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民工的春天夜生活
1994年王磊的第一张专辑《出门人》是一个外出务工者的自白书,油腻腻的长发遮掩着迷糊的目光,破衣烂衫下面藏着顽固的浪子身躯,冷了的时候,就想起老爸,一个流浪汉在疾驰南下的列车上,说着酒话,吐着酒气,脱掉袜子别人就要捂住鼻子,没人知道他心底想着故乡的疯狗和蜜蜂。两年后的第二张专辑《夜》,外来务工者终于有了夜生活,裹挟着一身伪名牌,顶着愣头青的板寸头发型,没有固定的工作,出没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在低矮的发廊里和野鸡们嘻嘻哈哈地打情骂俏。
1996年的南下打工潮里,多的是粗野麻利的乡下汉子,没有几个是搞文艺的,即便是从东北来那英、毛宁、火风这些人,都是奔着赚钱的目的而去。搞文艺的似乎都在北京,广州还是一个没有文化影响力的城市,只有林依轮、杨钰莹、毛宁这样的流行音乐;广州没有摇滚,有的是香港飘来的粤语歌曲。《新周刊》还在酝酿当中,《南方都市报》隔一年才会诞生,《城市画报》要等三年才会露面。《南方周末》是少数人的读物,《音乐天堂》以宣传欧美音乐为主。木子美估计还在哪个旮旯里憋着。这个时候,四川民工王磊发声唱歌了。唱的是广州民工的夜生活,苦闷,爆裂,黑色,脏乱,低沉,混乱,不乏一点小温情。
广州的夜晚,太黑,灯光,太刺眼。王磊把四川口音的国语,以及霸道的川剧呐喊,出现在了广州的夜生活里。听得懂的还很少,却把自己唱舒服了。《夜》专辑的序曲,随着一声报时,稀疏的吉他伴奏下,以为一种小情歌似的甜美即将娓娓而来,却被杀鸡似的声音惊醒。紧接着的第二首,专辑同名主打歌《夜》,在滴答滴答的时针脚步声里,搅合着诡异的哥特式氛围,喝醉的流浪汉,已经在灯火稀冷的街巷里走过来,说着梦里的故事,说着一个人无处回家的冷寂,繁华深处内心的荒凉。
“伤心、刺激、酒精、春天、笑、哭、黯淡、无光”,王磊用这些极端的词汇,幽怨地擦燃劣质香烟,在明明暗暗的城中村里铺陈一种恍若梦境的寥落。高潮部分的交响合奏,以及撕裂式的嚎叫,是一头困兽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四处游走,发情了无人能领会,思春了无人相伴的忿怒、自怜。这是在1996年的广州,大家都忙于赚钱,忙于先靓妹靓仔起来的山寨时尚。没有人,没有外地人、本地人会用这种腔调唱歌。今天,大抵也没有人会在广东唱这样的歌,类似的生活感觉,你只能从郑小琼诗歌里的东莞去寻找。
无须怀疑王磊骨子里地道的民工色彩,即便他今天不唱川剧味道的的国语歌曲,玩起了电子,时不时躲在国外,身体适应了城市生活。《夜》专辑是民工的城市适应期。他不适应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复杂,却制造出一种比别人更喧嚣的音乐来安慰自己,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身为下层民工,不曾被驯化和教育,所以王磊身上有别人不曾拥有的强悍,直接生猛,奔要害而去,且生就一身壮烈的身躯,打架、劈酒、泡妞,什么都不畏惧。这种粗鲁的存在,野蛮的生存方式,在到处是钱、到处是赚钱的人的广州,偏生古怪。
第三首《路》里,火车站广播员的发车预报,潮水一样旅客的声音,来得中国特色,嘈杂却温暖,一个叫家的东西,在前方遥遥在望。王磊的抒情也顿时明亮,他似乎计划着打工不成,流浪不下去就回家去。不过,在接下来的曲子里,他很快否定这种明亮。《嘿》里,他借着嘿和黑两个字相同读音,描写着令他绝望和迷恋的混乱夜生活。在恢弘的硬摇滚的基调下,放肆的笑声,吵闹声,孩子的哭声,远远地从马路上,工地上传来。王磊正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份子,他怎么舍得离开这里?
