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哥特爱丽丝

蒂姆伯顿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好莱坞导演,这次他的新片出原声,当然来凑凑热闹。蒂姆伯顿,本身就是个充满鬼马创意的人。这张原声大碟于是也跟着带有了他的烙印---哥特是内在,摇滚是外包,再加上清新的电子装饰,可谓是猛料十足了。
历数这张原声中所有的创作者,和导演蒂姆伯顿气质最合拍的就是The cure主唱Robert Smith了。罗伯特的嗓音充满着迷离感,和电影一样,带有一种黑色童话的感觉。他是这样一种歌手,只要打开嗓子,就带你进入了一个魔幻般的世界,他的歌声更使你在这个世界昏眩。他所演唱的《very good advice》,就好像是电影中疯帽匠的自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迷迷糊糊却又认真得对爱丽丝发出邀请。全曲的节奏感不强,更像是一个醉酒的人晃荡在街上的感觉。摒弃了架子鼓,而是让电子和声充斥其中,奇幻感扑面而来。
近年来,提起唱朋克的女歌手,艾薇儿肯定不容忽视。作为少年成名,极具个性的朋克小魔女,她在国内也颇受欢迎。此次她的《Alice》被放在了第一位,不可不说是一种重视。它也获得了最高的关注度。她演绎了Alice 掉入兔子洞时的困惑慌张,可算是到位,但此次在爱丽丝的表演却说不上很成功。蒂姆伯顿评价到,虽然艾薇儿的嗓音及赋感染力,但是过于“噪”了。这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首歌的感觉,艾薇儿似乎在这首歌曲中有些用嗓过度,给人种在近于嘶吼的状态,反而使得歌曲不够酣畅。对高潮的预热不够,仓促之中声线不断飙高,有些丧失她以前的水准,没有让人再听一遍的冲动。相较之下她的前奏更为出色,对低音的掌控非常巧妙,打击乐渲染到位,成功得给人种坠入洞中的不安定感。
在整张专辑中,shinedown的《her name is Alice》可算是很好的演绎了怎样将嗓子用到恰到好处。这也一首极为出色的摇滚歌曲,畅快淋漓,在高潮处的爆发有力却不过分,主唱的嗓音相当压得住场子,收放自如,有些nickelback的感觉。编曲也很出色,首先以爱丽丝的女声引入,再配以干净的钢琴,然后再由低沉的男声过渡,最后吉他、架子鼓、钢琴的混合使用将全曲逐渐推入高潮,激情澎湃的男声就此完全打开,呈现在听众的面前。层层递进,从容不迫,情绪的表达也相当出色。最后收尾干净利落,爱丽丝又再次出现,她的充满疑惑声音,为全曲画上句号。
提了好些摇滚歌曲,当然也不能忘记了其中的电子音乐。当年作为没有专业基础的大学生出道,确凭借干净的声线和轻松的曲调在网络迅速走红----这就是owl city.这张专辑中收录的是他之前在《may be i`m dreaming》中的热门曲目《the Technicolor phase》,可算是爱丽丝电影中配乐中的清新小甜点。节奏相当明快,全然年轻人的朝气,电子配乐,再加以悠闲的哼唱,给你在云端翱翔的自在感觉。会忍住不住想象这段配乐到底会出现在电影哪里,大概是爱丽丝在花园里轻松漫步,阳光灿烂的某日吧~
艾薇儿表现略失水准,owl city正常发挥,给人惊喜的就是Kerli的《tea party》了。这位来自爱沙尼亚的年轻歌手,给听众带来了不一般的活力。清凉的配乐,干净利落的乐句处理,流行的鬼魅路线,着实让人振奋一下。全曲以纯净动听的长笛开头,再添上清新跳跃的铃铛声,轻松勾勒出白兔的可爱形象。这时si节奏点的突然强势进入,才让你恍然觉悟,这原来是首舞曲。一点点流行和朋克的加入,也增色不少。4在她充满弹性和爆发力的演唱中,让你恨不得和爱丽丝与疯帽子先生、三月兔、柴郡猫一起,围绕在茶桌旁开个疯狂茶会。
Franz Ferdinan演绎的《The Lobster Quadrille》有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带着些许慵懒的声音,幽默的调调让人耳目一新。实力派,果然不负众望,他就好像一个长着大胡子马戏团班主,为你敞开了一扇奇幻世界的大门。感情充沛又略带魅惑的吟唱不断呼唤着,来吧~加入我们的舞会。中间交响乐器如大号、鼓、长笛的穿插运用,加入更给全曲增添了厚度和力度,深邃而引人探索。
