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用

高晓松老了。
虽然他娶了一个伪90后。
可这一点也不能掩饰他正在老去的事实。
万物生长曾经,只是曾经,吊足了人的胃口。
记得几年前,网上曾经有个‘矮大紧’做的杀了她喂猪的flash,大家讨论了一阵子。
那时候就有人开始质疑高晓松是否江郎才尽了。
也是那时候,高晓松就放出消息在准备万物生长这张辑子了。
没想到,又是五六年过去了,这张辑子才姗姗来迟。
可惜。
我丝毫听不出这张延迟了也好,雪藏了也好,亦或淬炼了五年的辑子有何精妙之处。
一张平淡无奇的杂锦集,即便有诸多曾经红过或者正在红着的歌手助阵,即便听者受众应该可以覆盖60年代到90年代,诸如此类的即便再多,也不能改变这张辑子平庸的命运。
还能想起,02年的夏天,终于找到了复刻的青春无悔,那是和发小在音像店里激动的直哆嗦。虽然上面的歌都已经听了无数遍了,但是看着军绿色的专辑封面,觉得就像留住了那个远去的民谣时代的最后一丝气息。
直到那时,我还觉得高晓松是个很不错的音乐人。虽然那时,离民谣时代已有十年之遥。
其实我可以无视他在湖南卫视的种种行径。
毕竟在这个时代里,荒谬已不是个贬义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再说,有杨公为先例,早已证明了这是上年龄绝对不是爱情的阻碍,八十老翁尚能挺枪立马,尔等肖小速速退散。
另外,众兄弟不想着男子汉大丈夫何患无妻。有言曰,‘成功人士与配偶间年龄差距普遍大于8岁’,弟兄们也就靠这说法安慰自己了,‘不急不急,哥老婆还在中小学蹦达呢。’
‘不对不对,现在初中就已经不干净了’...
偏题了。
我想说的是,不论他的生活作风如何,不管有没有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三热爱,只要把歌写好了,哥还是很惦记他的。
可惜。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
愈困顿,愈兴奋。
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虐待作者的来的。
现在高老大老婆抱着,在美国逍遥着,还能指望他写出什么?
偶尔在选秀节目上溜达一圈,就赚足了眼球。
反正麦田都像是他的后院了,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
人家又不求个温饱,离开了清华园也活得逍遥自在,没有大学问凭照样比先前同班的那些呆子过得滋润。
如此这般,他哪来的曾经那些不忿,不平,不解,不惧,没有这些内心的波澜,便也没有那些关于青春和迷惑的高吟与低唱。
作者心如静水,怎能传动他人的心湖。
所以说,年轻时最大的资本。
年轻时,高速的新陈代谢就是让你坐立不安,就是让你烦恼,让你燥热,让你无端愤怒或者狂喜,这些莫名的情绪会被消化,或许被转化成一首歌,或者一篇文章。
那些曾经年轻过的老人,以及渴望长大的孩子们会从这些青春的躁动的消化物中各取所需。
如此,我们有了艺术。
每个人都在渐渐老去。
变得圆润,变得泰然,
变得麻木,最后痴呆。
或者在痴呆之前就挂了。
高晓松也一样。
每个音乐人都在老去。
作为一个原创音乐人,生涯里有那么一段,只有一段时间是你的,多半是作品风格刚刚成熟时。其余时间里,不过是不断的自我否定,或者将创作功力化。
罗大佑老了,窦唯老了......还有很多人中间就不见了或者死掉了。
高晓松,别以为你还年轻。
万物生长,不过是正式宣告了有一个音乐人生涯的结束。
校园早已不在,无民谣又如何?
罢了罢了,我继续看我的热力学好了。
虽然他娶了一个伪90后。
可这一点也不能掩饰他正在老去的事实。
万物生长曾经,只是曾经,吊足了人的胃口。
记得几年前,网上曾经有个‘矮大紧’做的杀了她喂猪的flash,大家讨论了一阵子。
那时候就有人开始质疑高晓松是否江郎才尽了。
也是那时候,高晓松就放出消息在准备万物生长这张辑子了。
没想到,又是五六年过去了,这张辑子才姗姗来迟。
可惜。
我丝毫听不出这张延迟了也好,雪藏了也好,亦或淬炼了五年的辑子有何精妙之处。
一张平淡无奇的杂锦集,即便有诸多曾经红过或者正在红着的歌手助阵,即便听者受众应该可以覆盖60年代到90年代,诸如此类的即便再多,也不能改变这张辑子平庸的命运。
还能想起,02年的夏天,终于找到了复刻的青春无悔,那是和发小在音像店里激动的直哆嗦。虽然上面的歌都已经听了无数遍了,但是看着军绿色的专辑封面,觉得就像留住了那个远去的民谣时代的最后一丝气息。
直到那时,我还觉得高晓松是个很不错的音乐人。虽然那时,离民谣时代已有十年之遥。
其实我可以无视他在湖南卫视的种种行径。
毕竟在这个时代里,荒谬已不是个贬义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再说,有杨公为先例,早已证明了这是上年龄绝对不是爱情的阻碍,八十老翁尚能挺枪立马,尔等肖小速速退散。
另外,众兄弟不想着男子汉大丈夫何患无妻。有言曰,‘成功人士与配偶间年龄差距普遍大于8岁’,弟兄们也就靠这说法安慰自己了,‘不急不急,哥老婆还在中小学蹦达呢。’
‘不对不对,现在初中就已经不干净了’...
偏题了。
我想说的是,不论他的生活作风如何,不管有没有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三热爱,只要把歌写好了,哥还是很惦记他的。
可惜。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
愈困顿,愈兴奋。
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虐待作者的来的。
现在高老大老婆抱着,在美国逍遥着,还能指望他写出什么?
偶尔在选秀节目上溜达一圈,就赚足了眼球。
反正麦田都像是他的后院了,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
人家又不求个温饱,离开了清华园也活得逍遥自在,没有大学问凭照样比先前同班的那些呆子过得滋润。
如此这般,他哪来的曾经那些不忿,不平,不解,不惧,没有这些内心的波澜,便也没有那些关于青春和迷惑的高吟与低唱。
作者心如静水,怎能传动他人的心湖。
所以说,年轻时最大的资本。
年轻时,高速的新陈代谢就是让你坐立不安,就是让你烦恼,让你燥热,让你无端愤怒或者狂喜,这些莫名的情绪会被消化,或许被转化成一首歌,或者一篇文章。
那些曾经年轻过的老人,以及渴望长大的孩子们会从这些青春的躁动的消化物中各取所需。
如此,我们有了艺术。
每个人都在渐渐老去。
变得圆润,变得泰然,
变得麻木,最后痴呆。
或者在痴呆之前就挂了。
高晓松也一样。
每个音乐人都在老去。
作为一个原创音乐人,生涯里有那么一段,只有一段时间是你的,多半是作品风格刚刚成熟时。其余时间里,不过是不断的自我否定,或者将创作功力化。
罗大佑老了,窦唯老了......还有很多人中间就不见了或者死掉了。
高晓松,别以为你还年轻。
万物生长,不过是正式宣告了有一个音乐人生涯的结束。
校园早已不在,无民谣又如何?
罢了罢了,我继续看我的热力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