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中年高晓松尴尬了?

“高、晓、松”三个字说起来,之于不同年代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回忆,70后的歌迷自是想到大陆乐坛在90年代中期以高晓松为首掀起的那阵子校园民谣热,80后的歌迷也听过不少他写的歌、受过他写的民谣的影响、只是也许不如70后歌迷对他个人的迷恋那么深,90后歌迷都知道他是不少选秀节目的毒舌评委、更是知道他把本来有那么点小才华的曾轶可给碰到了天上,还有一个70、80、90后三方歌迷的共同回忆、关于高晓松的,应该就是那张曾唱出无数人青春情怀的《青春无悔》,就算一些90后歌迷没有狠狠的听过,也一定都知道有过这么一张伟大专辑的诞生。当时的演唱者包括了刘欢、老狼、叶蓓、零点乐队等人在内,可是提起《青春无悔》,人们更多想到的还是这张专辑的创作人高晓松,还有那个一去不返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即使这一次他又再度推出作品集《万物生长》,怕是也难再挽回些什么了。
众所周知,现在的歌迷口味难以满足,任何专辑抛出来,肯定都会收获到褒贬不一的结果,《万物生长》自然也是躲不过一些的褒奖和另一些的批评。诚然,“郑钧+莫华伦”以及“许茹芸+莫华伦”这样不协调的搭配组合就像“周杰伦+宋祖英”、“谭晶+陈奕迅”一样叫人不适,但是撇开结尾两首蹩脚尴尬的《英雄》谁持风霜》不谈,其他八首歌都还是很经得起推敲和细品的。
“文艺”这个字眼在泛滥变质以前其实是个有着挺丰富褒义的词,用那个没有被歪曲的“文艺”二字来形容这一次高晓松的创作怕是再合适不过。老合作伙伴里,老狼的《一个北京人在北京》以及刘欢的《声声慢》《飞翔》依然有着高晓松热血和温暖的情怀所在,即使14年过去高晓松已经从一个文艺青年走到了一个文艺中年的阶段;新的合作伙伴里,谭维维能收能放的声线诠释《如果你》是再合适不过的,而这首歌也让人不免想起曾经的松女郎筠子;陈楚生《一叶知秋》可以说比他个人专辑中的任何一首歌都来得让人欣慰,因为这样朴实无华的民谣调调才是他应该走的路线;多变如杨坤,在这里也收起了以往过多修饰的演绎技巧,简简单单的唱出一首《在那》;还有年华不再的水木年华那首《李娜》,更是勾起不少社会人士对于青葱校园时光的回忆,甚至是青涩的初恋。
高晓松自己也亲自上阵,唱了一首《旧的童年》,如果你是个70后的歌迷,这首回忆往事的小调铁定能唱进你心里。不过,这也正是这首歌甚至于这张专辑尴尬的地方所在。试问这张专辑的定位人群是谁?肯定不是听着“七月份的尾巴、你是狮子座”的90后们,而是那些在社会上一些有点文化,有点不得志,有点消沉但又想争鸣的70后中年人们,但这些中年们已经不听歌很多年,市场上充斥着的各种水准参差、主题不一的流行音乐早就倒了他们的胃口,他们又怎么轻易做到在一众花里胡哨的专辑中听到这一张其实依然能唱出他们心声和情怀的《万物生长》呢?
