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高晓松,贬值的青春回忆

1、这篇文章要一个月之后写。3月24号《万物生长》数字首发,自然是迫不及待地听,听了在线,然后还从IE临时文件夹里把劣质音频拷出来,反复地听。然后有了320k的下载,我想这会是今年买的第三张CD,前两张是曾哥的《Forever Road》和齐豫的再版《橄榄树》。那天的心情很奇怪,有前一阵读孙睿《草样年华3》读到夜不能寐的感觉,但是这次严格遵循“感情浓烈时不宜作文”的原则,放凉了再写,今天又连着听了十几遍,写出来或许还是不成样子,因为对高晓松而言,端着架子写着实是很难的。
2、在我看来,这张专辑里,好歌有三首:《一个北京人在北京》、《旧的童年》和《如果你》,糟粕也有三首:《声声慢》、《谁持风雷》、《一叶知秋》。其余四首平平:《李娜》与《给S》(老狼《晴朗》)如出一辙,《飞翔》是半首好歌,写的好了会不输《好风长吟》甚至《月亮》,《英雄》之不协调和《在那》的做作都听着不舒服。说好或者说糟粕,都是跟高老师之前的作品比。我曾经以“作家作品论”的方式仔细收集过高老师的音乐作品,刷过高老师的各种放出的小样和试听。连带两部电影都看过了,还将《那时花开》引为平生电影Top10第二名,位于老塔的《乡愁》和侯孝贤《童年往事》之间,犹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情路长短调》和《永恒与一天》之上,拍毕业电影的时候还不忘向其致敬,好罢我承认我又多话了。言而总之是说我对高老师的作品非常熟悉和喜爱。而这张专辑并非失败之作,给三星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核心的理念,《青春无悔》当然是有核心理念的,《万物生长》则只剩下“高晓松”作为核心概念,这无疑是有些托大了——当然,我仍然愿意买单。
3、高老师有点懒。当然同时也是因为他是跨界艺人,我在02年仔细做过资料之后,高老师在音乐方面出手的时候不多。筠子的《春分·立秋·冬至》,老狼的《晴朗》,姜昕的《纯粹》,阿朵《盛开》,萨顶顶《万物生》,加上曾哥的《Forever Road》,单曲还有应宋柯老大之邀为“李大姑娘”(高老师自己写过一篇博客谈这个事儿)量身定做的《冬天快乐》,数来数去不过这几张而已。从音乐上来说,高老师擅写四种歌,一种是煽情伤感软民谣,基本歌词中有“成长”二字的皆属此类,以伤感小调居多,变体则是《冬季的校园》的爵士风;一种是欧式世界风小调,名作有《B小调雨后》、《再见卡门》到这次的《如果你》,包括萨顶顶,以及未出版的神作《圣彼得堡情书》之类;第三是变体中国风,歌词仿古的如《好风长吟》和这次的《英雄》之类;第四则是电影主题歌,这就不消说了,《青春无悔》(《网络时代的爱情》的插曲)、这次的《飞翔》等等,《月光倾城》虽是电影歌曲,但当属第一类,我单列这一类的用意是包括进诸如《你是我长发飞舞的青春》、《再见》这样的口水歌,虽则用《青春无悔》举例是着实不恰当。而其他不能归类的,大半是糟粕,唯有纪念海子的三首组曲是精华——《月亮》大气磅礴超凡脱俗,《回声》低调却波涛汹涌,而名气最大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后半段唱飞了,落得半首好歌。
这四分法之中,高老师的成名作和拿手作大半出自一二两类,尤以第一类脍炙人口深得民心。其实依我看还是第二类世界风小调往往出些神作。论起高老师的作品序列,当属《青春无悔》第一,这几乎是校园民谣的圣歌,地位相当于Nirvana的《Smell like teen spirit》之于Grunge,老狼叔也因此传世——可惜高老师和狼叔的名片至今仍是《同桌的你》,sigh。
