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VS林志炫:两代人的"花房姑娘"
【文化评论】崔健VS林志炫:两代人的"花房姑娘"
转载自:张闳的BLOG:午夜单行道
http://blog.sina.com.cn/zhanghongpp
愤青的"花房姑娘"
1980年代中期发出的"一无所有"的吼叫声,已然成为遥远的呼唤,但至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巨大震荡的余波。与海子的诗歌、马原的小说、张献的戏剧、陈凯歌的电影、谭盾的音乐、徐冰的美术等文化现象一样,崔健的摇滚乐是80年代中期文化界的一次严重事故。这一系列事故带来的文化后果是:制造了难以弥合的文化断裂。而这一切在今天又构成了关于80年代的文化神话。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下许多文化风潮,无非是那一次文化震荡的直接或间接的回响。
现代摇滚乐与青年文化反叛运动是一对孪生兄弟,1960年代美国文化即证明了这一点(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与"垮掉的一代"的艺术和嬉皮士运动)。正如60年代的美国青年文化运动一样,个体的自由意志与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制度的冲突,是中国80年代中期最具挑战性的文化冲突。但它基本上仍属于"绿色"文化革命。
在80年代,"愤青"一词尚未流行,但那时的文化青年除了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之外,几乎一律是"愤青"。愤怒的青年的声嘶力竭的叫喊,摇滚乐成就了一代文化英雄(而不是文化明星)。这是80年代的愤怒的青年的声音。在崔健破碎、嘶哑的声音中,我们可以听到一种生命力被压抑的焦虑、无可奈何的哀伤、无名的愤怒,狂躁的野性的力量。这显然是文化剧烈震荡和断裂的先兆,其积蓄的社会政治能量却不可低估。人们很快就领略到其爆炸性威力。
在当时,崔健的摇滚精神被1988年的"10万大学生下海南"这样的事件所印证。这是一次真正的集体大逃亡,10万年轻人像冲出笼子的鸟儿一样,飞向一个被想象和渴望所虚构出来的自由天空。这一事件表明,对于自由的幻想和渴望,是80年代文化青年的共同夙愿。而"流浪"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是美国青年反叛制度化文化的标本。"在路上"的意识,是青年一代走出坚硬的制度化文化困境的宣言书。"流浪意识"也始终贯穿着崔健的摇滚乐。崔健的一曲《一无所有》,就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
在崔健的所有歌曲中,《花房姑娘》称得上是最抒情的一首。比起他的那些怒吼式的歌曲来,《花房姑娘》中多了一点柔情的东西。正是这一点点柔情,透露出了1980年代青春情感生活的冰山一角。
在处理柔情的方面,80年代的艺术普遍面临考验。《花房姑娘》中的情爱体验,看上去是一种粗野与温情、狂躁与哀伤的奇妙的混合物。真挚而又强烈的情感与压抑的文化环境和笨拙的表达方式,造成了歌曲中诸情绪元素之间的极度不协和的关系。从嘶哑的歌声中,可以听出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和撕裂感。这是 80年代的愤怒的青年的声嘶力竭的声音和他们情感饥渴和焦虑的证明。
小资的"花房姑娘"
2000年,台湾歌星林志炫重新演绎了《花房姑娘》,新一代的歌迷得以间接地领略了这首80年代的抒情歌曲经典之作的风貌。
林志炫版的《花房姑娘》是一部MTV。我们看到这位形容俊美的歌手,倘佯在某个现代都市的林荫街道上,深情而又忧伤地歌唱道:"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你的惊奇像是给我/噢~赞扬……"我觉得,如果把最后一句改为"你的惊奇像是给我/噢~耳光",似乎更为贴切。从MTV中的现场看,此时此刻若真的"指着大海的方向",肯定是脑子进水的,"耳光"伺候在所难免。拥有一位"野蛮女友",应该更符合当下青年的口味。如今,坚强,已不是男子的优良品质。一个标准的好男人要求有温柔、体贴的性格,即使在迫不得已需要显示阳刚之气的时候,所要的也是"扮酷"。坚强显然是多余的。同样,善良,也已不是姑娘的美德。就算不过分"野蛮",靓、发嗲、扮蔻,才是美眉们必修的功课。这样,后面所唱的"你说我世上最坚强/我说你世上最善良",则不免有些不合时宜了。
