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春天——听李寿全与女儿唱《张三的歌》
现在的年纪当然是都是想当年,然后随便一想就是二十年。
天水乐集的时候,我还没有结婚,现在我已经是三个小孩的爸爸
一个大的,老大男的,再来两个女儿。
在我出唱片那一年的时候,我的老大刚好一岁。他跟着我一起拍《张
三的歌》那个音乐录影带。
那时候我太太也陪着我们,一起去拍那个录影带。
那时候在她肚子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小孩就是老二,一转眼她现在也已经十九岁了
那下面我就要唱这首《张三的歌》,很不一样的,现在有点紧张,因为我找我的女儿跟我一起唱。
因为当时从胎教开始就听张三的歌,所以今天我就跟她一起唱这首张三的歌,谢谢!
这是台湾著名音乐制作大师李寿全在演唱会上讲的一段话。讲的时候李寿全有些紧张,不时的交换着手中的麦克风,完全不是多数流行歌手在台上那种光彩照人的样子。
或许某种意义上,他更适合于幕后制作,而不是一位歌手。
他请来了十九岁的女儿同他一起唱《张三的歌》,因为这首歌是女儿出生那一年制作完成的,用李寿全自己的一句话来形容那时的心情——“很不一样的感觉”。
我在看的时候,很自然地被这种温情打动。真挚而又简单的话同台上那个貌不惊人甚至有些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如此契合。我甚至会想,如果将来我也会有一个女儿,我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当年?
这种童话般的幻想似乎离我很远,却在偶然间令我神往。
台上的李寿全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平常,灰白的衬衣和一双极不搭调的旅游鞋,让人很难同他名字背后一系列划时代的经典唱片联系起来,而翻开一页台湾流行音乐史,所有的朴实在李寿全那里,不仅仅是脸上的沧桑,更是一份厚重的内在人文气质的沉淀。
下面列举的是李寿全1980年至1986年间的系列作品,多数作品流传的并不是很广,但看看歌手的名字和专辑背后的声名,多少也能感受到李寿全对于那个时代台湾音乐的影响。
1980年:
李建复——《龙的传人》
王海玲——《偈》
包美圣——《樵歌》
1982年:
李建复——《柴拉可汗》
李建复、蔡琴——《一千个春天》
刘文正的专辑《太阳一样》,
潘越云的专辑《天天天蓝》,
1983年:
潘越云——《胭脂北投》、《无言的歌》
苏芮——《“搭错车”电影原声》
1984年:
李建复——《夸父追日》,
1986年:
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
李寿全在商业流行时代的台湾乐坛并非那么的声名显赫,但1986年之前的系列作品,尤其是李寿全自己提到的天水乐集,是民歌时代真正意义上难得一见的佳作。天水乐集虽然只包括李建复得《柴拉可汗》和李建复、蔡琴合辑《一千个春天》两张专辑,虽然投资发行的“四海唱片”最终连成本都没有收回去,但天水乐集却被称为台湾后民歌时代力挽狂澜的隽永之作,其经典意义不言自喻。
暂且不去关注音乐本身的优劣,仅是从世俗角度来考量天水乐集时期的李寿全、蔡琴、陈志远等人,便不得不佩服他们那种近乎理想化的音乐追求勇气,在商业利益和市场规则使得艺术产业化的时候,固执的追求纯粹音乐的行为本身无异于自杀。蔡琴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曾写道“为什么不把一切留给时间来证明呢?不能长久留传的就是无法长存,它自然会有个分晓的。我们只是想找寻自己的根啊”!