4、写高老师的文章,李皖老师的《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写的很透。高老师的煽情基本源于此,而高老师的粉丝,如我,大体也是因此对他热爱有加。这个事儿其实还得放到校园民谣的大背景下说,当年还做DJ的时候采访许晓峰,许老大一句话着实够劲:“校园民谣根本就是一商业企划”,许老大还说,当年那张专辑收了谁,只是黄小茂找谁要了歌而已,所以多年后许老大要自个儿做一张《未名湖是个海洋》来整理那些当年没被黄老大找的人的歌儿。那天访谈了俩小时,弄明白一个事儿,所谓“校园民谣”时代根本就是后来人想象出来的,而这种想象愈发自我膨胀,后来竟成了90年代中期大陆流行音乐的一张名片,着实有趣了。问题在于,校园民谣到底是谁在买单和谁在传诵神话,照统计来看,基本是当年的高中生(而恰恰不是大学生),那些风花雪月的大学想象是高考体制松动前最后的乌托邦,这个问题扯开去就太大了,得一篇两三万字的论文才说得清楚。但是明显可见的是,当校园民谣成为八股的时候,还颇有一些应声而上者做得不错,当然,因为它是一个商业策划,所以它注定昙花一现,后面的民谣时代跟它其实没什么关系,只是可恨这个策划占了”民谣“二字的便宜,比如朴树——许老大说,靠,我们当年唱歌的时候,”朴树还穿开裆裤呢“——《白桦林》是朴树的《我去2000年》里最违和和差不多最差劲的一首歌,《那些花儿》也因”校园民谣“阴魂不散而成了经典(属于典型的被误读),然而朴树几乎因此成了内地一哥,这就有趣得紧了。
所以,高老师除了《青春无悔》,最好的歌基本都跟”校园民谣“并无瓜葛,最多只是被贴了标签而已。而问题在于,当大量的听众都把自己的青春寄托在高老师的几首歌里的时候,回头一看,我靠,原来周围兄弟都是这样,自己心里最柔软和”尚未崩坏的地方“原来跟别人差球不多,这事儿就尴尬了。这么一来二去,连《青春无悔》听起来都不那么是味道了,悲凉吧,肯定悲凉。那还好意思出来说么?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代人或者一群人的情感结构,说起来就复杂了。而放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校园民谣的风花雪月偷换的是什么东西,我想已经不言自明了;而最可悲的是此后的误读和定型化想象,以及八股和跟风。这么说来,高老师还是很纯粹的。
5、说了半天有的没的,还是回来说说这张专辑吧。高老师还是没变,这点他对听众很负责。《在那》里甚至有一句歌词叫做”再见,立秋和春分,再见,冬至的青春“,听到这儿不免吐血,如果没听过筠子那张专辑请你听一听,只听这三首歌即可,那里颇有一些高老师最好的文字。《李娜》里有一句歌词:”你呀我呀天呀 春呀秋呀长大,乘着一匹白马 去人海里安家“,典型的高老师手笔,初听以为是”天涯“,后来看到歌词不免失望;再如《一叶知秋》里”流星只听见一句誓愿 就落在你背后/下雪的冬天 树梢上挂满流年“之类歌词,高老师真的是一点没变。而这次的惊喜在于《一个北京人在北京》和《旧的童年》,前者是电影或者电视剧主题歌流,”北京是个战场 有人拚的黯然神伤/我衣锦没处还乡 我失恋没处疗伤/我是个北京人就生在长在战场上“一句是点睛之笔;后者是童年回忆,犹记当年听高老师讲座时候说到他的清华世家,”那串自行车的铃声清脆的响啊/那个不扶把的少年终于长大“虽然不免矫情,但是仍然真诚。在今天已经实属不易了。
那些有的没的,比如一些个人和某些人相关往事,就不在这里扯了。写这篇文的时候喝了一罐啤酒,倒是不得不回忆起一些平时已经以为自己已经忘掉的往事。高老师在《那时花开》里说,” 看电影的人最终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欢子就像是那些从我们指尖滑过的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只是想起来当年用掉一个又一个的下午自个儿在家听一遍又一遍的《高晓松作品自选集》。于是终于明白,千万别把自己的青春回忆寄托在什么东西上头,那是会变质的,也是会贬值的……
