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BB发到豆瓣。
给未来写的关于《起点》的乐评,放上来。直接校内COPY了= =
这是一个起点
很想写一些仿佛阳光中的微尘细腻而温暖,并且充满青草味道的文字。但是抬起头,看看乌云密布的蓝天(蓝天?),我心中总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苍井空,可是事到如今我好像变成了一千个人,面对这张专辑感到的是百味杂陈,又像食堂里一坨硬饭,弃之固然不可,食之又难以下咽。要怪就怪这专辑的内容太丰富,到现在我仍然不能说我已经把他消化了。
噢,名字都忘了说,《起点》,是我们校园乐队一些原创歌曲的合辑。这张合辑充满青春的声音,却不是在述说美好。我们都喜欢把青春形容作蛋疼。即便内心深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也还是无济于事(装了绿坝是不是看不到这句?)。然而我们都明白心中总有一个再残酷的现实都无法磨灭的梦想。无论你在拨弄吉他,在网上瞎晃,在运动场洒汗,在教书温书,还是在厕所里拉粑粑,这样的一张专辑都足以让你驻足倾听,仿佛逝去的青春在以低帧或者高帧回放,不失在回忆里合适的加入幻想,看一场主角是另一个自己的音乐电影。
有小记者建议我把这篇写成类似于技术文的文章。我觉得还是算了,主要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个技术盲。其次文章里面充斥着扫弦击勾滚奏等各种音乐术语,看起来固然高深显得很有内涵,但是一方面亲民性显得不足,另一方面必然影响广大同学的阅读理解。所以我尽量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来写这篇不算乐评的乐评,对这张合辑做一个深入介绍,或者说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她。
因为各个乐队风格迥异,所以乍一听,会觉得音乐风格跳跃性大,给人很穿越的感觉。其实完全不必这样的,有一句话叫做“习惯了就对了”,就是说,你多听,听多了自然就不会觉得穿越了。其实,本来要把好几个不同乐队的歌曲放在一起做合辑就不太容易,歌曲的选择和顺序的排放是一个难题,相信BB在这个问题上付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歌曲的情绪走向起伏有致,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说这张碟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因为艺术的特点在于你就是搞不懂她才美,很多时候强调一种直观的感受。就算你要细致的推敲,那么也是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意思往往千差万别。这又和前文提到的苍井空效应不谋而合了。理解本是基于愿望产生的东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帮助大家来理解,自行带着愿望去聆听就好了。
由此,我想把她写成一篇看似无关乎音乐的文章,我可能谈到了人生或者更多,但究其形式还是一篇乐评。我不介意把我们的这些作品说成是艺术。这算作是我们像艺术靠拢的一种方式。喜欢艺术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去追求去实现的人不多。我们稚嫩,但是不怕阻碍,不疏于尝试,用我们自己觉得优秀的方式表达了我们心中的艺术。艺术的目的在于表达,这种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同化作用。就像我们对我们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有所偏好,希望听者也能通过更多的接触发现自己所好,再在一定程度上被同化。写到这里不禁又想多言几句。艺术家总是想表现美的,但是这种美是他们认为的美,并不是所有艺术都是积极向上,展望生活的美好的。艺术家经常给人一种消极或者颓废的思想,这并没有不好,但是过多的接触这样的艺术会给人一些消极的影响,开始会在情绪方面,后面可能涉及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王尔德说,“艺术家从来没有病态的.艺术家可以表现一切。”“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莫索克说,“你破坏了我的想象力。”那么具有肯定意味的语言从有名的文学家笔下写出来,看起来就一本正经好像在述说真理。于是有的人选择相信,有的人则一笑而过。所以简言之,我想表达的观点是:你认真你就输了。有点扯远了,不过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看的人多了,或许会从中看出点什么联系来。
言归正传,不得不说BB和亚菁的NB Studio在后期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对软件是门外汗,但是第一听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张具有专业制作水准的专辑。我们的录音基本都是非专业的,没有棚录,效果必然不尽人意。那么要达到这样的音质音效,大规模的软件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情况下,处理的时间往往比录音的时间更长。这是一个追求完美过程,也是一个煎熬但是充满乐趣的过程。
比起才拿到碟的兴奋,它给我带来的更多是思考。合辑的目的是纪念,音乐的目的在当初很有可能是一种宣泄。无论是开心还是悲伤,无论是希望还是绝望,音乐除了有叙述的功能,还能寄托我们的愿景。生活不如意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万事不开心是自己给自己的束缚。当你见到兄弟,你的嘴角还是上翘了。你见到姐妹,心情还是愉悦了。有些身边的人哪怕不懂你,只要他们在,你就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诠释自己存在的意义,只要敢于去做,那么过程的美好远比结果重要的。
最后,很让我惊喜的一点是专辑最后居然还有一首BONUS TRACK,类似于新古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忧伤带着委婉的琴键一点,一个意犹未尽的故事结束了我们对青春的美好憧憬,只剩下泛着白光的屏幕和一些泛着泪光还来不及的忘记的过去。
个人性质的文章,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和观点!