个人较为偏好的要数the all American rejects带来的《the poison》。一个有趣的混合体,却不怪异。在前半段,简单的吉他的弹奏加上轻松的拍子,让你很容易觉得这就是首干净的民谣曲子。主唱的声音也是柔软而温暖,吟唱出淡淡的感伤,还有对爱丽丝的关怀和爱慕。然后就在你以为这首曲子就要这样自始自终像午后阳光暖暖结束的时候,主唱的声音却突然拔高。在金属感及其强烈的伴奏烘托中,全然由一首民谣幻化成充满哥特意味的摇滚。就好像一个邻家男孩突然变身摇滚青年,画黑眼圈,打耳洞。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主唱对嗓子的出色掌控与多变。在一首歌中,可以很好得演绎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力可见一斑。他的民谣与摇滚,两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总得来说,这是一张足可以与电影导演蒂姆伯顿气质相合的专辑。质量也可以达到四星。原声音乐细细评述一番过后,就等待着电影的表现了。相信只有在电影画面的作用下,这些曲子才可以发挥他们的最大能量。
----------------------------
4月5日看完电影回来,一顿失望完全可以当晚饭。平心而论,电影的改变在所有爱丽丝版本中算是出色的,但剧本依旧显得有点薄了(或许是我对蒂姆伯顿和强尼德普的期望值太高的关系。)女主角让我想起暮光之城的女主角。从都到位都一个状态一个表情。真是看着想揉揉她脸让她换个表情的冲动。
本以为会在电影里听到这些听到这些出色的音乐,虽不奢望听全,但至少片段是有的吧~甚至一度还在猜测我最喜欢的《the posion》会在哪里出现,谁知道!!整部片子唯一放进去的流行乐就是艾薇儿的《Alice》,而且是充当片尾曲的。片中其他所有的配乐都是交响乐。那我真是想不明白了,这原声大碟到底真的原声大碟还是借着电影之名的另一张以爱丽丝为主题的创作合集呢?好吧~我会试着说服自己,这是电影的剧情需要,只要交响,不要其他。只是可惜,这些出色的个性音乐啦!或者,就是它们太个性,以至于难以放入电影的缘故。
蒂姆伯顿是我最喜欢的导演,艾薇儿也是我最喜欢的女歌手之一,但是实在抱歉,这回我不能像从前那样为你们唱赞歌了。
历数这张原声中所有的创作者,和导演蒂姆伯顿气质最合拍的就是The cure主唱Robert Smith了。罗伯特的嗓音充满着迷离感,和电影一样,带有一种黑色童话的感觉。他是这样一种歌手,只要打开嗓子,就带你进入了一个魔幻般的世界,他的歌声更使你在这个世界昏眩。他所演唱的《very good advice》,就好像是电影中疯帽匠的自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迷迷糊糊却又认真得对爱丽丝发出邀请。全曲的节奏感不强,更像是一个醉酒的人晃荡在街上的感觉。摒弃了架子鼓,而是让电子和声充斥其中,奇幻感扑面而来。
近年来,提起唱朋克的女歌手,艾薇儿肯定不容忽视。作为少年成名,极具个性的朋克小魔女,她在国内也颇受欢迎。此次她的《Alice》被放在了第一位,不可不说是一种重视。它也获得了最高的关注度。她演绎了Alice 掉入兔子洞时的困惑慌张,可算是到位,但此次在爱丽丝的表演却说不上很成功。蒂姆伯顿评价到,虽然艾薇儿的嗓音及赋感染力,但是过于“噪”了。这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首歌的感觉,艾薇儿似乎在这首歌曲中有些用嗓过度,给人种在近于嘶吼的状态,反而使得歌曲不够酣畅。对高潮的预热不够,仓促之中声线不断飙高,有些丧失她以前的水准,没有让人再听一遍的冲动。相较之下她的前奏更为出色,对低音的掌控非常巧妙,打击乐渲染到位,成功得给人种坠入洞中的不安定感。
在整张专辑中,shinedown的《her name is Alice》可算是很好的演绎了怎样将嗓子用到恰到好处。这也一首极为出色的摇滚歌曲,畅快淋漓,在高潮处的爆发有力却不过分,主唱的嗓音相当压得住场子,收放自如,有些nickelback的感觉。编曲也很出色,首先以爱丽丝的女声引入,再配以干净的钢琴,然后再由低沉的男声过渡,最后吉他、架子鼓、钢琴的混合使用将全曲逐渐推入高潮,激情澎湃的男声就此完全打开,呈现在听众的面前。层层递进,从容不迫,情绪的表达也相当出色。最后收尾干净利落,爱丽丝又再次出现,她的充满疑惑声音,为全曲画上句号。
