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提琴演奏家
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时候,有两个演奏家是让我极其感动的。
一个是Jascha Heifetz,一个是Jacqueline du Pré .
海飞兹的精准和音色,杜普雷的深情和经历,深深打动了我。
有人如此评论两人:
“海菲兹的演奏技巧准确而辉煌,音色纯净而优美、圆润而饱满,富有激情,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变化非常丰富,那绝妙的韵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直到晚年,他还精力充沛地从事演奏与教学等艺术活动。对这位演出行程150万海里的伟大小提琴家的普遍评论是:‘海菲兹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炽热的情感与深邃的智慧熔于一炉,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做到的,他都能做到,并且做得出类拔苹、不同一般。’他的名字和小提琴艺术几乎化成一体,人们一提起小提琴艺术就必然首先想到他。他对弓子压力很大,发出宏亮的声音;左手有力的揉弦带来辉煌的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风格朴实优美,忠于原作,从不炫耀技巧。他在音乐会上最喜欢用的小提琴是1742年的“瓜纳里”,这把琴是萨拉萨蒂生前用过的。自16岁起,他先后录制唱片160多种,销量已超过三百万张。他改编过150首小提琴作品。他是一位热情而不知疲倦的伟大艺术家,一生演奏过无数的小提琴作品。
海菲兹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尽人间沧桑。二战中,他上前线为反法西斯战士们演出了300多场,其中拉得最多的是舒伯特的《圣母颂》。他以美妙的音乐来抚慰战士们的心灵,激起战士们的斗志。l969年,为了参加庆祝人权宣言诞生l l周年的活动,已经退出舞台的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抱着小提琴走进联合国大厅演出,那时他刚摔伤不久,行动还不很方便。他以举世无双的艺术和坚强博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1901年2月2日,海菲兹出生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据说他3岁就开始拉琴,6岁首次公开演出,9岁就可以拉帕格尼尼,10岁左右开始名扬世界。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代小提琴艺术的另一个顶峰,在听过12岁的海菲兹在柏林的独奏会后说了一句震惊世界,也是对后来影响极深的话:“你和我应当怀着愉快的心情用膝盖把琴摔坏。”这是一个大师对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的评价啊!跟着,海菲兹与当时最著名的指挥家尼基什合作,在接着是欧洲的巡回演出。所以当海菲兹在1917年10月28日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美国首演时,几乎当时全美音乐界的大师名流都到场了!他们都想见识一下这个只有16岁,但已经是被誉为代表新一代演奏的名家。而这场音乐会,也被视为旧的小提琴演奏风格的结束,现代小提琴演奏风格的开始。到现在为止,不但没有人可以超过他,而且接近的都没有。还有一个趋势,海菲兹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在很多人眼里,海菲兹开创的是一个新的技巧化的年代。是海菲兹的出现,改变原来一直的观念,把完整的全面的平衡的技术要求摆在演奏很重要的位置,从此技术的规范成为评定演奏的标准之一。在海菲兹的一生里,好象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败的演奏,小的失误也是极少见到的。因此有人说他是神。这一方面是因为海菲兹极为严格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他几乎罕见的技术水平。 后来的小提琴教师,没有一个不想教出另一个海菲兹。导致后来,超技主义潮流的泛滥。这是后话了,也不是海菲兹的原意。
就是因为海菲兹的技巧出众,而且他个人对人对己都极为严格,所以很多人都误认为他是“音乐的冷面杀手”。其实,他是把他的感情都投入投入到琴里。甚至他对妻子儿女的感情都不如他对琴。有一句很出名的评论对他的演奏是极为恰当的形容‘被冰雪覆盖的火山’。成就他超级大师的因素之一是他把尊重音乐作品的原意放在演奏最首要的位置。其实,这个是不能和他的技巧分开来说的,就是因为他可以真正做到‘琴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他才有严格尊重作品的保证。海菲兹的演奏就完全不同,把作品内涵的表达放在首位,演奏是总围绕着这个中心的。从来不会卖弄,刻意表现自我。经常听到:‘技巧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其实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海菲兹是其中之一。但终究人不是神,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等一些作品,和他的内心激动的本质有一定出入,他最精彩的,还是浪漫派的大型独奏作品。”