在旋律方面,林版的《花房姑娘》增加了一些装饰性成分,修补了崔版的坚硬、撕裂和粗砺的部分,使之显得平滑、流畅,再加上近乎完美的配器,这样,整首歌听上去更为丰满、柔美、华彩。而歌手特有的清丽而且有些甜腻的歌喉,也更适合悠扬的抒情,这显然是崔健沙哑、粗犷的嗓音所不能比拟的。林版的《花房姑娘》唱出了新世纪"小资"的心声。
这样,重新装修过的《花房姑娘》,比起崔健的原版来,更柔和,更温情,也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被消费。一般而言,新世纪的青年在物质方面显然不是"一无所有",制度化文化的压抑感也不是忍无可忍的。流浪意识在新《花房姑娘》中被温和的旋律所弱化。流浪,并非迫在眉睫的事变,或别无选择的途径。但它依然是可能的。鉴于"流浪"所具有的浪漫属性,它随时可能变成"小资"青年的文化消费的对象,变成时尚的一部分。诸如"大海"之类所蕴含的象征性意义,也在这里被消费掉。一种虚拟的流浪感,让"小资"们自我感动。它看上去更像是郊游、远足之类活动的变种,是对刻板的、无激情的生活的余兴和小点缀。
在情感方面同样不能说是"一无所有"。从大众传媒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作者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调情,电视节目主持人公开调情示范。我们似乎处在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的荒诞之处也在于此:一方面是调情过剩,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极度匮乏。
值得一提的是,MTV这种形式也使艺术品更便于消费。它可以进入KTV包房,成为卡拉OK的必备曲目。在卡拉OK这个一个硕大无朋的胃囊里,将任何音乐都可以囊括其中,经过夜间的糜烂和消化,排泄出来的是聒噪的声音渣滓。在这种语境下,歌唱的与其说是"花房姑娘",不如说更像是"歌厅小姐
转载自:张闳的BLOG:午夜单行道
http://blog.sina.com.cn/zhanghongpp
愤青的"花房姑娘"
1980年代中期发出的"一无所有"的吼叫声,已然成为遥远的呼唤,但至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巨大震荡的余波。与海子的诗歌、马原的小说、张献的戏剧、陈凯歌的电影、谭盾的音乐、徐冰的美术等文化现象一样,崔健的摇滚乐是80年代中期文化界的一次严重事故。这一系列事故带来的文化后果是:制造了难以弥合的文化断裂。而这一切在今天又构成了关于80年代的文化神话。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下许多文化风潮,无非是那一次文化震荡的直接或间接的回响。
现代摇滚乐与青年文化反叛运动是一对孪生兄弟,1960年代美国文化即证明了这一点(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与"垮掉的一代"的艺术和嬉皮士运动)。正如60年代的美国青年文化运动一样,个体的自由意志与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制度的冲突,是中国80年代中期最具挑战性的文化冲突。但它基本上仍属于"绿色"文化革命。
在80年代,"愤青"一词尚未流行,但那时的文化青年除了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之外,几乎一律是"愤青"。愤怒的青年的声嘶力竭的叫喊,摇滚乐成就了一代文化英雄(而不是文化明星)。这是80年代的愤怒的青年的声音。在崔健破碎、嘶哑的声音中,我们可以听到一种生命力被压抑的焦虑、无可奈何的哀伤、无名的愤怒,狂躁的野性的力量。这显然是文化剧烈震荡和断裂的先兆,其积蓄的社会政治能量却不可低估。人们很快就领略到其爆炸性威力。