文 MP鼓手法克。
这是一个起点
很想写一些仿佛阳光中的微尘细腻而温暖,并且充满青草味道的文字。但是抬起头,看看乌云密布的蓝天(蓝天?),我心中总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苍井空,可是事到如今我好像变成了一千个人,面对这张专辑感到的是百味杂陈,又像食堂里一坨硬饭,弃之固然不可,食之又难以下咽。要怪就怪这专辑的内容太丰富,到现在我仍然不能说我已经把他消化了。
噢,名字都忘了说,《起点》,是我们校园乐队一些原创歌曲的合辑。这张合辑充满青春的声音,却不是在述说美好。我们都喜欢把青春形容作蛋疼。即便内心深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也还是无济于事(装了绿坝是不是看不到这句?)。然而我们都明白心中总有一个再残酷的现实都无法磨灭的梦想。无论你在拨弄吉他,在网上瞎晃,在运动场洒汗,在教书温书,还是在厕所里拉粑粑,这样的一张专辑都足以让你驻足倾听,仿佛逝去的青春在以低帧或者高帧回放,不失在回忆里合适的加入幻想,看一场主角是另一个自己的音乐电影。
有小记者建议我把这篇写成类似于技术文的文章。我觉得还是算了,主要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个技术盲。其次文章里面充斥着扫弦击勾滚奏等各种音乐术语,看起来固然高深显得很有内涵,但是一方面亲民性显得不足,另一方面必然影响广大同学的阅读理解。所以我尽量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来写这篇不算乐评的乐评,对这张合辑做一个深入介绍,或者说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她。
因为各个乐队风格迥异,所以乍一听,会觉得音乐风格跳跃性大,给人很穿越的感觉。其实完全不必这样的,有一句话叫做“习惯了就对了”,就是说,你多听,听多了自然就不会觉得穿越了。其实,本来要把好几个不同乐队的歌曲放在一起做合辑就不太容易,歌曲的选择和顺序的排放是一个难题,相信BB在这个问题上付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歌曲的情绪走向起伏有致,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说这张碟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因为艺术的特点在于你就是搞不懂她才美,很多时候强调一种直观的感受。就算你要细致的推敲,那么也是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意思往往千差万别。这又和前文提到的苍井空效应不谋而合了。理解本是基于愿望产生的东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帮助大家来理解,自行带着愿望去聆听就好了。
由此,我想把她写成一篇看似无关乎音乐的文章,我可能谈到了人生或者更多,但究其形式还是一篇乐评。我不介意把我们的这些作品说成是艺术。这算作是我们像艺术靠拢的一种方式。喜欢艺术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去追求去实现的人不多。我们稚嫩,但是不怕阻碍,不疏于尝试,用我们自己觉得优秀的方式表达了我们心中的艺术。艺术的目的在于表达,这种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同化作用。就像我们对我们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有所偏好,希望听者也能通过更多的接触发现自己所好,再在一定程度上被同化。写到这里不禁又想多言几句。艺术家总是想表现美的,但是这种美是他们认为的美,并不是所有艺术都是积极向上,展望生活的美好的。艺术家经常给人一种消极或者颓废的思想,这并没有不好,但是过多的接触这样的艺术会给人一些消极的影响,开始会在情绪方面,后面可能涉及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王尔德说,“艺术家从来没有病态的.艺术家可以表现一切。”“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莫索克说,“你破坏了我的想象力。”那么具有肯定意味的语言从有名的文学家笔下写出来,看起来就一本正经好像在述说真理。于是有的人选择相信,有的人则一笑而过。所以简言之,我想表达的观点是:你认真你就输了。有点扯远了,不过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看的人多了,或许会从中看出点什么联系来。
言归正传,不得不说BB和亚菁的NB Studio在后期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对软件是门外汗,但是第一听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张具有专业制作水准的专辑。我们的录音基本都是非专业的,没有棚录,效果必然不尽人意。那么要达到这样的音质音效,大规模的软件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情况下,处理的时间往往比录音的时间更长。这是一个追求完美过程,也是一个煎熬但是充满乐趣的过程。
比起才拿到碟的兴奋,它给我带来的更多是思考。合辑的目的是纪念,音乐的目的在当初很有可能是一种宣泄。无论是开心还是悲伤,无论是希望还是绝望,音乐除了有叙述的功能,还能寄托我们的愿景。生活不如意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万事不开心是自己给自己的束缚。当你见到兄弟,你的嘴角还是上翘了。你见到姐妹,心情还是愉悦了。有些身边的人哪怕不懂你,只要他们在,你就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诠释自己存在的意义,只要敢于去做,那么过程的美好远比结果重要的。
最后,很让我惊喜的一点是专辑最后居然还有一首BONUS TRACK,类似于新古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忧伤带着委婉的琴键一点,一个意犹未尽的故事结束了我们对青春的美好憧憬,只剩下泛着白光的屏幕和一些泛着泪光还来不及的忘记的过去。
个人性质的文章,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和观点!
文 MP鼓手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