或许这才是当年那桩“傻子的理想”最好的注脚。
李寿全本人也颇为深刻的反思了这两张专辑的成败,“我们最初的动机、理想都没有错,只是时间比较早,理念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可能我们里面还是少一个生意人。当时太年轻了,觉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考虑很多跟商业上的配合。不过我们也没有后悔,或者怀疑当初做这些东西值不值得,至少现在有人提到这两张唱片,都觉得我们做得很好。那时候的精神,是没有办法再去寻找回来的。”
天水乐集多少可以看做台湾音乐人在商业元素愈发凸显的历史拐角处对于民歌时代的最后回望,虽然这一次回望留下了巨大的物质遗憾,却成就了李寿全、李建复、蔡琴、陈志远等一批日后影响深远的台湾音乐大师,也因专辑中多数作品“走得太远”成为民歌时代最终、也最为悲壮的经典制作。
不得不提到的是1993年由台湾知名电台节目主持人陶晓清女士发起的“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评选活动。在这次评选中,李寿全除了包美圣的《樵歌》、刘文正的《太阳一样》两张专辑,上述作品统统入选台湾百佳唱片。
台湾百佳唱片评选的标准是以整张专辑在原创性、词曲、演唱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作为考量,务求评选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门槛之高遴选之严与时下各类音乐排行榜有天壤之别,因此最终出炉的百家唱片榜单显得尤为珍贵和极具参考价值。
在那次评选中,大陆只入选了两张唱片,最多的潘越云也只有七张,罗大佑仅仅是四张,而李寿全真正意义上参与制作的专辑多达十张。
尤其是潘越云的那张《天天天蓝》,当年一举拿获金马奖最佳制作(李寿全)最佳演唱(潘越云)最佳编曲(陈志远)三顶大奖,是民歌后期无可争议的立鼎之作。
今天再看到已过中年的李寿全同他的女儿一起唱《张三的歌》,那种时刻流淌出的温馨,因为了解而熟悉,因为熟悉而感动。
在《张三的歌》唱到最后,李寿全伸手飞快的抹了抹眼睛,然后抱着女儿哈哈大笑。我相信那不是男人的作秀,那只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一个令人羡慕的父亲在世人面前展露内心最纯真、最幸福的一面。正如他自己说的,天水乐集时还没有结婚,到《张三的歌》时第二个女儿已经在他太太的肚子中,所以他感慨“随便一想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台湾音乐历经了民歌、校园歌曲、乡土摇滚、台语民谣、商业流行等数度创作风潮的更替,李寿全本人也经历了男人、丈夫、父亲多种角色的转变。但是当他拉着女儿的手,一起唱着“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时,李寿全音乐中最初的质朴和乐观,却成为比之于任何优美旋律更为动人的温暖瞬间。
天水乐集的时候,我还没有结婚,现在我已经是三个小孩的爸爸
一个大的,老大男的,再来两个女儿。
在我出唱片那一年的时候,我的老大刚好一岁。他跟着我一起拍《张
三的歌》那个音乐录影带。
那时候我太太也陪着我们,一起去拍那个录影带。
那时候在她肚子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小孩就是老二,一转眼她现在也已经十九岁了
那下面我就要唱这首《张三的歌》,很不一样的,现在有点紧张,因为我找我的女儿跟我一起唱。
因为当时从胎教开始就听张三的歌,所以今天我就跟她一起唱这首张三的歌,谢谢!
这是台湾著名音乐制作大师李寿全在演唱会上讲的一段话。讲的时候李寿全有些紧张,不时的交换着手中的麦克风,完全不是多数流行歌手在台上那种光彩照人的样子。
或许某种意义上,他更适合于幕后制作,而不是一位歌手。
他请来了十九岁的女儿同他一起唱《张三的歌》,因为这首歌是女儿出生那一年制作完成的,用李寿全自己的一句话来形容那时的心情——“很不一样的感觉”。
我在看的时候,很自然地被这种温情打动。真挚而又简单的话同台上那个貌不惊人甚至有些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如此契合。我甚至会想,如果将来我也会有一个女儿,我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当年?