1996年前后,在广阔的神州大地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广州的民工音乐被广为传颂,他们是陈星的《流浪歌》,陈少华的《九月九的酒》。和王磊形成奇趣的遥相呼应,一个是地上,一个是地下,一个是大众,一个小众,却都是在同一个打工潮下,同一个热闹的广州里产生。他们都用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调子,唱着早前电视剧《外来妹》里面,“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类似的外出打工情绪。这都是失地农民进城后的浮躁和孤单。
王磊不是天下太平的歌颂者、既得利益者,也不是优美乡愁的抒发者。他是农民工,他爱扎进城市里看霓虹灯的红红绿绿,身上却有着流氓无产阶级的混不吝胆量,以及一些半吊子知识分子的清醒思考。《夜》专辑里,最毒辣,最被人屡屡提起的还是《猎人》、《狼来了》、《广州老鼠的对话》。他对商业社会到来的迎合或者抵触,对自己民工身份的尴尬认同,都在用寓言的方式讲述。讲着讲着,弹着弹着,吉他歪歪斜斜,嗓音忽明忽暗,民工的底色已经有知识分子的晦涩,要动脑筋才能明白他想要唱的内容。
这是最美的南方春天夜生活,这也是最下层的夜生活,在民工潮汹涌的广州,《夜》凝固在南方灯火摇曳的夜市边缘。这之后,滚滚而来的新世纪,蜕了一层皮的王磊,耗尽了青春期的荷尔蒙,慢慢安静闲适,慢慢在城市里温和起来。
在2010年春天的晚上突然想起来这个人和这盘专辑,是因为在今天的打工潮里,无论民工还是蚁族,都眼巴巴地被房子、车子、票子套牢,够得着,够不着,都要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男男女女大家的想法都越来越主流,或者越来越逃避现实,只图物质享乐,再也没有民工像王磊这样有时间去唱这样古怪的歌了。
1996年的南下打工潮里,多的是粗野麻利的乡下汉子,没有几个是搞文艺的,即便是从东北来那英、毛宁、火风这些人,都是奔着赚钱的目的而去。搞文艺的似乎都在北京,广州还是一个没有文化影响力的城市,只有林依轮、杨钰莹、毛宁这样的流行音乐;广州没有摇滚,有的是香港飘来的粤语歌曲。《新周刊》还在酝酿当中,《南方都市报》隔一年才会诞生,《城市画报》要等三年才会露面。《南方周末》是少数人的读物,《音乐天堂》以宣传欧美音乐为主。木子美估计还在哪个旮旯里憋着。这个时候,四川民工王磊发声唱歌了。唱的是广州民工的夜生活,苦闷,爆裂,黑色,脏乱,低沉,混乱,不乏一点小温情。
广州的夜晚,太黑,灯光,太刺眼。王磊把四川口音的国语,以及霸道的川剧呐喊,出现在了广州的夜生活里。听得懂的还很少,却把自己唱舒服了。《夜》专辑的序曲,随着一声报时,稀疏的吉他伴奏下,以为一种小情歌似的甜美即将娓娓而来,却被杀鸡似的声音惊醒。紧接着的第二首,专辑同名主打歌《夜》,在滴答滴答的时针脚步声里,搅合着诡异的哥特式氛围,喝醉的流浪汉,已经在灯火稀冷的街巷里走过来,说着梦里的故事,说着一个人无处回家的冷寂,繁华深处内心的荒凉。
“伤心、刺激、酒精、春天、笑、哭、黯淡、无光”,王磊用这些极端的词汇,幽怨地擦燃劣质香烟,在明明暗暗的城中村里铺陈一种恍若梦境的寥落。高潮部分的交响合奏,以及撕裂式的嚎叫,是一头困兽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四处游走,发情了无人能领会,思春了无人相伴的忿怒、自怜。这是在1996年的广州,大家都忙于赚钱,忙于先靓妹靓仔起来的山寨时尚。没有人,没有外地人、本地人会用这种腔调唱歌。今天,大抵也没有人会在广东唱这样的歌,类似的生活感觉,你只能从郑小琼诗歌里的东莞去寻找。
