奥匈帝国的作派”,是著名女高音施瓦茨科普夫对他的印象。这位德奥女高音在和大师合作录制,理查斯特劳斯的时候,对眼前这位克罗地亚人,留下“他依旧保持着典型的哈布斯王朝时代的生活方式”的评价。
尽管马塔契奇的后半身一直生活在南斯拉夫,但是,我始终用克罗地亚人来称谓这个倔强的老头。二战中,他还是“克罗地亚祖国卫队”的一员,并担任军乐团的指挥。不想,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政府就以分裂国家的罪名,清算了他的这段经历。如果不是他犹太老婆去贿赂TG的官员,估计后人再也无法听到大师的演绎了。
1985年1月4日,马塔契奇在贝尔格莱德去世。1990年,克罗地亚实现独立。1991年1月4日,克罗地亚共和国首任总统图季曼和议会所有成员,为这位克罗地亚的倔老头,奏响了迟到的威尔第安魂曲。
不过,马塔契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当年南斯拉夫政府指控的“反南斯拉夫分裂运动”(USTASHA,乌斯塔莎运动,也有人称其具有极右法西斯色彩,这段历史太复杂,请参考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5%8B%E7%BE%85%E5%9F%83%E8%A5%BF%E4%BA%9E%E7%8D%A8%E7%AB%8B%E5%9C%8B )的成员。
相反,他一直感念铁托对他的恩情。当年,是铁托为他特批了护照,或许,铁托是想借这个名人来柔化自己的形象,但是,马塔契奇却一直感恩于铁托,后者去世的时候,大师突然停止了在斯卡拉大剧院的演出,他对听众说,“今天我不能演奏,因为我的朋友,铁托过世了”。
马塔契奇留下的唱片很少,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20世纪指挥界的殿堂级人物,而且,马塔契奇就是以演绎布鲁克纳闻名,虽然他自己不承认这点——这点卡拉扬就比很多指挥聪明,不得不承认,是技术的发展,帮了卡拉扬,而且商业的运作让老头明白,什么乐曲都录一遍,是多好的来钱方式。至于指挥水准,别的不说,就拿布鲁克纳来比,他给马塔契奇垫背都不够。
马塔契奇的指挥风格,一点不似他那动荡的人生——让我想到Gunter Wand曾经说过,指挥就是去尽力还原音乐,而不是去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音乐。
除了布鲁克纳,如果要我选一张自新大陆可以PK掉,被几乎所有唱片榜推崇备至的库贝利克的现场版本,那我一定会选这张。
同样是现场版本,马塔契奇的演绎,可能没有库贝利克来得光芒四射;NHK交响乐团也不能和,有着浓厚德奥气质的巴伐利亚相比——有些段落,比如第一乐章的开头部分,乐团甚至被马塔契奇调教的有些刻板,感觉像是亦步亦趋地在“踩点”。但是,这种看似非常守纪律的“机械”,却有着很猛烈的爆发力。
想想,这是一位76岁的老人在台上指挥,整个乐团此刻表现出来的是如下的特质:强弱对比和速度控制,一点没有夸张的表现,每个乐章的展开,也是层次分明——这是怎样的控制力,不得不感叹,没有不好的乐团,只有不会驾驭的指挥!
尽管马塔契奇的后半身一直生活在南斯拉夫,但是,我始终用克罗地亚人来称谓这个倔强的老头。二战中,他还是“克罗地亚祖国卫队”的一员,并担任军乐团的指挥。不想,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政府就以分裂国家的罪名,清算了他的这段经历。如果不是他犹太老婆去贿赂TG的官员,估计后人再也无法听到大师的演绎了。
1985年1月4日,马塔契奇在贝尔格莱德去世。1990年,克罗地亚实现独立。1991年1月4日,克罗地亚共和国首任总统图季曼和议会所有成员,为这位克罗地亚的倔老头,奏响了迟到的威尔第安魂曲。
不过,马塔契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当年南斯拉夫政府指控的“反南斯拉夫分裂运动”(USTASHA,乌斯塔莎运动,也有人称其具有极右法西斯色彩,这段历史太复杂,请参考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5%8B%E7%BE%85%E5%9F%83%E8%A5%BF%E4%BA%9E%E7%8D%A8%E7%AB%8B%E5%9C%8B )的成员。
相反,他一直感念铁托对他的恩情。当年,是铁托为他特批了护照,或许,铁托是想借这个名人来柔化自己的形象,但是,马塔契奇却一直感恩于铁托,后者去世的时候,大师突然停止了在斯卡拉大剧院的演出,他对听众说,“今天我不能演奏,因为我的朋友,铁托过世了”。
马塔契奇留下的唱片很少,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20世纪指挥界的殿堂级人物,而且,马塔契奇就是以演绎布鲁克纳闻名,虽然他自己不承认这点——这点卡拉扬就比很多指挥聪明,不得不承认,是技术的发展,帮了卡拉扬,而且商业的运作让老头明白,什么乐曲都录一遍,是多好的来钱方式。至于指挥水准,别的不说,就拿布鲁克纳来比,他给马塔契奇垫背都不够。
马塔契奇的指挥风格,一点不似他那动荡的人生——让我想到Gunter Wand曾经说过,指挥就是去尽力还原音乐,而不是去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音乐。
除了布鲁克纳,如果要我选一张自新大陆可以PK掉,被几乎所有唱片榜推崇备至的库贝利克的现场版本,那我一定会选这张。
同样是现场版本,马塔契奇的演绎,可能没有库贝利克来得光芒四射;NHK交响乐团也不能和,有着浓厚德奥气质的巴伐利亚相比——有些段落,比如第一乐章的开头部分,乐团甚至被马塔契奇调教的有些刻板,感觉像是亦步亦趋地在“踩点”。但是,这种看似非常守纪律的“机械”,却有着很猛烈的爆发力。
想想,这是一位76岁的老人在台上指挥,整个乐团此刻表现出来的是如下的特质:强弱对比和速度控制,一点没有夸张的表现,每个乐章的展开,也是层次分明——这是怎样的控制力,不得不感叹,没有不好的乐团,只有不会驾驭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