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 知难而退
小娟又出新专辑了。
哦抱歉,是“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原谅我这个落后的个人主义者,总是意识不到团队的作用。
早在几年前,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发行的两张《如风往事》与《细说往事》几乎得到了圈内诸位前辈们的一致认可。抛开那不规则形状让人在书架上不知如何处置的外壳,其由公路女士撰写的、可媲美当初马世芳与吴清圣操刀之水准的文案已经让我彻底佩服,而hi-fi级别的录音质量却非midi编曲也让我大为受落。虽然只是用我的破森海塞尔与老松下,无法感受李皖老师所说的“感觉小娟就在你的跟前唱歌”之现场感,但我已经很知足了。By The Way,这两张专辑是我这几年间仅有的几张自费购买的非港台版华语专辑之二。
小娟的现场我只看过一次,在丽江束河,蓝天白云下,淡定从容。而在表演结束后,她说了一句:我们的原创专辑就要发行了,敬请期待。
没想到,这竟是悲剧的诞生。
小娟的前两张专辑以老歌为主,用专业术语来说,大都是“台湾民歌”。对于内地的歌迷来说,无论老的嫩的,对台湾民歌运动都是有情结的,恨不得自己当年能赶上那个时代。垮掉派无论时间空间上距离我们都太远,而且没有文化传统上的共同点,但美丽岛的民歌运动,总还是可以有吧?于是,我和我们轻易地就被小娟蒙蔽了。在发烧专辑的领域内,《如风往事》《细说往事》无论从外在的企划、选曲、编曲、录音、制作,还是从内在的人文情怀上,完全超越了市场的同类产品。尤其是“情怀”,小娟的声线和演唱方式,不浓不淡的风格正好恰合当年之艺人定位。再加上资深乐评人一面倒的舆论攻势,有谁能不缴械投降呢?
但随着《红布绿花朵》的发行,Everything Changed。小娟在广州的唱片首发演出我有些事儿耽搁缺席了,后来朋友现场购得专辑后压盘把试听发给我,听后完全没有任何感觉。说不上难听,也说不上好听,这是一种很蛋疼的感觉。但碍于小娟身体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山谷里的某位居民曾经因为一些不能说的原因遭受的变故,我勉强地觉得可以接受。但到了如今的《台北到淡水》,我坐不住了。
小娟唱hi-fi,明摆着是欺负人,李健亦如此。因为他们相比其他发烧音乐有灵魂、有主题。可当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抛开了台湾民歌运动之经典作品翻唱这一保护伞,把自己置身于原创音乐的枪林弹雨下,其在创作上的平庸则暴露得实在太明显。在经历了《红布绿花朵》大伙儿表面不说私下里都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在原创的路子上竟又“知难而退”了,《台北到淡水》,又回到了台湾民歌翻唱运动中!?
原谅我再次阴谋论作祟吧。台湾民歌三十五周年纪念,淡水动物园录音室,还有这么一个《XX到XX》的专辑名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华丽的包装。而这次的选曲又这么地有“个性”,既不大路,又不能说是小众,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朦胧感。马兆骏、苏来、叶佳修、杨弦、李泰祥……这些名字对内地的文艺青年来说以为着什么呢?小娟啊小娟,弄了大半天,你难道又要用这一招鲜吃遍天吗?
