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方式来回忆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亲爱的朋友和我们的回忆
当春天的阳光被冬季的乌云遮挡时,突然心情变得异常低落,大脑里开始了冬季里常有的活动,那就是回忆。在豆瓣里晃荡得很无聊,忽然,我想看有关成都的电影,听有关成都的歌。就这样,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在豆瓣里搜寻有关的碟讯。
《成都 双流 103厂》几个字像磁石般吸引了我。打开页面,只有两排简单的介绍和两个常用标签。介绍内容的其中一句是“这是在成都双流103厂的实地录音,没有工厂的喧嚣,更多的是惬意的生活环境”,标签分别是“内地”、“实地录音”。我不知道录音者是谁,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那种我不爱听的、充满噪声的实验类音乐。正在考虑这张专辑的可听度时,正好看到有好心人在讨论区贴了下载地址,也就随手点了下载。其下载速度如澎湃的血液快速地流动。
当播放器缓缓地抽出有些模糊的声音时,我却十分清晰地忆起在那儿的平常人的平常生活。繁忙的机场里飞机起降时的噪声;棠湖大道、大件路穿行的各式各样的汽车;早晨,停在窗台上叫早的麻雀;中学生们抖擞着精神,在操场上进行着体育锻炼,而屋子里练琴的孩子弹着孤独的钢琴,制造出枯燥的音符,吹萨克斯的教室里,没有优雅的爵士,只是一场蹩脚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闷热安静的夏季午后,那一声声令人烦躁的蝉鸣;傍晚,人们跑出屋子,孩子们在篮球场奔跑嬉戏、扣篮得分,大人们就坐在在球场边翘着二郎腿、摇着扇子摆摆龙门阵,口说干了就喝口茶,吐口痰;软绵绵、娇滴滴、粘乎乎的成都话,还有隐约的藏语、彝语伴着规律的飞机噪声和清脆的虫鸣,就像一锅甜而不腻的八宝粥;成都的雨有时来得特别急,雨即被大风吹来,也被大风吹散,悠哉悠哉的人们来不及躲雨,冒着雨点嘻嘻哈哈地跑到屋檐下又开始摆起龙门阵,或许这是成都人才有的慢脚步与小幽默。
虽不知道103厂在哪儿,这些声音却和我的双流生活有着如此相同、熟悉的声音,亦有着如此强烈的共鸣。毕竟在成都双流生活学习了四年,这四年尽管很少去双流县城玩,但是双流郊区的田野、小镇、机场却给我的生命增添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回忆。春天时节,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生机勃勃地交配着,我和老赵常常跑到油菜地里记录影像。机场旁白天空无几人的小镇到傍晚才真正开始它的生活。到那时,可以听到砂锅店里老板娘粗犷的呵斥、拉面馆内的点菜声和传菜声、小饭馆里传来的行酒令、奶茶店里的流行音乐、KTV里似鬼哭、亦狼嚎的悲伤情歌。除此之外,自发形成的夜市里还有烧烤的噼啪声,煎饼果子大娘擀面浆的声音,摆地摊卖小饰品的商贩与学生喧闹的叫卖侃价声......,最不能忘记的市声,非高音喇叭里那个“安顺儿蛋(鹌鹑蛋)、盐茶蛋”莫属,喇叭里是个成都女人的声音,她曾让我以为卖盐茶蛋的也是一位女人,后来才看到骑在三轮车上的是一位说话十分女人的大哥。我和菜菜都十分喜欢吃他家的盐茶蛋,不论是鸡蛋,还是鹌鹑蛋,总是令感到“吃乃人生一大享受”。最搞笑的是有次菜菜和鸡蛋大哥对话,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一般什么时候出来卖盐茶蛋,而他家的盐茶蛋卖的很火,稍微晚了就买不到,所以菜菜就问他是不是中午也来做买卖。鸡蛋大哥脸上马上显出骄傲的神情,以他柔媚的声线说道:“我白天不出来,我要到天黑(他说的是三声调)了才出来”。我和菜菜当时就笑翻了!
