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伊斯特拉夫EMI全集(转)

俄國小提琴家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在他的回憶錄《從俄國到西方》(From Russia to the west)中,提到歐伊斯特拉夫是一位誠實的巨匠。的確,樂如其人,正如米爾斯坦所言,個性寬厚老實的歐伊斯特拉夫,所呈現出來的音樂也是溫暖踏實的,這樣的風格,在當今新一代的小提琴家身上並不復見,也令人特別的珍惜。幸運的,這套新發行的歐伊斯特拉夫的十九張套裝CD,是他在EMI的所有錄音,我們得以體驗那種上一代的美好。
這套CD中有許多特殊的錄音,是EMI尚未發行CD,或是已經發行又絕版的。其中有一些曲目,包括貝多芬、布拉姆斯等小提琴協奏曲等,他在EMI前後錄製了不只一次,我們還得以聆賞到歐伊斯特拉夫不同時期的變化。所以曲目中,最精華的是他的兩次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一次是在1960年,與克倫培勒、法國國家廣播樂團合作,另一次是在1969年,與塞爾、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搭檔,這兩次錄音各有千秋,但都是我心目中最棒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與克倫貝勒的合作熱力四射,圓厚中呈現了堂皇氣勢與蓬勃朝氣;與塞爾的搭檔則較為內斂,音色柔美了起來,幅度更寬廣,流露出穩健踏實的風範。
除了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外,布拉姆斯的複協奏曲、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三重奏協奏曲也是值得推薦的,除了我們所熟悉,與羅斯托波維契競奏的布拉姆斯複協奏曲、與克路易坦搭配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還有與卡拉揚合作的三重奏協奏曲,這套CD中竟然還收錄了相同曲目的較早期錄音,真是太過癮了,尤其與傅尼葉競奏的布拉姆斯複協奏曲,可以感受與羅斯托波維契完全不同風格的大提琴家,對樂曲本身的體悟因此更深。
當然,雙B作品之外,蘇聯時期作曲家的音樂也是歐伊斯特拉夫的強項,這套CD中收錄了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奇、哈查都量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與部分奏鳴曲,這些樂曲本身比較狂野,許多小提琴會以炫技而熱力四射的方式演奏,但歐伊斯特拉夫的演奏就硬是多了些溫潤,他技巧好卻不會讓人覺得在炫燿,聽起來反倒舒服。
莫札特的全部小提琴協奏曲是這套CD的另一重點,許多人不喜歡他的莫札特,因為稍嫌陳重,然而,若換個角度欣賞,歐伊斯特拉夫的堂皇風格,使莫札特有機會呈現另一類型風貌,增添了演奏莫札特的可能性。另一個驚喜是舒伯特的室內樂曲,包括鋼琴三重奏與弦樂木管八重奏,這些曾經被唱片公司忽略而冷凍的錄音,都因這套CD的發行重見天日。
歐伊斯特拉夫的演奏特點並不在於速度,而是神乎奇技的弓法,他的運弓不管上弓或下弓都聽不出差別,即使換弓之間也讓人難以察覺,在一個上下弓之間,可以拉出好像無限延伸的長樂句。弓法的完美掌握,讓歐伊斯特拉夫在每個獨奏進場的地方,總是能輕易而自信的演奏,音色始終飽滿,營造出一種寬厚感。可惜的是,他的際遇並不好,四十歲左右才真正揚名樂壇,共產黨統治的蘇聯卻將他當做政治炫燿工具,幸好他也因此可以使用蘇聯國家擁有的《尤蘇波夫》史特拉底發利名琴,直到1960年,他才在赴美演奏時,以九千美元購得屬於自己的《封坦納》史特拉底發利,這把琴的外漆早已掉光,然而音色超美,歐伊斯特拉夫得以完全發揮才能。在這套CD中的錄音,同一曲目都有1960年之前與之後兩種版本可以聆賞,聽者可以試著感受不同樂器的差異樂趣。
這套CD中有許多特殊的錄音,是EMI尚未發行CD,或是已經發行又絕版的。其中有一些曲目,包括貝多芬、布拉姆斯等小提琴協奏曲等,他在EMI前後錄製了不只一次,我們還得以聆賞到歐伊斯特拉夫不同時期的變化。所以曲目中,最精華的是他的兩次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一次是在1960年,與克倫培勒、法國國家廣播樂團合作,另一次是在1969年,與塞爾、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搭檔,這兩次錄音各有千秋,但都是我心目中最棒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與克倫貝勒的合作熱力四射,圓厚中呈現了堂皇氣勢與蓬勃朝氣;與塞爾的搭檔則較為內斂,音色柔美了起來,幅度更寬廣,流露出穩健踏實的風範。
除了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外,布拉姆斯的複協奏曲、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三重奏協奏曲也是值得推薦的,除了我們所熟悉,與羅斯托波維契競奏的布拉姆斯複協奏曲、與克路易坦搭配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還有與卡拉揚合作的三重奏協奏曲,這套CD中竟然還收錄了相同曲目的較早期錄音,真是太過癮了,尤其與傅尼葉競奏的布拉姆斯複協奏曲,可以感受與羅斯托波維契完全不同風格的大提琴家,對樂曲本身的體悟因此更深。
當然,雙B作品之外,蘇聯時期作曲家的音樂也是歐伊斯特拉夫的強項,這套CD中收錄了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奇、哈查都量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與部分奏鳴曲,這些樂曲本身比較狂野,許多小提琴會以炫技而熱力四射的方式演奏,但歐伊斯特拉夫的演奏就硬是多了些溫潤,他技巧好卻不會讓人覺得在炫燿,聽起來反倒舒服。
莫札特的全部小提琴協奏曲是這套CD的另一重點,許多人不喜歡他的莫札特,因為稍嫌陳重,然而,若換個角度欣賞,歐伊斯特拉夫的堂皇風格,使莫札特有機會呈現另一類型風貌,增添了演奏莫札特的可能性。另一個驚喜是舒伯特的室內樂曲,包括鋼琴三重奏與弦樂木管八重奏,這些曾經被唱片公司忽略而冷凍的錄音,都因這套CD的發行重見天日。
歐伊斯特拉夫的演奏特點並不在於速度,而是神乎奇技的弓法,他的運弓不管上弓或下弓都聽不出差別,即使換弓之間也讓人難以察覺,在一個上下弓之間,可以拉出好像無限延伸的長樂句。弓法的完美掌握,讓歐伊斯特拉夫在每個獨奏進場的地方,總是能輕易而自信的演奏,音色始終飽滿,營造出一種寬厚感。可惜的是,他的際遇並不好,四十歲左右才真正揚名樂壇,共產黨統治的蘇聯卻將他當做政治炫燿工具,幸好他也因此可以使用蘇聯國家擁有的《尤蘇波夫》史特拉底發利名琴,直到1960年,他才在赴美演奏時,以九千美元購得屬於自己的《封坦納》史特拉底發利,這把琴的外漆早已掉光,然而音色超美,歐伊斯特拉夫得以完全發揮才能。在這套CD中的錄音,同一曲目都有1960年之前與之後兩種版本可以聆賞,聽者可以試著感受不同樂器的差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