高老师,尽管你已经变成了个死胖子,但不管你变成什么样,我依然热爱你。
2、在我看来,这张专辑里,好歌有三首:《一个北京人在北京》、《旧的童年》和《如果你》,糟粕也有三首:《声声慢》、《谁持风雷》、《一叶知秋》。其余四首平平:《李娜》与《给S》(老狼《晴朗》)如出一辙,《飞翔》是半首好歌,写的好了会不输《好风长吟》甚至《月亮》,《英雄》之不协调和《在那》的做作都听着不舒服。说好或者说糟粕,都是跟高老师之前的作品比。我曾经以“作家作品论”的方式仔细收集过高老师的音乐作品,刷过高老师的各种放出的小样和试听。连带两部电影都看过了,还将《那时花开》引为平生电影Top10第二名,位于老塔的《乡愁》和侯孝贤《童年往事》之间,犹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情路长短调》和《永恒与一天》之上,拍毕业电影的时候还不忘向其致敬,好罢我承认我又多话了。言而总之是说我对高老师的作品非常熟悉和喜爱。而这张专辑并非失败之作,给三星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核心的理念,《青春无悔》当然是有核心理念的,《万物生长》则只剩下“高晓松”作为核心概念,这无疑是有些托大了——当然,我仍然愿意买单。
3、高老师有点懒。当然同时也是因为他是跨界艺人,我在02年仔细做过资料之后,高老师在音乐方面出手的时候不多。筠子的《春分·立秋·冬至》,老狼的《晴朗》,姜昕的《纯粹》,阿朵《盛开》,萨顶顶《万物生》,加上曾哥的《Forever Road》,单曲还有应宋柯老大之邀为“李大姑娘”(高老师自己写过一篇博客谈这个事儿)量身定做的《冬天快乐》,数来数去不过这几张而已。从音乐上来说,高老师擅写四种歌,一种是煽情伤感软民谣,基本歌词中有“成长”二字的皆属此类,以伤感小调居多,变体则是《冬季的校园》的爵士风;一种是欧式世界风小调,名作有《B小调雨后》、《再见卡门》到这次的《如果你》,包括萨顶顶,以及未出版的神作《圣彼得堡情书》之类;第三是变体中国风,歌词仿古的如《好风长吟》和这次的《英雄》之类;第四则是电影主题歌,这就不消说了,《青春无悔》(《网络时代的爱情》的插曲)、这次的《飞翔》等等,《月光倾城》虽是电影歌曲,但当属第一类,我单列这一类的用意是包括进诸如《你是我长发飞舞的青春》、《再见》这样的口水歌,虽则用《青春无悔》举例是着实不恰当。而其他不能归类的,大半是糟粕,唯有纪念海子的三首组曲是精华——《月亮》大气磅礴超凡脱俗,《回声》低调却波涛汹涌,而名气最大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后半段唱飞了,落得半首好歌。
这四分法之中,高老师的成名作和拿手作大半出自一二两类,尤以第一类脍炙人口深得民心。其实依我看还是第二类世界风小调往往出些神作。论起高老师的作品序列,当属《青春无悔》第一,这几乎是校园民谣的圣歌,地位相当于Nirvana的《Smell like teen spirit》之于Grunge,老狼叔也因此传世——可惜高老师和狼叔的名片至今仍是《同桌的你》,sigh。
