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辛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转)

頂著一頭捲髮,舞台動作顯得拘謹的紀辛(Evgeni Kissin,1971-),於童年展現超齡樂感與靈性,以神童之資出現於音樂舞台,是同輩中能不靠音樂比賽揚名者,初演唱碟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三十而立的他,已脫離以音樂直覺闖天下的階段,以俄羅斯鋼琴技巧打底的基礎,也逐步以音樂內涵為目標,天賦加上勤練,讓他已是同輩鋼琴家之翹楚。愛樂者能看著青年鋼琴家成長,實可說是一大幸事。以伴奏指揮著稱的戴維斯(Colin Davis,1927-),也繼搭配科瓦謝維契(Stephen Kovacevich,1940-)、阿勞灌錄同套曲目後再度保駕。兩人是2007年莫札特及舒曼兩首鋼琴協奏曲現場錄音後的再度合作。
在經濟與唱片業不景氣之日,仍有協奏曲錄製的大投資,自是唱片公司對演奏者的明星魅力深具信心。自認演奏浪漫派曲目最符合私心愛好的紀辛,擁有多彩的琴音、清晰的音粒,能彈十一度的雙手發展平衡,在弱音也不馬虎,注重歌唱性句法與微妙的情緒表達,勇於表達曲中澎湃的情感,目前的現場演奏與錄音均成功捕捉到此種特質。1991年最後一天,紀辛與阿巴多及柏林愛樂現場錄音《合唱幻想曲》,算是挑戰貝多芬大型作品之始;1997年,紀辛、李汶及愛樂管弦樂團的組合演奏貝多芬第二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時隔十年。2007年錄音完整收錄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將五首浪漫前期的作品一網打盡,倒未再錄《合唱幻想曲》,算是一個小意外。而為求風格一致,他選用了貝多芬自寫裝飾奏。
作為鋼琴家重要里程碑之一的貝多芬五首協奏曲,已是名盤如林,紀辛要加入與前輩比試之列,手上功夫自有三兩三。他在這五首協奏曲,結構方整,並不刻意追求波里尼與阿巴多演奏時樂曲結構接近精算的程度,倒注重在分句與歌唱性的發揮,和肯普夫與范坎本相比肩;不似吉利爾斯與塞爾的剛健俐落,卻也有一定的活力。柯林戴維斯給予紀辛蠻大的發揮空間,帶領樂團表達他想要的音樂主題。筆者即就第三至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略作簡介。《皇帝》協奏曲第一樂章開頭鋼琴序奏的開始起,即運用較多而仍有節制的彈性速度,讓聽眾充滿期待;發展部分則強調歌唱線條作為樂句主線,以營造浪漫深情的效果;尾奏部分右手聲部有層次感,也宛若玻璃般清脆,衝出樂團之外另有一番天籟效果,左手規律的重音給予支撐,也顯示他注意左右手音響的均衡。第三樂章於三段結構中,強調綿延不絕的活力激情之同時,也不忘悠遊自在的展現由弱到強的細部音色變換,充分流露其自信丰采。
紀辛在貝多芬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中,第一樂章起頭即以小心翼翼、富虔敬與深情的方式切入,盡情詠唱,明確告訴聽眾他要的詮釋方向。在中段及尾奏進入作曲家的沈思世界時,和弦演奏強調音色層次感的營造,弱音部分的演奏有其迷人之處,並埋伏下樂章發展的引子。第二樂章標為流暢的行板,他的行板速度仍舊保持踟躕獨行感,內斂中帶有幾許哀傷感。第三樂章迴旋曲風的甚快板,樂團以豁然開朗的態度營造開闊的氣勢,紀辛則著重歌唱線,2分22秒起獨奏樂段的演奏更顯其暢快寫意。
紀辛在貝多芬以c小調寫成的《第三鋼琴協奏曲》,有令人感到驚喜的演出。在這首機靈與浪漫兼備的樂曲中,紀辛顯然在機靈中仍是浪漫味多一點。他除在該曲展現超技,鋼琴更能和樂團相融合,展現出優雅的音樂美感。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由寧靜感起始,再逐步加速,同時底部富有節奏感,復歸寧靜之後,再以樂團齊奏終結。第二樂章起頭的聖歌樂段,在他手下仍富有浪漫意味,和木管及弦樂部門的對唱即為顯例。第三樂章和樂團交換主題演奏,和指揮及樂團顯示不錯的互動,雙方於舞蹈節奏的塑造上相當流暢,勾勒出輪旋曲風的快板風貌,尾奏樂段鋼琴與樂團的演奏均夠精彩,作為愛樂者,在緬懷大師榮光之餘,能欣賞新世代鋼琴家們所給予我等的驚喜,應當是聆賞音樂的樂事之一。紀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作什麼,也按著希望中的步調前進,在新世代鋼琴家們較勁於技術之餘,紀辛還堅持浪漫精神,實屬相當珍貴的特質。他何時會步向貝多芬後期鋼琴奏鳴曲,抑或是向巴洛克音樂前進,甚至何時正式出版雙鋼琴演奏外的其他室內樂錄音?他的下一步,甚至二、三步,依舊會是樂評與鋼琴愛樂者所密切關注的重心之一。