海飞兹对于曲子感情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含蓄而收敛。热情却不滥情,总能在最适当的时候,仿佛就要失控的时候收放自如。
屏息聆听海飞兹的时候,放佛一个智慧高深的哲人进行着人生的阐述,又仿佛数学家在滴水不漏得进行五大定理循环证明。
如此的严谨而理智。
可正是这样的艺术家,却又包含深情。
如果在深夜的星空下,你听过他演奏的Vitali 的Chaconne(维塔利的夏空舞曲),那种音色,我相信谁听过都会一辈子无法忘记。
‘被冰雪覆盖的火山’,这样的评价,再恰当不过。
只有着广博对世间大爱的艺术家,才会有如此的深情吧。
如同佛陀,对于人世,慈悲大爱,让人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
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如果把民族乐派归属于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那么,埃尔加唯一的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点也不‘浪漫’,整部作品充满了沉重伤感的愁绪,总是感到十分的压抑。杜普蕾称这部作品是‘凝结的泪珠’,简直太形象不过了。此曲完成于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被称为‘英国的贝多芬’的埃尔加当然比其他人感触更深,这部作品无疑包含了对战争浩劫的痛苦与反思。主题决定了该作品的压抑情调,是哭诉。杜普蕾说这部作品‘大提琴的音色听起来像是哭泣,每当听到这首曲子的慢板乐章,心总会被撕成碎片……。’”
也正是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半个世纪来,很多优秀的大提琴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但从未有人能象杜普蕾那样从作品深沉的旋律中找到那些难为人知的复杂感受。杜普蕾并未严格按照拍子演奏,乐句间充满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当代大提琴家麦斯基说杜普蕾的琴声“不是从乐器中来的,也不是从脑海里来的,而是来自灵魂深处”。有人甚至直言,“没有杜普蕾,埃尔加的这部作品就不会有如此出名。”
杜普雷和埃尔加,是两个传奇。而杜普雷就是ELGAR最好的诠释者。
杜普蕾擔任大提琴,Sir John Barbirolli 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
杜普雷也曾经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合作过这首曲子。他們合作的版本,是1970年,由巴倫波因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
这是两个天才在爱里擦出的最绚烂夺目的火花。
烟花绽放落幕,却是令人回味的一生。
1971年,就在事業和婚姻都顯的春風得意的時候,杜普蕾發現,她逐漸失去了對手指的知覺,先是無法控制他的雙腿,再來是手臂,最後是連整個身體都不聽使喚了。她的头会一直抖,无法进食,講起話來也困難重重。多重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奪去了她所有的一切,她再也无法演奏她视之为生命的大提琴。
没有了大提琴,她的生命之火已经渐渐熄灭。
她的生活中,就只剩下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伦博伊姆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一直持續到他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
在电影「Jackie and Hilary」(她比烟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有一段对话:
「如果我从此不会拉琴,你还会爱我吗?」
「不会拉琴,那就不会是你了。」
杰奎琳•杜普蕾 生于1945年1月26日,死于1987年10月19日,五岁初展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缠绵病榻十余载,终卒于盛年。
“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却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彗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
我听过的最好版本是TESTAMENT SBT 1388 埃尔加、巴赫:大协/杜普蕾,1967在Prague的现场录音,Barbirolli爵士指挥、与BBC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封面上印刷有她的笔迹:
In here-please forgive
me,
But this comes with all
my love,from Russia!1966!
Jackie
×××××
尽情的燃烧生命,上天早已注定,
她是献给大提琴最好的礼物。
她用生命来祭奠她的琴与爱,
用一生来演绎最好的埃尔加,
谱写出属于她最华美的乐章。
--saffron
一个是Jascha Heifetz,一个是Jacqueline du Pré .
