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的成色”
3月24日,大雨。
可以忙碌到几乎记不得星期,也不忘记,去跑跑唱片店,告诉自己,权当是一种放松,更何况,又能在S.B.如此恶劣的环境下(YLJ店纷纷转入地下),拜到几张成色十足的唱片。
以至于三个菜包子、外加一个茶叶蛋便打发了午饭,下午照旧精神饱满地应对了四场会谈,还得不断切换自己的角色,不得不让人相信精神的力量。
相比富特万格勒1951年现场版的贝九、阿格里希的舒曼钢琴协奏曲,约胡姆的这张勃拉姆斯,绝对称的上是“异类”,而且是一张“成色十足的异类”。
说约胡姆的勃拉姆斯“异类”,肯定有人反对;是的,他和柏林爱乐、伦敦爱乐合作的,两套勃拉姆斯交响全集,都是名、价很高的唱片。
但这套勃拉姆斯,却是十足的异类。
一则,合作的乐团,是约胡姆很少带的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在两德统一前,要一位西方世界级的指挥,来带东德最著名的乐团,已属于罕见。然而,这次被很多乐迷认为“相见恨晚”的合作,却被唱片公司事后证实,双方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撮合二者的合作,完全是唱片公司的噱头。
当然,这些噱头并不能掩盖这次录音的历史价值——这是约胡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之后,约胡姆继续同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闭门录制EMI撮合的布鲁克纳交响全集。
根据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的录音目录,1979年5月24-25日,的确有这场音乐会。DDR电视台,甚至还保存有未曾公开的现场影像。目前手中的版本,的确是WEITBUCK最新发行的,但是,其中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却曾由日本meteor公司,提前发行过单张的CD。
再者,弹奏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是法国钢琴家Beroff。
第一乐章开头的一组琶音,让我觉得,像是在听Francois的肖邦,在听Stephen Hough的拉赫玛尼诺夫——完全不对“味”。
可能是因为法国人的关系,Beroff指尖下的勃拉姆斯,更接近Francois的肖邦,太醉人了,醉到让人误以为这是在听拉威尔,而不是勃拉姆斯。有时甚至怀疑,法国钢琴家的浪漫气质,源于Cortor和玛格丽特朗,却在Francois身上剧烈发酵,形成了之后,多位法国派钢琴家的特有气场。
他们完全超越了作品本身,把浓烈的个人气质融入到作品当中;他们经常会做出,出人意料的速度变化,让人血脉膨胀;在他们淋漓的挥洒之下,你依然能听到纯炼的琴音,乍听之下,甚至让人有目眩神迷的惊艳之感;他们又往往纵情于一些细节的表现,以至于喜欢和讨厌他们的乐迷,泾渭分明。
可以说,这是一次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合唱”:勃拉姆斯并不是Beroff的主打曲目;而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也不是约胡姆驾驭最好的乐团。然而,就是这种阴差阳错式的组合,让人得到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另类飞跃,也让这张唱片,成为了一次异彩鲜艳的现场录音。
异类未必一定成色十足,或许,只需作为听者的我们宽容一点
可以忙碌到几乎记不得星期,也不忘记,去跑跑唱片店,告诉自己,权当是一种放松,更何况,又能在S.B.如此恶劣的环境下(YLJ店纷纷转入地下),拜到几张成色十足的唱片。
以至于三个菜包子、外加一个茶叶蛋便打发了午饭,下午照旧精神饱满地应对了四场会谈,还得不断切换自己的角色,不得不让人相信精神的力量。
相比富特万格勒1951年现场版的贝九、阿格里希的舒曼钢琴协奏曲,约胡姆的这张勃拉姆斯,绝对称的上是“异类”,而且是一张“成色十足的异类”。
说约胡姆的勃拉姆斯“异类”,肯定有人反对;是的,他和柏林爱乐、伦敦爱乐合作的,两套勃拉姆斯交响全集,都是名、价很高的唱片。
但这套勃拉姆斯,却是十足的异类。
一则,合作的乐团,是约胡姆很少带的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在两德统一前,要一位西方世界级的指挥,来带东德最著名的乐团,已属于罕见。然而,这次被很多乐迷认为“相见恨晚”的合作,却被唱片公司事后证实,双方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撮合二者的合作,完全是唱片公司的噱头。
当然,这些噱头并不能掩盖这次录音的历史价值——这是约胡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之后,约胡姆继续同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闭门录制EMI撮合的布鲁克纳交响全集。
根据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的录音目录,1979年5月24-25日,的确有这场音乐会。DDR电视台,甚至还保存有未曾公开的现场影像。目前手中的版本,的确是WEITBUCK最新发行的,但是,其中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却曾由日本meteor公司,提前发行过单张的CD。
再者,弹奏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是法国钢琴家Beroff。
第一乐章开头的一组琶音,让我觉得,像是在听Francois的肖邦,在听Stephen Hough的拉赫玛尼诺夫——完全不对“味”。
可能是因为法国人的关系,Beroff指尖下的勃拉姆斯,更接近Francois的肖邦,太醉人了,醉到让人误以为这是在听拉威尔,而不是勃拉姆斯。有时甚至怀疑,法国钢琴家的浪漫气质,源于Cortor和玛格丽特朗,却在Francois身上剧烈发酵,形成了之后,多位法国派钢琴家的特有气场。
他们完全超越了作品本身,把浓烈的个人气质融入到作品当中;他们经常会做出,出人意料的速度变化,让人血脉膨胀;在他们淋漓的挥洒之下,你依然能听到纯炼的琴音,乍听之下,甚至让人有目眩神迷的惊艳之感;他们又往往纵情于一些细节的表现,以至于喜欢和讨厌他们的乐迷,泾渭分明。
可以说,这是一次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合唱”:勃拉姆斯并不是Beroff的主打曲目;而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也不是约胡姆驾驭最好的乐团。然而,就是这种阴差阳错式的组合,让人得到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另类飞跃,也让这张唱片,成为了一次异彩鲜艳的现场录音。
异类未必一定成色十足,或许,只需作为听者的我们宽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