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还要去哪吗?
这两天刮沙尘暴,黄沙漫天的样子让我想念在兰州的日子。一转眼都六七年没有回到那个地方了,不知道牛肉面涨钱了没有,也不知道那里的环境治理了没有,当然也没有回去看看的必要,只能从《越光宝盒》这种烂片的背景里看看我们西北的山。
然后就是去D22看了刘堃的演出,这是他出这张个人专辑以来,自己弄的一个演出,叫了吴吞,冬子,玮玮,老吴他们过来暖场,这样的一场演出也未必会来多少人,尤其是一个刮沙尘暴的晚上。
《嘿,青年!》这张专辑听了几遍,有时候也不敢听,很想跟刘堃说点什么,也想写个正经的乐评,但又总是张不开嘴巴动不了笔。
认识刘堃在很多年前了,作为兰州老乡(也不能算老乡),他在北京打拼这几年,我似乎缺乏一种西北人那种亲兄热弟的关注,但就在这种疏离中,他和他的乐队在北京微弱得发展壮大,参加音乐节出唱片做制作,艰难且坚持着。不知道北京有多少这样外地来的乐队,有想法有办法,就是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或者只能得到那么点的关注。
以前的疏离还有一点就是我不大喜欢低苦艾时期的音乐作品,那种文艺腔是根深蒂固的,有自己的美学系统,却并不产生共鸣。
而这张刘堃的个人专辑却让我想了很多,这是一张直面生活冲击的专辑,在五道口与中关村之间徘徊,从英俊的少年变成了砍柴的汉子,梦想被现实一层层剥落,岁月在文艺青年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刘堃就毫不掩饰地把它用音乐表达了出来。
想想几年前的自己,也是个坚信生活在别处的少年,比如在兰州那种破地吃牛肉面的时候,我坚信自己将来在北京的酒吧里能看演出。后来变成了身未动心已远,身在首都某娱乐杂志,写着破稿子,觉得自己也能出诗集做乐队成为小说家。这么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小说没成型,乐队半途中止,诗歌早就作废,甚至连博客也不想写了,好像从没完成一件正经像样的事。然后看了什么剩女,蚁族的大量报道觉得自己有工作有老公已经不错了,安身立命过好生活就已经挺不容易了,于是一天一天苟且度日,找些小乐子,麻醉自己继续下去而已。
关于什么信仰啊,梦想啊,未来啊,欲望啊,已经早就羞于谈起了,甚至更不想谈论我们本身。比如上个星期我与半年未见的同学见面吃饭,他挨个问了我所有3年以上没联系的同学的现状然后最后憋了半天开始说新浪微薄上的热门关键词才支撑着把饭吃完。我们甚至没问一句“你现在还好吗”这样的话。
这是个匆匆忙忙就丢失了自己的时代,我不问你好是因为我过的也不好,自从我刻意不想写博客那天起,我就决定把自己忘掉算了。
刘堃在音乐里的坦诚就如在专辑的内页中中露出了白花花的大腿和肚腩,坦诚得有些让人不安。他思考着从哪来到哪去顺便把灵魂放哪的这种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并试图给一个答案,那种北漂生活的艰难和困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折磨被他重新用更直白简洁的修辞反复诉说,他求的是什么?
在如今的青年字典里"轴","拧吧"恐怕是对刘堃这类青年最精准的描述了,“意气风发”这样伟岸的字眼,已经越来越和现在的青年没关系而逐渐被人们忘掉。可反观过去,在8年前,10年前,20年前,所有的青年不都再想着关于理想关于现实关于未来之类事吗?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提了的呢?
为什么如今音乐里全是不知所以的中国风,为什么电影里都是假造的太空堡垒,为什么电视剧里是一水的清宫辫子,为什么某运开幕式上我们搬来了2000年前的大锅?
现实,我们无法描述的现实,我们更深深恐惧的现实哦!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所以,这样一个到了而立之年却一直没怎么“混出来”的文艺汉子,还在转变着自己的修辞和吉他弹奏技巧,还在认真地想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他也许很沉重但没有表现得很沉重,也许很深刻但没有表现得过于深刻,只是在现实面前正面全裸,真诚面对,我就不禁要唱这样一首赞美诗了:更何况这些面对现实的唠叨,修辞是有讲究的,编曲是很有想法的,听上去是悦耳的,整体气质又是纯手工的~~~~~~~
每个人买他100张,听他100遍吧!