4、写高老师的文章,李皖老师的《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写的很透。高老师的煽情基本源于此,而高老师的粉丝,如我,大体也是因此对他热爱有加。这个事儿其实还得放到校园民谣的大背景下说,当年还做DJ的时候采访许晓峰,许老大一句话着实够劲:“校园民谣根本就是一商业企划”,许老大还说,当年那张专辑收了谁,只是黄小茂找谁要了歌而已,所以多年后许老大要自个儿做一张《未名湖是个海洋》来整理那些当年没被黄老大找的人的歌儿。那天访谈了俩小时,弄明白一个事儿,所谓“校园民谣”时代根本就是后来人想象出来的,而这种想象愈发自我膨胀,后来竟成了90年代中期大陆流行音乐的一张名片,着实有趣了。问题在于,校园民谣到底是谁在买单和谁在传诵神话,照统计来看,基本是当年的高中生(而恰恰不是大学生),那些风花雪月的大学想象是高考体制松动前最后的乌托邦,这个问题扯开去就太大了,得一篇两三万字的论文才说得清楚。但是明显可见的是,当校园民谣成为八股的时候,还颇有一些应声而上者做得不错,当然,因为它是一个商业策划,所以它注定昙花一现,后面的民谣时代跟它其实没什么关系,只是可恨这个策划占了”民谣“二字的便宜,比如朴树——许老大说,靠,我们当年唱歌的时候,”朴树还穿开裆裤呢“——《白桦林》是朴树的《我去2000年》里最违和和差不多最差劲的一首歌,《那些花儿》也因”校园民谣“阴魂不散而成了经典(属于典型的被误读),然而朴树几乎因此成了内地一哥,这就有趣得紧了。
所以,高老师除了《青春无悔》,最好的歌基本都跟”校园民谣“并无瓜葛,最多只是被贴了标签而已。而问题在于,当大量的听众都把自己的青春寄托在高老师的几首歌里的时候,回头一看,我靠,原来周围兄弟都是这样,自己心里最柔软和”尚未崩坏的地方“原来跟别人差球不多,这事儿就尴尬了。这么一来二去,连《青春无悔》听起来都不那么是味道了,悲凉吧,肯定悲凉。那还好意思出来说么?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代人或者一群人的情感结构,说起来就复杂了。而放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校园民谣的风花雪月偷换的是什么东西,我想已经不言自明了;而最可悲的是此后的误读和定型化想象,以及八股和跟风。这么说来,高老师还是很纯粹的。
5、说了半天有的没的,还是回来说说这张专辑吧。高老师还是没变,这点他对听众很负责。《在那》里甚至有一句歌词叫做”再见,立秋和春分,再见,冬至的青春“,听到这儿不免吐血,如果没听过筠子那张专辑请你听一听,只听这三首歌即可,那里颇有一些高老师最好的文字。《李娜》里有一句歌词:”你呀我呀天呀 春呀秋呀长大,乘着一匹白马 去人海里安家“,典型的高老师手笔,初听以为是”天涯“,后来看到歌词不免失望;再如《一叶知秋》里”流星只听见一句誓愿 就落在你背后/下雪的冬天 树梢上挂满流年“之类歌词,高老师真的是一点没变。而这次的惊喜在于《一个北京人在北京》和《旧的童年》,前者是电影或者电视剧主题歌流,”北京是个战场 有人拚的黯然神伤/我衣锦没处还乡 我失恋没处疗伤/我是个北京人就生在长在战场上“一句是点睛之笔;后者是童年回忆,犹记当年听高老师讲座时候说到他的清华世家,”那串自行车的铃声清脆的响啊/那个不扶把的少年终于长大“虽然不免矫情,但是仍然真诚。在今天已经实属不易了。
那些有的没的,比如一些个人和某些人相关往事,就不在这里扯了。写这篇文的时候喝了一罐啤酒,倒是不得不回忆起一些平时已经以为自己已经忘掉的往事。高老师在《那时花开》里说,” 看电影的人最终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欢子就像是那些从我们指尖滑过的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只是想起来当年用掉一个又一个的下午自个儿在家听一遍又一遍的《高晓松作品自选集》。于是终于明白,千万别把自己的青春回忆寄托在什么东西上头,那是会变质的,也是会贬值的……
高老师,尽管你已经变成了个死胖子,但不管你变成什么样,我依然热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