话题转回到这张专辑,可以说,这张专辑是我第一次真心地为给实验风格的音乐打满分的专辑,它不仅让我有所回忆,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对实验音乐态度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以我过去的观念来看,实验音乐、先锋音乐就是噪声,是一种无病呻吟,是一种追求非主流,力图使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即使自己并非特别喜欢Sainkho Namtchylak、Maja Ratkje,即使并不能完全明白歌者的意图,当时也要忍着耳朵和大脑被折磨的痛苦把整张不知所云的专辑给消磨掉。
其实,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不过是公婆之见,没有对错之分,却有喜恶之别。就像有人说Sainkho Namtchylak的声音是天籁,有人说她的音乐像歇斯底里的嚎叫,有人说她是即将消失的文明的传承者,也有人说她的音乐如病人的喘息或做爱时的呻吟。但是,当你试图真正去深入理解其中蕴藏的含义时,表象的东西被抛开之后,态度或许就会相互转变。就在听这张专辑之前,我和朋友几天前曾在北城天街逛街,在回家等公交车的那一阵,有一种音乐让我宁可错过好几班公交车,也要驻足下来仔细倾听。在这条狭窄的倾斜的马路上,两旁高大的的水泥建筑将天空切割得如此狭长,我像一只井底的青蛙,看着大大小小的汽车在一点一点的挪动着。闭上眼睛,只听到汽车发动机轰隆隆地响着,每一次刹车的声音就像深蓝的海里开心的鲸鱼、海豚,然而睁开眼睛,汽车尾气、灰色的水泥地、肮脏的街道、焦急等车的陌路与闭眼时听到的声音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回想起来,这就是实验音乐,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是一些细心地人用录音的方式将其记录了下来,成为了一种人们似曾相识的回忆。
人们的生活变化越来越快,我们很难停下来去深究身边的一切。听说双流的那个小镇的土地被征用了,听说那里的农田越来越少了,又不得不让我想起一部关于成都的电影《二十四城记》。记得自己当时一个人在离成都还有几十公里外的空荡的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我真的很想念成都,真的看到落泪。三代人的记忆,不论是吕丽萍在里面的苍老与做作,还是陈冲的妩媚与真切,抑或是赵涛别扭的成都话,电影始终还是一部带些纪录片意味的回忆性影像。有人说《二十四城记》是一个房地产广告,很烂,很假,但是按照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生活何尝不像这个广告电影一般,越来越有些不真实,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趋利化。
当春天的阳光被冬季的乌云遮挡时,突然心情变得异常低落,大脑里开始了冬季里常有的活动,那就是回忆。在豆瓣里晃荡得很无聊,忽然,我想看有关成都的电影,听有关成都的歌。就这样,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在豆瓣里搜寻有关的碟讯。
《成都 双流 103厂》几个字像磁石般吸引了我。打开页面,只有两排简单的介绍和两个常用标签。介绍内容的其中一句是“这是在成都双流103厂的实地录音,没有工厂的喧嚣,更多的是惬意的生活环境”,标签分别是“内地”、“实地录音”。我不知道录音者是谁,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那种我不爱听的、充满噪声的实验类音乐。正在考虑这张专辑的可听度时,正好看到有好心人在讨论区贴了下载地址,也就随手点了下载。其下载速度如澎湃的血液快速地流动。
当播放器缓缓地抽出有些模糊的声音时,我却十分清晰地忆起在那儿的平常人的平常生活。繁忙的机场里飞机起降时的噪声;棠湖大道、大件路穿行的各式各样的汽车;早晨,停在窗台上叫早的麻雀;中学生们抖擞着精神,在操场上进行着体育锻炼,而屋子里练琴的孩子弹着孤独的钢琴,制造出枯燥的音符,吹萨克斯的教室里,没有优雅的爵士,只是一场蹩脚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闷热安静的夏季午后,那一声声令人烦躁的蝉鸣;傍晚,人们跑出屋子,孩子们在篮球场奔跑嬉戏、扣篮得分,大人们就坐在在球场边翘着二郎腿、摇着扇子摆摆龙门阵,口说干了就喝口茶,吐口痰;软绵绵、娇滴滴、粘乎乎的成都话,还有隐约的藏语、彝语伴着规律的飞机噪声和清脆的虫鸣,就像一锅甜而不腻的八宝粥;成都的雨有时来得特别急,雨即被大风吹来,也被大风吹散,悠哉悠哉的人们来不及躲雨,冒着雨点嘻嘻哈哈地跑到屋檐下又开始摆起龙门阵,或许这是成都人才有的慢脚步与小幽默。