这种童话般的幻想似乎离我很远,却在偶然间令我神往。
台上的李寿全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平常,灰白的衬衣和一双极不搭调的旅游鞋,让人很难同他名字背后一系列划时代的经典唱片联系起来,而翻开一页台湾流行音乐史,所有的朴实在李寿全那里,不仅仅是脸上的沧桑,更是一份厚重的内在人文气质的沉淀。
下面列举的是李寿全1980年至1986年间的系列作品,多数作品流传的并不是很广,但看看歌手的名字和专辑背后的声名,多少也能感受到李寿全对于那个时代台湾音乐的影响。
1980年:
李建复——《龙的传人》
王海玲——《偈》
包美圣——《樵歌》
1982年:
李建复——《柴拉可汗》
李建复、蔡琴——《一千个春天》
刘文正的专辑《太阳一样》,
潘越云的专辑《天天天蓝》,
1983年:
潘越云——《胭脂北投》、《无言的歌》
苏芮——《“搭错车”电影原声》
1984年:
李建复——《夸父追日》,
1986年:
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
李寿全在商业流行时代的台湾乐坛并非那么的声名显赫,但1986年之前的系列作品,尤其是李寿全自己提到的天水乐集,是民歌时代真正意义上难得一见的佳作。天水乐集虽然只包括李建复得《柴拉可汗》和李建复、蔡琴合辑《一千个春天》两张专辑,虽然投资发行的“四海唱片”最终连成本都没有收回去,但天水乐集却被称为台湾后民歌时代力挽狂澜的隽永之作,其经典意义不言自喻。
暂且不去关注音乐本身的优劣,仅是从世俗角度来考量天水乐集时期的李寿全、蔡琴、陈志远等人,便不得不佩服他们那种近乎理想化的音乐追求勇气,在商业利益和市场规则使得艺术产业化的时候,固执的追求纯粹音乐的行为本身无异于自杀。蔡琴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曾写道“为什么不把一切留给时间来证明呢?不能长久留传的就是无法长存,它自然会有个分晓的。我们只是想找寻自己的根啊”!
或许这才是当年那桩“傻子的理想”最好的注脚。
李寿全本人也颇为深刻的反思了这两张专辑的成败,“我们最初的动机、理想都没有错,只是时间比较早,理念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可能我们里面还是少一个生意人。当时太年轻了,觉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考虑很多跟商业上的配合。不过我们也没有后悔,或者怀疑当初做这些东西值不值得,至少现在有人提到这两张唱片,都觉得我们做得很好。那时候的精神,是没有办法再去寻找回来的。”
天水乐集多少可以看做台湾音乐人在商业元素愈发凸显的历史拐角处对于民歌时代的最后回望,虽然这一次回望留下了巨大的物质遗憾,却成就了李寿全、李建复、蔡琴、陈志远等一批日后影响深远的台湾音乐大师,也因专辑中多数作品“走得太远”成为民歌时代最终、也最为悲壮的经典制作。
不得不提到的是1993年由台湾知名电台节目主持人陶晓清女士发起的“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评选活动。在这次评选中,李寿全除了包美圣的《樵歌》、刘文正的《太阳一样》两张专辑,上述作品统统入选台湾百佳唱片。
台湾百佳唱片评选的标准是以整张专辑在原创性、词曲、演唱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作为考量,务求评选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门槛之高遴选之严与时下各类音乐排行榜有天壤之别,因此最终出炉的百家唱片榜单显得尤为珍贵和极具参考价值。
在那次评选中,大陆只入选了两张唱片,最多的潘越云也只有七张,罗大佑仅仅是四张,而李寿全真正意义上参与制作的专辑多达十张。
尤其是潘越云的那张《天天天蓝》,当年一举拿获金马奖最佳制作(李寿全)最佳演唱(潘越云)最佳编曲(陈志远)三顶大奖,是民歌后期无可争议的立鼎之作。
今天再看到已过中年的李寿全同他的女儿一起唱《张三的歌》,那种时刻流淌出的温馨,因为了解而熟悉,因为熟悉而感动。
在《张三的歌》唱到最后,李寿全伸手飞快的抹了抹眼睛,然后抱着女儿哈哈大笑。我相信那不是男人的作秀,那只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一个令人羡慕的父亲在世人面前展露内心最纯真、最幸福的一面。正如他自己说的,天水乐集时还没有结婚,到《张三的歌》时第二个女儿已经在他太太的肚子中,所以他感慨“随便一想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台湾音乐历经了民歌、校园歌曲、乡土摇滚、台语民谣、商业流行等数度创作风潮的更替,李寿全本人也经历了男人、丈夫、父亲多种角色的转变。但是当他拉着女儿的手,一起唱着“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时,李寿全音乐中最初的质朴和乐观,却成为比之于任何优美旋律更为动人的温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