海飞兹的精准和音色,杜普雷的深情和经历,深深打动了我。
有人如此评论两人:
“海菲兹的演奏技巧准确而辉煌,音色纯净而优美、圆润而饱满,富有激情,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变化非常丰富,那绝妙的韵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直到晚年,他还精力充沛地从事演奏与教学等艺术活动。对这位演出行程150万海里的伟大小提琴家的普遍评论是:‘海菲兹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炽热的情感与深邃的智慧熔于一炉,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做到的,他都能做到,并且做得出类拔苹、不同一般。’他的名字和小提琴艺术几乎化成一体,人们一提起小提琴艺术就必然首先想到他。他对弓子压力很大,发出宏亮的声音;左手有力的揉弦带来辉煌的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风格朴实优美,忠于原作,从不炫耀技巧。他在音乐会上最喜欢用的小提琴是1742年的“瓜纳里”,这把琴是萨拉萨蒂生前用过的。自16岁起,他先后录制唱片160多种,销量已超过三百万张。他改编过150首小提琴作品。他是一位热情而不知疲倦的伟大艺术家,一生演奏过无数的小提琴作品。
海菲兹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尽人间沧桑。二战中,他上前线为反法西斯战士们演出了300多场,其中拉得最多的是舒伯特的《圣母颂》。他以美妙的音乐来抚慰战士们的心灵,激起战士们的斗志。l969年,为了参加庆祝人权宣言诞生l l周年的活动,已经退出舞台的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抱着小提琴走进联合国大厅演出,那时他刚摔伤不久,行动还不很方便。他以举世无双的艺术和坚强博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1901年2月2日,海菲兹出生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据说他3岁就开始拉琴,6岁首次公开演出,9岁就可以拉帕格尼尼,10岁左右开始名扬世界。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代小提琴艺术的另一个顶峰,在听过12岁的海菲兹在柏林的独奏会后说了一句震惊世界,也是对后来影响极深的话:“你和我应当怀着愉快的心情用膝盖把琴摔坏。”这是一个大师对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的评价啊!跟着,海菲兹与当时最著名的指挥家尼基什合作,在接着是欧洲的巡回演出。所以当海菲兹在1917年10月28日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美国首演时,几乎当时全美音乐界的大师名流都到场了!他们都想见识一下这个只有16岁,但已经是被誉为代表新一代演奏的名家。而这场音乐会,也被视为旧的小提琴演奏风格的结束,现代小提琴演奏风格的开始。到现在为止,不但没有人可以超过他,而且接近的都没有。还有一个趋势,海菲兹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在很多人眼里,海菲兹开创的是一个新的技巧化的年代。是海菲兹的出现,改变原来一直的观念,把完整的全面的平衡的技术要求摆在演奏很重要的位置,从此技术的规范成为评定演奏的标准之一。在海菲兹的一生里,好象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败的演奏,小的失误也是极少见到的。因此有人说他是神。这一方面是因为海菲兹极为严格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他几乎罕见的技术水平。 后来的小提琴教师,没有一个不想教出另一个海菲兹。导致后来,超技主义潮流的泛滥。这是后话了,也不是海菲兹的原意。
就是因为海菲兹的技巧出众,而且他个人对人对己都极为严格,所以很多人都误认为他是“音乐的冷面杀手”。其实,他是把他的感情都投入投入到琴里。甚至他对妻子儿女的感情都不如他对琴。有一句很出名的评论对他的演奏是极为恰当的形容‘被冰雪覆盖的火山’。成就他超级大师的因素之一是他把尊重音乐作品的原意放在演奏最首要的位置。其实,这个是不能和他的技巧分开来说的,就是因为他可以真正做到‘琴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他才有严格尊重作品的保证。海菲兹的演奏就完全不同,把作品内涵的表达放在首位,演奏是总围绕着这个中心的。从来不会卖弄,刻意表现自我。经常听到:‘技巧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其实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海菲兹是其中之一。但终究人不是神,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等一些作品,和他的内心激动的本质有一定出入,他最精彩的,还是浪漫派的大型独奏作品。”
海飞兹对于曲子感情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含蓄而收敛。热情却不滥情,总能在最适当的时候,仿佛就要失控的时候收放自如。