虽不知道103厂在哪儿,这些声音却和我的双流生活有着如此相同、熟悉的声音,亦有着如此强烈的共鸣。毕竟在成都双流生活学习了四年,这四年尽管很少去双流县城玩,但是双流郊区的田野、小镇、机场却给我的生命增添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回忆。春天时节,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生机勃勃地交配着,我和老赵常常跑到油菜地里记录影像。机场旁白天空无几人的小镇到傍晚才真正开始它的生活。到那时,可以听到砂锅店里老板娘粗犷的呵斥、拉面馆内的点菜声和传菜声、小饭馆里传来的行酒令、奶茶店里的流行音乐、KTV里似鬼哭、亦狼嚎的悲伤情歌。除此之外,自发形成的夜市里还有烧烤的噼啪声,煎饼果子大娘擀面浆的声音,摆地摊卖小饰品的商贩与学生喧闹的叫卖侃价声......,最不能忘记的市声,非高音喇叭里那个“安顺儿蛋(鹌鹑蛋)、盐茶蛋”莫属,喇叭里是个成都女人的声音,她曾让我以为卖盐茶蛋的也是一位女人,后来才看到骑在三轮车上的是一位说话十分女人的大哥。我和菜菜都十分喜欢吃他家的盐茶蛋,不论是鸡蛋,还是鹌鹑蛋,总是令感到“吃乃人生一大享受”。最搞笑的是有次菜菜和鸡蛋大哥对话,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一般什么时候出来卖盐茶蛋,而他家的盐茶蛋卖的很火,稍微晚了就买不到,所以菜菜就问他是不是中午也来做买卖。鸡蛋大哥脸上马上显出骄傲的神情,以他柔媚的声线说道:“我白天不出来,我要到天黑(他说的是三声调)了才出来”。我和菜菜当时就笑翻了!
话题转回到这张专辑,可以说,这张专辑是我第一次真心地为给实验风格的音乐打满分的专辑,它不仅让我有所回忆,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对实验音乐态度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以我过去的观念来看,实验音乐、先锋音乐就是噪声,是一种无病呻吟,是一种追求非主流,力图使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即使自己并非特别喜欢Sainkho Namtchylak、Maja Ratkje,即使并不能完全明白歌者的意图,当时也要忍着耳朵和大脑被折磨的痛苦把整张不知所云的专辑给消磨掉。
其实,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不过是公婆之见,没有对错之分,却有喜恶之别。就像有人说Sainkho Namtchylak的声音是天籁,有人说她的音乐像歇斯底里的嚎叫,有人说她是即将消失的文明的传承者,也有人说她的音乐如病人的喘息或做爱时的呻吟。但是,当你试图真正去深入理解其中蕴藏的含义时,表象的东西被抛开之后,态度或许就会相互转变。就在听这张专辑之前,我和朋友几天前曾在北城天街逛街,在回家等公交车的那一阵,有一种音乐让我宁可错过好几班公交车,也要驻足下来仔细倾听。在这条狭窄的倾斜的马路上,两旁高大的的水泥建筑将天空切割得如此狭长,我像一只井底的青蛙,看着大大小小的汽车在一点一点的挪动着。闭上眼睛,只听到汽车发动机轰隆隆地响着,每一次刹车的声音就像深蓝的海里开心的鲸鱼、海豚,然而睁开眼睛,汽车尾气、灰色的水泥地、肮脏的街道、焦急等车的陌路与闭眼时听到的声音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回想起来,这就是实验音乐,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是一些细心地人用录音的方式将其记录了下来,成为了一种人们似曾相识的回忆。
人们的生活变化越来越快,我们很难停下来去深究身边的一切。听说双流的那个小镇的土地被征用了,听说那里的农田越来越少了,又不得不让我想起一部关于成都的电影《二十四城记》。记得自己当时一个人在离成都还有几十公里外的空荡的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我真的很想念成都,真的看到落泪。三代人的记忆,不论是吕丽萍在里面的苍老与做作,还是陈冲的妩媚与真切,抑或是赵涛别扭的成都话,电影始终还是一部带些纪录片意味的回忆性影像。有人说《二十四城记》是一个房地产广告,很烂,很假,但是按照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生活何尝不像这个广告电影一般,越来越有些不真实,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趋利化。
© 本文版权归作者 Enir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