不过这事儿放在高晓松的身上,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个事儿。96年出《青春无悔》的那会儿,他也没想过赚钱什么的,只是想把自己阶段性的心情给总结、汇集、陈述表达出来,而从1996到2010这14年,纵使时间走过,环境改变,但是从《万物生长》的专辑内容听来,高晓松在面对音乐这件事的态度上,依然没怎么改变,还是满腹的文艺才情、一挥手就写出能唱进人心里的民谣,词句看似简单却很耐咀嚼和回味,哪怕有人诟病这样的编曲这样的配器有“过气”的嫌疑,可是那又怎样?高晓松他会尴尬吗?显然不啊。
高晓松在专辑前言中这样描述:乌龟变成了海龟,兔子夹起了尾巴;大家或早或晚,都体会了平凡,所以这张唱片就叫《万物生长》。其实他早就想了很多,做了很多,只是这种对青春的回忆,对旧时光的挂念是不会轻易更改的,目前的这些只是这十几年的一个侧面,而无论哪个侧面,都是高晓松。在这张被高晓松自己形容“不快乐,也不难过,不放歌,也不沉默”的专辑中,我们听见自己、听见曾经,似乎也就足够了,毕竟再无悔的青春,万物也都还在生长着。
腾讯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ent.qq.com/a/20100409/000601.htm
众所周知,现在的歌迷口味难以满足,任何专辑抛出来,肯定都会收获到褒贬不一的结果,《万物生长》自然也是躲不过一些的褒奖和另一些的批评。诚然,“郑钧+莫华伦”以及“许茹芸+莫华伦”这样不协调的搭配组合就像“周杰伦+宋祖英”、“谭晶+陈奕迅”一样叫人不适,但是撇开结尾两首蹩脚尴尬的《英雄》谁持风霜》不谈,其他八首歌都还是很经得起推敲和细品的。
“文艺”这个字眼在泛滥变质以前其实是个有着挺丰富褒义的词,用那个没有被歪曲的“文艺”二字来形容这一次高晓松的创作怕是再合适不过。老合作伙伴里,老狼的《一个北京人在北京》以及刘欢的《声声慢》《飞翔》依然有着高晓松热血和温暖的情怀所在,即使14年过去高晓松已经从一个文艺青年走到了一个文艺中年的阶段;新的合作伙伴里,谭维维能收能放的声线诠释《如果你》是再合适不过的,而这首歌也让人不免想起曾经的松女郎筠子;陈楚生《一叶知秋》可以说比他个人专辑中的任何一首歌都来得让人欣慰,因为这样朴实无华的民谣调调才是他应该走的路线;多变如杨坤,在这里也收起了以往过多修饰的演绎技巧,简简单单的唱出一首《在那》;还有年华不再的水木年华那首《李娜》,更是勾起不少社会人士对于青葱校园时光的回忆,甚至是青涩的初恋。
高晓松自己也亲自上阵,唱了一首《旧的童年》,如果你是个70后的歌迷,这首回忆往事的小调铁定能唱进你心里。不过,这也正是这首歌甚至于这张专辑尴尬的地方所在。试问这张专辑的定位人群是谁?肯定不是听着“七月份的尾巴、你是狮子座”的90后们,而是那些在社会上一些有点文化,有点不得志,有点消沉但又想争鸣的70后中年人们,但这些中年们已经不听歌很多年,市场上充斥着的各种水准参差、主题不一的流行音乐早就倒了他们的胃口,他们又怎么轻易做到在一众花里胡哨的专辑中听到这一张其实依然能唱出他们心声和情怀的《万物生长》呢?
不过这事儿放在高晓松的身上,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个事儿。96年出《青春无悔》的那会儿,他也没想过赚钱什么的,只是想把自己阶段性的心情给总结、汇集、陈述表达出来,而从1996到2010这14年,纵使时间走过,环境改变,但是从《万物生长》的专辑内容听来,高晓松在面对音乐这件事的态度上,依然没怎么改变,还是满腹的文艺才情、一挥手就写出能唱进人心里的民谣,词句看似简单却很耐咀嚼和回味,哪怕有人诟病这样的编曲这样的配器有“过气”的嫌疑,可是那又怎样?高晓松他会尴尬吗?显然不啊。
高晓松在专辑前言中这样描述:乌龟变成了海龟,兔子夹起了尾巴;大家或早或晚,都体会了平凡,所以这张唱片就叫《万物生长》。其实他早就想了很多,做了很多,只是这种对青春的回忆,对旧时光的挂念是不会轻易更改的,目前的这些只是这十几年的一个侧面,而无论哪个侧面,都是高晓松。在这张被高晓松自己形容“不快乐,也不难过,不放歌,也不沉默”的专辑中,我们听见自己、听见曾经,似乎也就足够了,毕竟再无悔的青春,万物也都还在生长着。
腾讯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ent.qq.com/a/20100409/000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