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千万人歌唱
《I Dreamed A Dream》是09年全球销量最高的专辑,歌手是48岁的英国村姑Susan Boyle,她顶着一头凌乱卷发,穿着小碎花裙子站在《英国达人》舞台上首次表演的视频在全世界有数亿人观看,让无数观众为之泪流满面,而她当时演唱的正是这首被古典名家翻唱到快烂掉的《I Dreamed A Dream》。出色的销量表明Susan已经全面为流行乐坛所接受,并且将她推到风口浪尖,不过紧接着她却意外缺席了格莱美奖和全英音乐奖,虽然这有可能是学院奖自持身份,但需要承认,Susan Boyle面临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选秀歌手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她的唱功到底优秀吗?在专业领域内,人们普遍认为,选秀歌手的成功得益于空前强大的电视媒体的推动,而非他们超高的音乐素养,这有点像网络歌曲,虽然红遍大街小巷,但其音乐水平本身几乎不可能成为经典。Susan Boyle是09年的全民偶像,她的成功可能得益于形象和声线的巨大反差,或者是由媒体精心编织起来的“背后的故事”,但作为一名古典乐歌者,她够格吗?她有机会成为另一个Elaine Paige吗?
在《I Dreamed A Dream》里,Susan的声线有些类似歌剧名伶Sarah Brightman,但相比之下远不如后者通透,在遇到强音和高音的时候,明显流露出疲态,甚至有些饱经沧桑。而谈到气息控制与对细节的诠释,Susan更是输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上。然而她的制作人Simon Cowell却是个商业奇才,最擅长的就是把握大众流行的尺度,他对Susan的歌声基本上只采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尽可能用最少的配器,将歌手的音色调整至大众最爱的一种略显空洞的悦耳,再用饱满的混音加以修饰;二是利用人声合唱烘托整体氛围,将歌手稍显单薄的声线包装起来,形成宏大的听觉效果。又一次地,Simon成功了,这张专辑从动听性的角度上来看,是绝对过关的,而更加出彩的,是整张专辑的讨巧的选曲,广为人知的经典颂歌(如《Silent Night》、《Amazing Grace》)、浓墨重彩的音乐剧选段(如《I Dreamed A Dream》)和出人意料的改编作品(如Rolling Stone《Wild Horses》)共同构成了这张专辑,这些歌曲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部分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毕竟要抛开Susan个人的成名经历,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来欣赏这张专辑是不可能的,否则这些曲目每一首都有珠玉在前,实在没有理由再来听一个业余歌手的演绎。但Susan的难得之处,在于她就像一个音乐“莽妇”,她压根儿唱不了超高音,也没有华丽的技巧,她对歌曲的处理非常大而化之,情感的宣泄也有点不留余地,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样的演唱方式却更容易打动人,更何况购买她专辑的人,脑子里早已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了——更像是一个不懈追求自己音乐梦想的凡人,她的音乐不完美,但听得出执着、付出和动容,你听得越多,就越容易被她打动。
在《I Dreamed A Dream》里,Susan的声线有些类似歌剧名伶Sarah Brightman,但相比之下远不如后者通透,在遇到强音和高音的时候,明显流露出疲态,甚至有些饱经沧桑。而谈到气息控制与对细节的诠释,Susan更是输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上。然而她的制作人Simon Cowell却是个商业奇才,最擅长的就是把握大众流行的尺度,他对Susan的歌声基本上只采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尽可能用最少的配器,将歌手的音色调整至大众最爱的一种略显空洞的悦耳,再用饱满的混音加以修饰;二是利用人声合唱烘托整体氛围,将歌手稍显单薄的声线包装起来,形成宏大的听觉效果。又一次地,Simon成功了,这张专辑从动听性的角度上来看,是绝对过关的,而更加出彩的,是整张专辑的讨巧的选曲,广为人知的经典颂歌(如《Silent Night》、《Amazing Grace》)、浓墨重彩的音乐剧选段(如《I Dreamed A Dream》)和出人意料的改编作品(如Rolling Stone《Wild Horses》)共同构成了这张专辑,这些歌曲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部分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毕竟要抛开Susan个人的成名经历,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来欣赏这张专辑是不可能的,否则这些曲目每一首都有珠玉在前,实在没有理由再来听一个业余歌手的演绎。但Susan的难得之处,在于她就像一个音乐“莽妇”,她压根儿唱不了超高音,也没有华丽的技巧,她对歌曲的处理非常大而化之,情感的宣泄也有点不留余地,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样的演唱方式却更容易打动人,更何况购买她专辑的人,脑子里早已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了——更像是一个不懈追求自己音乐梦想的凡人,她的音乐不完美,但听得出执着、付出和动容,你听得越多,就越容易被她打动。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奎斯Chr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