然后就是去D22看了刘堃的演出,这是他出这张个人专辑以来,自己弄的一个演出,叫了吴吞,冬子,玮玮,老吴他们过来暖场,这样的一场演出也未必会来多少人,尤其是一个刮沙尘暴的晚上。
《嘿,青年!》这张专辑听了几遍,有时候也不敢听,很想跟刘堃说点什么,也想写个正经的乐评,但又总是张不开嘴巴动不了笔。
认识刘堃在很多年前了,作为兰州老乡(也不能算老乡),他在北京打拼这几年,我似乎缺乏一种西北人那种亲兄热弟的关注,但就在这种疏离中,他和他的乐队在北京微弱得发展壮大,参加音乐节出唱片做制作,艰难且坚持着。不知道北京有多少这样外地来的乐队,有想法有办法,就是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或者只能得到那么点的关注。
以前的疏离还有一点就是我不大喜欢低苦艾时期的音乐作品,那种文艺腔是根深蒂固的,有自己的美学系统,却并不产生共鸣。
而这张刘堃的个人专辑却让我想了很多,这是一张直面生活冲击的专辑,在五道口与中关村之间徘徊,从英俊的少年变成了砍柴的汉子,梦想被现实一层层剥落,岁月在文艺青年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刘堃就毫不掩饰地把它用音乐表达了出来。
想想几年前的自己,也是个坚信生活在别处的少年,比如在兰州那种破地吃牛肉面的时候,我坚信自己将来在北京的酒吧里能看演出。后来变成了身未动心已远,身在首都某娱乐杂志,写着破稿子,觉得自己也能出诗集做乐队成为小说家。这么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小说没成型,乐队半途中止,诗歌早就作废,甚至连博客也不想写了,好像从没完成一件正经像样的事。然后看了什么剩女,蚁族的大量报道觉得自己有工作有老公已经不错了,安身立命过好生活就已经挺不容易了,于是一天一天苟且度日,找些小乐子,麻醉自己继续下去而已。
关于什么信仰啊,梦想啊,未来啊,欲望啊,已经早就羞于谈起了,甚至更不想谈论我们本身。比如上个星期我与半年未见的同学见面吃饭,他挨个问了我所有3年以上没联系的同学的现状然后最后憋了半天开始说新浪微薄上的热门关键词才支撑着把饭吃完。我们甚至没问一句“你现在还好吗”这样的话。
这是个匆匆忙忙就丢失了自己的时代,我不问你好是因为我过的也不好,自从我刻意不想写博客那天起,我就决定把自己忘掉算了。
刘堃在音乐里的坦诚就如在专辑的内页中中露出了白花花的大腿和肚腩,坦诚得有些让人不安。他思考着从哪来到哪去顺便把灵魂放哪的这种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并试图给一个答案,那种北漂生活的艰难和困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折磨被他重新用更直白简洁的修辞反复诉说,他求的是什么?
在如今的青年字典里"轴","拧吧"恐怕是对刘堃这类青年最精准的描述了,“意气风发”这样伟岸的字眼,已经越来越和现在的青年没关系而逐渐被人们忘掉。可反观过去,在8年前,10年前,20年前,所有的青年不都再想着关于理想关于现实关于未来之类事吗?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提了的呢?
为什么如今音乐里全是不知所以的中国风,为什么电影里都是假造的太空堡垒,为什么电视剧里是一水的清宫辫子,为什么某运开幕式上我们搬来了2000年前的大锅?
现实,我们无法描述的现实,我们更深深恐惧的现实哦!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所以,这样一个到了而立之年却一直没怎么“混出来”的文艺汉子,还在转变着自己的修辞和吉他弹奏技巧,还在认真地想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他也许很沉重但没有表现得很沉重,也许很深刻但没有表现得过于深刻,只是在现实面前正面全裸,真诚面对,我就不禁要唱这样一首赞美诗了:更何况这些面对现实的唠叨,修辞是有讲究的,编曲是很有想法的,听上去是悦耳的,整体气质又是纯手工的~~~~~~~
每个人买他100张,听他100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