实际上,从原创又走回翻唱的老路,这事儿本身就不讨好。就算师出再有名,拜托,翻唱不是致敬和怀念的唯一途径,用一张充满昔日情怀的原创专辑又有何不可?罢罢,问题是,即使是翻唱,小娟也开始变本加厉地进入自己的妖魔化中:人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巴不得干脆清唱好过;乐队的整体感越发下降,新成员的加入但没有听出更多的火花,黎强的角色也开始被边缘化,即使是出来亮亮嗓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吉他手需要什么亮嗓呢?小娟对歌曲的处理越来越腻化,最典型的是《我的思念》,原曲浓重的校园气息、在本地化过程中还残留着西洋气的青涩痕迹却成了爱得像蜜糖。《微风往事》就更甚了,唱到“何去何从”时小娟的装嗲之坏毛病又犯了,犯的不是一点两点,这是世间罕有的让你忍不住关掉的BossaNova。包括在许多乐迷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的杨弦《回旋曲》,小娟的演绎也只能用不痛不痒来形容。整张专辑除雕琢气息太浓之外,更致命的一点是:如果仅仅是hi-fi的角度,小娟绝对出色;但如果要在这其上强加“逆流而上”的精神传承,以及再现台湾民谣运动荣光之天降大任,则不是其力所能及了。
正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知难而退,不如这样。
(腾讯:http://ent.qq.com/a/20100513/000566.htm)
哦抱歉,是“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原谅我这个落后的个人主义者,总是意识不到团队的作用。
早在几年前,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发行的两张《如风往事》与《细说往事》几乎得到了圈内诸位前辈们的一致认可。抛开那不规则形状让人在书架上不知如何处置的外壳,其由公路女士撰写的、可媲美当初马世芳与吴清圣操刀之水准的文案已经让我彻底佩服,而hi-fi级别的录音质量却非midi编曲也让我大为受落。虽然只是用我的破森海塞尔与老松下,无法感受李皖老师所说的“感觉小娟就在你的跟前唱歌”之现场感,但我已经很知足了。By The Way,这两张专辑是我这几年间仅有的几张自费购买的非港台版华语专辑之二。
小娟的现场我只看过一次,在丽江束河,蓝天白云下,淡定从容。而在表演结束后,她说了一句:我们的原创专辑就要发行了,敬请期待。
没想到,这竟是悲剧的诞生。
小娟的前两张专辑以老歌为主,用专业术语来说,大都是“台湾民歌”。对于内地的歌迷来说,无论老的嫩的,对台湾民歌运动都是有情结的,恨不得自己当年能赶上那个时代。垮掉派无论时间空间上距离我们都太远,而且没有文化传统上的共同点,但美丽岛的民歌运动,总还是可以有吧?于是,我和我们轻易地就被小娟蒙蔽了。在发烧专辑的领域内,《如风往事》《细说往事》无论从外在的企划、选曲、编曲、录音、制作,还是从内在的人文情怀上,完全超越了市场的同类产品。尤其是“情怀”,小娟的声线和演唱方式,不浓不淡的风格正好恰合当年之艺人定位。再加上资深乐评人一面倒的舆论攻势,有谁能不缴械投降呢?
但随着《红布绿花朵》的发行,Everything Changed。小娟在广州的唱片首发演出我有些事儿耽搁缺席了,后来朋友现场购得专辑后压盘把试听发给我,听后完全没有任何感觉。说不上难听,也说不上好听,这是一种很蛋疼的感觉。但碍于小娟身体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山谷里的某位居民曾经因为一些不能说的原因遭受的变故,我勉强地觉得可以接受。但到了如今的《台北到淡水》,我坐不住了。
小娟唱hi-fi,明摆着是欺负人,李健亦如此。因为他们相比其他发烧音乐有灵魂、有主题。可当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抛开了台湾民歌运动之经典作品翻唱这一保护伞,把自己置身于原创音乐的枪林弹雨下,其在创作上的平庸则暴露得实在太明显。在经历了《红布绿花朵》大伙儿表面不说私下里都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在原创的路子上竟又“知难而退”了,《台北到淡水》,又回到了台湾民歌翻唱运动中!?
原谅我再次阴谋论作祟吧。台湾民歌三十五周年纪念,淡水动物园录音室,还有这么一个《XX到XX》的专辑名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华丽的包装。而这次的选曲又这么地有“个性”,既不大路,又不能说是小众,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朦胧感。马兆骏、苏来、叶佳修、杨弦、李泰祥……这些名字对内地的文艺青年来说以为着什么呢?小娟啊小娟,弄了大半天,你难道又要用这一招鲜吃遍天吗?
实际上,从原创又走回翻唱的老路,这事儿本身就不讨好。就算师出再有名,拜托,翻唱不是致敬和怀念的唯一途径,用一张充满昔日情怀的原创专辑又有何不可?罢罢,问题是,即使是翻唱,小娟也开始变本加厉地进入自己的妖魔化中:人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巴不得干脆清唱好过;乐队的整体感越发下降,新成员的加入但没有听出更多的火花,黎强的角色也开始被边缘化,即使是出来亮亮嗓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吉他手需要什么亮嗓呢?小娟对歌曲的处理越来越腻化,最典型的是《我的思念》,原曲浓重的校园气息、在本地化过程中还残留着西洋气的青涩痕迹却成了爱得像蜜糖。《微风往事》就更甚了,唱到“何去何从”时小娟的装嗲之坏毛病又犯了,犯的不是一点两点,这是世间罕有的让你忍不住关掉的BossaNova。包括在许多乐迷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的杨弦《回旋曲》,小娟的演绎也只能用不痛不痒来形容。整张专辑除雕琢气息太浓之外,更致命的一点是:如果仅仅是hi-fi的角度,小娟绝对出色;但如果要在这其上强加“逆流而上”的精神传承,以及再现台湾民谣运动荣光之天降大任,则不是其力所能及了。
正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知难而退,不如这样。
(腾讯:http://ent.qq.com/a/20100513/000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