在当时,崔健的摇滚精神被1988年的"10万大学生下海南"这样的事件所印证。这是一次真正的集体大逃亡,10万年轻人像冲出笼子的鸟儿一样,飞向一个被想象和渴望所虚构出来的自由天空。这一事件表明,对于自由的幻想和渴望,是80年代文化青年的共同夙愿。而"流浪"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是美国青年反叛制度化文化的标本。"在路上"的意识,是青年一代走出坚硬的制度化文化困境的宣言书。"流浪意识"也始终贯穿着崔健的摇滚乐。崔健的一曲《一无所有》,就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
在崔健的所有歌曲中,《花房姑娘》称得上是最抒情的一首。比起他的那些怒吼式的歌曲来,《花房姑娘》中多了一点柔情的东西。正是这一点点柔情,透露出了1980年代青春情感生活的冰山一角。
在处理柔情的方面,80年代的艺术普遍面临考验。《花房姑娘》中的情爱体验,看上去是一种粗野与温情、狂躁与哀伤的奇妙的混合物。真挚而又强烈的情感与压抑的文化环境和笨拙的表达方式,造成了歌曲中诸情绪元素之间的极度不协和的关系。从嘶哑的歌声中,可以听出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和撕裂感。这是 80年代的愤怒的青年的声嘶力竭的声音和他们情感饥渴和焦虑的证明。
小资的"花房姑娘"
2000年,台湾歌星林志炫重新演绎了《花房姑娘》,新一代的歌迷得以间接地领略了这首80年代的抒情歌曲经典之作的风貌。
林志炫版的《花房姑娘》是一部MTV。我们看到这位形容俊美的歌手,倘佯在某个现代都市的林荫街道上,深情而又忧伤地歌唱道:"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你的惊奇像是给我/噢~赞扬……"我觉得,如果把最后一句改为"你的惊奇像是给我/噢~耳光",似乎更为贴切。从MTV中的现场看,此时此刻若真的"指着大海的方向",肯定是脑子进水的,"耳光"伺候在所难免。拥有一位"野蛮女友",应该更符合当下青年的口味。如今,坚强,已不是男子的优良品质。一个标准的好男人要求有温柔、体贴的性格,即使在迫不得已需要显示阳刚之气的时候,所要的也是"扮酷"。坚强显然是多余的。同样,善良,也已不是姑娘的美德。就算不过分"野蛮",靓、发嗲、扮蔻,才是美眉们必修的功课。这样,后面所唱的"你说我世上最坚强/我说你世上最善良",则不免有些不合时宜了。
在旋律方面,林版的《花房姑娘》增加了一些装饰性成分,修补了崔版的坚硬、撕裂和粗砺的部分,使之显得平滑、流畅,再加上近乎完美的配器,这样,整首歌听上去更为丰满、柔美、华彩。而歌手特有的清丽而且有些甜腻的歌喉,也更适合悠扬的抒情,这显然是崔健沙哑、粗犷的嗓音所不能比拟的。林版的《花房姑娘》唱出了新世纪"小资"的心声。
这样,重新装修过的《花房姑娘》,比起崔健的原版来,更柔和,更温情,也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被消费。一般而言,新世纪的青年在物质方面显然不是"一无所有",制度化文化的压抑感也不是忍无可忍的。流浪意识在新《花房姑娘》中被温和的旋律所弱化。流浪,并非迫在眉睫的事变,或别无选择的途径。但它依然是可能的。鉴于"流浪"所具有的浪漫属性,它随时可能变成"小资"青年的文化消费的对象,变成时尚的一部分。诸如"大海"之类所蕴含的象征性意义,也在这里被消费掉。一种虚拟的流浪感,让"小资"们自我感动。它看上去更像是郊游、远足之类活动的变种,是对刻板的、无激情的生活的余兴和小点缀。
在情感方面同样不能说是"一无所有"。从大众传媒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作者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调情,电视节目主持人公开调情示范。我们似乎处在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的荒诞之处也在于此:一方面是调情过剩,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极度匮乏。
值得一提的是,MTV这种形式也使艺术品更便于消费。它可以进入KTV包房,成为卡拉OK的必备曲目。在卡拉OK这个一个硕大无朋的胃囊里,将任何音乐都可以囊括其中,经过夜间的糜烂和消化,排泄出来的是聒噪的声音渣滓。在这种语境下,歌唱的与其说是"花房姑娘",不如说更像是"歌厅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