无须怀疑王磊骨子里地道的民工色彩,即便他今天不唱川剧味道的的国语歌曲,玩起了电子,时不时躲在国外,身体适应了城市生活。《夜》专辑是民工的城市适应期。他不适应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复杂,却制造出一种比别人更喧嚣的音乐来安慰自己,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身为下层民工,不曾被驯化和教育,所以王磊身上有别人不曾拥有的强悍,直接生猛,奔要害而去,且生就一身壮烈的身躯,打架、劈酒、泡妞,什么都不畏惧。这种粗鲁的存在,野蛮的生存方式,在到处是钱、到处是赚钱的人的广州,偏生古怪。
第三首《路》里,火车站广播员的发车预报,潮水一样旅客的声音,来得中国特色,嘈杂却温暖,一个叫家的东西,在前方遥遥在望。王磊的抒情也顿时明亮,他似乎计划着打工不成,流浪不下去就回家去。不过,在接下来的曲子里,他很快否定这种明亮。《嘿》里,他借着嘿和黑两个字相同读音,描写着令他绝望和迷恋的混乱夜生活。在恢弘的硬摇滚的基调下,放肆的笑声,吵闹声,孩子的哭声,远远地从马路上,工地上传来。王磊正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份子,他怎么舍得离开这里?
1996年前后,在广阔的神州大地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广州的民工音乐被广为传颂,他们是陈星的《流浪歌》,陈少华的《九月九的酒》。和王磊形成奇趣的遥相呼应,一个是地上,一个是地下,一个是大众,一个小众,却都是在同一个打工潮下,同一个热闹的广州里产生。他们都用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调子,唱着早前电视剧《外来妹》里面,“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类似的外出打工情绪。这都是失地农民进城后的浮躁和孤单。
王磊不是天下太平的歌颂者、既得利益者,也不是优美乡愁的抒发者。他是农民工,他爱扎进城市里看霓虹灯的红红绿绿,身上却有着流氓无产阶级的混不吝胆量,以及一些半吊子知识分子的清醒思考。《夜》专辑里,最毒辣,最被人屡屡提起的还是《猎人》、《狼来了》、《广州老鼠的对话》。他对商业社会到来的迎合或者抵触,对自己民工身份的尴尬认同,都在用寓言的方式讲述。讲着讲着,弹着弹着,吉他歪歪斜斜,嗓音忽明忽暗,民工的底色已经有知识分子的晦涩,要动脑筋才能明白他想要唱的内容。
这是最美的南方春天夜生活,这也是最下层的夜生活,在民工潮汹涌的广州,《夜》凝固在南方灯火摇曳的夜市边缘。这之后,滚滚而来的新世纪,蜕了一层皮的王磊,耗尽了青春期的荷尔蒙,慢慢安静闲适,慢慢在城市里温和起来。
在2010年春天的晚上突然想起来这个人和这盘专辑,是因为在今天的打工潮里,无论民工还是蚁族,都眼巴巴地被房子、车子、票子套牢,够得着,够不着,都要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男男女女大家的想法都越来越主流,或者越来越逃避现实,只图物质享乐,再也没有民工像王磊这样有时间去唱这样古怪的歌了。
你咋能描述的这么准确呢 呵呵
这张也是老汉最爱!
很遥远的记忆了。
王磊和王磊的歌从来和民工没有一点关系。。
顶LS。撸主懂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