屏息聆听海飞兹的时候,放佛一个智慧高深的哲人进行着人生的阐述,又仿佛数学家在滴水不漏得进行五大定理循环证明。
如此的严谨而理智。
可正是这样的艺术家,却又包含深情。
如果在深夜的星空下,你听过他演奏的Vitali 的Chaconne(维塔利的夏空舞曲),那种音色,我相信谁听过都会一辈子无法忘记。
‘被冰雪覆盖的火山’,这样的评价,再恰当不过。
只有着广博对世间大爱的艺术家,才会有如此的深情吧。
如同佛陀,对于人世,慈悲大爱,让人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
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如果把民族乐派归属于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那么,埃尔加唯一的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点也不‘浪漫’,整部作品充满了沉重伤感的愁绪,总是感到十分的压抑。杜普蕾称这部作品是‘凝结的泪珠’,简直太形象不过了。此曲完成于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被称为‘英国的贝多芬’的埃尔加当然比其他人感触更深,这部作品无疑包含了对战争浩劫的痛苦与反思。主题决定了该作品的压抑情调,是哭诉。杜普蕾说这部作品‘大提琴的音色听起来像是哭泣,每当听到这首曲子的慢板乐章,心总会被撕成碎片……。’”
也正是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半个世纪来,很多优秀的大提琴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但从未有人能象杜普蕾那样从作品深沉的旋律中找到那些难为人知的复杂感受。杜普蕾并未严格按照拍子演奏,乐句间充满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当代大提琴家麦斯基说杜普蕾的琴声“不是从乐器中来的,也不是从脑海里来的,而是来自灵魂深处”。有人甚至直言,“没有杜普蕾,埃尔加的这部作品就不会有如此出名。”
杜普雷和埃尔加,是两个传奇。而杜普雷就是ELGAR最好的诠释者。
杜普蕾擔任大提琴,Sir John Barbirolli 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
杜普雷也曾经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合作过这首曲子。他們合作的版本,是1970年,由巴倫波因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
这是两个天才在爱里擦出的最绚烂夺目的火花。
烟花绽放落幕,却是令人回味的一生。
1971年,就在事業和婚姻都顯的春風得意的時候,杜普蕾發現,她逐漸失去了對手指的知覺,先是無法控制他的雙腿,再來是手臂,最後是連整個身體都不聽使喚了。她的头会一直抖,无法进食,講起話來也困難重重。多重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奪去了她所有的一切,她再也无法演奏她视之为生命的大提琴。
没有了大提琴,她的生命之火已经渐渐熄灭。
她的生活中,就只剩下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伦博伊姆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一直持續到他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
在电影「Jackie and Hilary」(她比烟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有一段对话:
「如果我从此不会拉琴,你还会爱我吗?」
「不会拉琴,那就不会是你了。」
杰奎琳•杜普蕾 生于1945年1月26日,死于1987年10月19日,五岁初展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缠绵病榻十余载,终卒于盛年。
“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却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彗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
我听过的最好版本是TESTAMENT SBT 1388 埃尔加、巴赫:大协/杜普蕾,1967在Prague的现场录音,Barbirolli爵士指挥、与BBC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封面上印刷有她的笔迹:
In here-please forgive
me,
But this comes with all
my love,from Russia!1966!
Jackie
×××××
尽情的燃烧生命,上天早已注定,
她是献给大提琴最好的礼物。
她用生命来祭奠她的琴与爱,
用一生来演绎最好的埃尔加,
谱写出属于她最华美的乐章。
--saff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