在經濟與唱片業不景氣之日,仍有協奏曲錄製的大投資,自是唱片公司對演奏者的明星魅力深具信心。自認演奏浪漫派曲目最符合私心愛好的紀辛,擁有多彩的琴音、清晰的音粒,能彈十一度的雙手發展平衡,在弱音也不馬虎,注重歌唱性句法與微妙的情緒表達,勇於表達曲中澎湃的情感,目前的現場演奏與錄音均成功捕捉到此種特質。1991年最後一天,紀辛與阿巴多及柏林愛樂現場錄音《合唱幻想曲》,算是挑戰貝多芬大型作品之始;1997年,紀辛、李汶及愛樂管弦樂團的組合演奏貝多芬第二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時隔十年。2007年錄音完整收錄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將五首浪漫前期的作品一網打盡,倒未再錄《合唱幻想曲》,算是一個小意外。而為求風格一致,他選用了貝多芬自寫裝飾奏。
作為鋼琴家重要里程碑之一的貝多芬五首協奏曲,已是名盤如林,紀辛要加入與前輩比試之列,手上功夫自有三兩三。他在這五首協奏曲,結構方整,並不刻意追求波里尼與阿巴多演奏時樂曲結構接近精算的程度,倒注重在分句與歌唱性的發揮,和肯普夫與范坎本相比肩;不似吉利爾斯與塞爾的剛健俐落,卻也有一定的活力。柯林戴維斯給予紀辛蠻大的發揮空間,帶領樂團表達他想要的音樂主題。筆者即就第三至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略作簡介。《皇帝》協奏曲第一樂章開頭鋼琴序奏的開始起,即運用較多而仍有節制的彈性速度,讓聽眾充滿期待;發展部分則強調歌唱線條作為樂句主線,以營造浪漫深情的效果;尾奏部分右手聲部有層次感,也宛若玻璃般清脆,衝出樂團之外另有一番天籟效果,左手規律的重音給予支撐,也顯示他注意左右手音響的均衡。第三樂章於三段結構中,強調綿延不絕的活力激情之同時,也不忘悠遊自在的展現由弱到強的細部音色變換,充分流露其自信丰采。
紀辛在貝多芬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中,第一樂章起頭即以小心翼翼、富虔敬與深情的方式切入,盡情詠唱,明確告訴聽眾他要的詮釋方向。在中段及尾奏進入作曲家的沈思世界時,和弦演奏強調音色層次感的營造,弱音部分的演奏有其迷人之處,並埋伏下樂章發展的引子。第二樂章標為流暢的行板,他的行板速度仍舊保持踟躕獨行感,內斂中帶有幾許哀傷感。第三樂章迴旋曲風的甚快板,樂團以豁然開朗的態度營造開闊的氣勢,紀辛則著重歌唱線,2分22秒起獨奏樂段的演奏更顯其暢快寫意。
紀辛在貝多芬以c小調寫成的《第三鋼琴協奏曲》,有令人感到驚喜的演出。在這首機靈與浪漫兼備的樂曲中,紀辛顯然在機靈中仍是浪漫味多一點。他除在該曲展現超技,鋼琴更能和樂團相融合,展現出優雅的音樂美感。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由寧靜感起始,再逐步加速,同時底部富有節奏感,復歸寧靜之後,再以樂團齊奏終結。第二樂章起頭的聖歌樂段,在他手下仍富有浪漫意味,和木管及弦樂部門的對唱即為顯例。第三樂章和樂團交換主題演奏,和指揮及樂團顯示不錯的互動,雙方於舞蹈節奏的塑造上相當流暢,勾勒出輪旋曲風的快板風貌,尾奏樂段鋼琴與樂團的演奏均夠精彩,作為愛樂者,在緬懷大師榮光之餘,能欣賞新世代鋼琴家們所給予我等的驚喜,應當是聆賞音樂的樂事之一。紀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作什麼,也按著希望中的步調前進,在新世代鋼琴家們較勁於技術之餘,紀辛還堅持浪漫精神,實屬相當珍貴的特質。他何時會步向貝多芬後期鋼琴奏鳴曲,抑或是向巴洛克音樂前進,甚至何時正式出版雙鋼琴演奏外的其他室內樂錄音?他的下一步,甚至二、三步,依舊會是樂評與鋼琴愛樂者所密切關注的重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