提了好些摇滚歌曲,当然也不能忘记了其中的电子音乐。当年作为没有专业基础的大学生出道,确凭借干净的声线和轻松的曲调在网络迅速走红----这就是owl city.这张专辑中收录的是他之前在《may be i`m dreaming》中的热门曲目《the Technicolor phase》,可算是爱丽丝电影中配乐中的清新小甜点。节奏相当明快,全然年轻人的朝气,电子配乐,再加以悠闲的哼唱,给你在云端翱翔的自在感觉。会忍住不住想象这段配乐到底会出现在电影哪里,大概是爱丽丝在花园里轻松漫步,阳光灿烂的某日吧~
艾薇儿表现略失水准,owl city正常发挥,给人惊喜的就是Kerli的《tea party》了。这位来自爱沙尼亚的年轻歌手,给听众带来了不一般的活力。清凉的配乐,干净利落的乐句处理,流行的鬼魅路线,着实让人振奋一下。全曲以纯净动听的长笛开头,再添上清新跳跃的铃铛声,轻松勾勒出白兔的可爱形象。这时si节奏点的突然强势进入,才让你恍然觉悟,这原来是首舞曲。一点点流行和朋克的加入,也增色不少。4在她充满弹性和爆发力的演唱中,让你恨不得和爱丽丝与疯帽子先生、三月兔、柴郡猫一起,围绕在茶桌旁开个疯狂茶会。
Franz Ferdinan演绎的《The Lobster Quadrille》有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带着些许慵懒的声音,幽默的调调让人耳目一新。实力派,果然不负众望,他就好像一个长着大胡子马戏团班主,为你敞开了一扇奇幻世界的大门。感情充沛又略带魅惑的吟唱不断呼唤着,来吧~加入我们的舞会。中间交响乐器如大号、鼓、长笛的穿插运用,加入更给全曲增添了厚度和力度,深邃而引人探索。
个人较为偏好的要数the all American rejects带来的《the poison》。一个有趣的混合体,却不怪异。在前半段,简单的吉他的弹奏加上轻松的拍子,让你很容易觉得这就是首干净的民谣曲子。主唱的声音也是柔软而温暖,吟唱出淡淡的感伤,还有对爱丽丝的关怀和爱慕。然后就在你以为这首曲子就要这样自始自终像午后阳光暖暖结束的时候,主唱的声音却突然拔高。在金属感及其强烈的伴奏烘托中,全然由一首民谣幻化成充满哥特意味的摇滚。就好像一个邻家男孩突然变身摇滚青年,画黑眼圈,打耳洞。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主唱对嗓子的出色掌控与多变。在一首歌中,可以很好得演绎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力可见一斑。他的民谣与摇滚,两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总得来说,这是一张足可以与电影导演蒂姆伯顿气质相合的专辑。质量也可以达到四星。原声音乐细细评述一番过后,就等待着电影的表现了。相信只有在电影画面的作用下,这些曲子才可以发挥他们的最大能量。
----------------------------
4月5日看完电影回来,一顿失望完全可以当晚饭。平心而论,电影的改变在所有爱丽丝版本中算是出色的,但剧本依旧显得有点薄了(或许是我对蒂姆伯顿和强尼德普的期望值太高的关系。)女主角让我想起暮光之城的女主角。从都到位都一个状态一个表情。真是看着想揉揉她脸让她换个表情的冲动。
本以为会在电影里听到这些听到这些出色的音乐,虽不奢望听全,但至少片段是有的吧~甚至一度还在猜测我最喜欢的《the posion》会在哪里出现,谁知道!!整部片子唯一放进去的流行乐就是艾薇儿的《Alice》,而且是充当片尾曲的。片中其他所有的配乐都是交响乐。那我真是想不明白了,这原声大碟到底真的原声大碟还是借着电影之名的另一张以爱丽丝为主题的创作合集呢?好吧~我会试着说服自己,这是电影的剧情需要,只要交响,不要其他。只是可惜,这些出色的个性音乐啦!或者,就是它们太个性,以至于难以放入电影的缘故。
蒂姆伯顿是我最喜欢的导演,艾薇儿也是我最喜欢的女歌手之一,但是实在抱歉,这回我不能像从前那样为你们唱赞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