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专稿 爱地人-希莉娜依《希莉娜依》
Tom 专稿 爱地人
专辑:希莉娜依
艺人:希莉娜依
厂牌:红星生产社
时间:1996/04
经典理由:张亚东制作的第一张专辑
张亚东导演的装神弄鬼另类戏
在“红星生产社”推出的第一拨歌手及乐队唱片中,骅梓与希莉娜依也许是其中销售业绩最差的。前者还好说,毕竟算是一个摇滚工作者,他的作品
本来也没想过面向大众、普罗基层;但后者这位打着模特、主持人、“奥运风采”北京小姐亚军、维吾尔族舞蹈演员等旗号的歌手,却是当年“红星生产社”对其有一定想法,希望她能在流行领域有所作为的一位力推歌手。但是很遗憾,在先天演唱天赋上缺斤短两的希莉娜依,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在出名相对容易的十几年前突围而出,从而辜负了“红星生产社”想让她成为女声流行版郑钧的一片苦心。好在对于希莉娜依而言,总算没有像更不幸的“石头”乐队那样已经签了合约,却在最后时刻与专辑说了Bye Bye,这也让她在日后还多少能从这张自己唯一的一张专辑里,找到一些想当年的余韵。
但就是这么一张早已经被人遗忘的唱片,却还是以别样的方式与现在的乐坛产生着联系,因为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正是目前在内地一线还拔尖的张亚东。而在当年,张亚东则是因为相继在与窦唯和王菲的合作中,显示出自己音乐创作和制作上的才华,才在1995年被王菲推荐到“红星生产社”,从而让他真正融入到窦唯与王菲音乐世界以外的大乐坛,而他在这个新天地所接到的第一单Case,正是希莉娜依这个大难题。
说希莉娜依是个难题,主要指的就是她在签约“红星生产社”之前的履历,几乎像是一个音乐绝缘体,在阴差阳错间就混入了歌坛。而要让制作人面对这样一张坐享其成、只等他人来描绘的白纸,显然是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歌手与乐队要难得多。因为不管是怎么样的歌手和乐队,哪怕再没有录音经验,也多少总会有对音乐的想法和曲风类型的自我归类。但当时的希莉娜依在专辑启动前的音乐状态,却是真正的一片空白,一切不仅要张亚东来建设、开发,甚至还要他完成定位和定向。对于一个年轻的制作人来讲,这多少有点残忍。最终,张亚东采取的则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做法,干脆豁出去一步登天,将希莉娜依拔高为那种脚根不着地的另类女声,从而避免了她朴实到平庸的声线,有可能在市场上被众多高低错落的华美女声打得落花流水的局面。虽然希莉娜依最终还是没有能红起来,但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张亚东,现在的希莉娜依甚至还捞不到人们纪念和“缅怀”的资格。
整张专辑由十首作品构成,除了最后的《雪》之外,其余九首作品均由两字歌名构成,堪称是王菲那张二字经专辑《将爱》的鼻祖。虽然这是一件和音乐无关的小事,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文字视角效果,还是可以给人一种很文艺化匠心的感觉。十首曲作中,张亚东一人就创作了六首,也是迄今为止张亚东制作的专辑中很少出现的高比例,从中也不难发现当时初出毛庐的他蒸蒸日上的创作力。其余四首作品中,摇滚中炮许巍和摇滚老炮栾述伟各占了两首。而且很明显,为了保证整张专辑的效果统一,三位创作人同时也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折衷。而许巍所编曲的《丁香》和《幻觉》,虽然与张亚东用北欧手法配制的其它八首作品有所差异,但前者飘渺后者跳跃的效果,与他自己当时的硬气风格也还是完全不同的。
主体部分还是张亚东编曲的八首作品。《梦游》和《远去》明显就是The Cranberries式的北欧民谣摇滚的附体,《白夜》更是触摸到了除王菲这样的华语大家外,很少有女歌手敢涉及的Cocteau Twins式的Dream Pop。而专辑也正是在这种清新、旷远、飘渺的乐境中,最终将希莉娜依定位在独立女声的坐标上。这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当唱片四处飘散的和声拼贴掩盖住希莉娜依单薄的声线后,反而能在一种类似于装神弄鬼的错觉中,感受到音乐中那种和谐与悠扬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希莉娜依在当时如果真去走一条平凡人走的平凡路,用真实的声线去唱歌的话,可能甚至都会让“红星生产社”自己都不好意思去电台推歌。而有了张亚东鬼画符的神功,虽然不能将希莉娜依还原出1/2的王菲和Dolores O’Riordan,但至少可以用这种当时还只属于独立范畴的音乐模式,在主流圈中捞到一个敢作敢为的前卫名声。
不过,与张亚东日后的大作相比,这张专辑在制作手法上多少还有些显得非主流。最明显感觉是整张唱片音色的松散,除了吉它就只听到了鼓声,而缺少了Bassline清晰又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这张专辑中的许多作品在听觉上非常单薄和空荡,好比是置身于空间很大、家具很少的屋子里那样让人心里发慌。而专辑中最有意思的,还是率先在《红星一号》里就推出的单曲《秋天》,这不仅是当时张亚东借鉴北欧风格的总结之作,亦是这种风格与中文流行旋律结合的最佳范例。唯一的遗憾,这样的好作品,居然错过了王菲。
即使没有红,希莉娜依其实也没什么好感概的了,看一看这张专辑的制作人名单,尤其是伴奏乐手中居然还有现在早已经养尊处优的许巍,她也应该可以满足了。
专辑:希莉娜依
艺人:希莉娜依
厂牌:红星生产社
时间:1996/04
经典理由:张亚东制作的第一张专辑
张亚东导演的装神弄鬼另类戏
在“红星生产社”推出的第一拨歌手及乐队唱片中,骅梓与希莉娜依也许是其中销售业绩最差的。前者还好说,毕竟算是一个摇滚工作者,他的作品
本来也没想过面向大众、普罗基层;但后者这位打着模特、主持人、“奥运风采”北京小姐亚军、维吾尔族舞蹈演员等旗号的歌手,却是当年“红星生产社”对其有一定想法,希望她能在流行领域有所作为的一位力推歌手。但是很遗憾,在先天演唱天赋上缺斤短两的希莉娜依,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在出名相对容易的十几年前突围而出,从而辜负了“红星生产社”想让她成为女声流行版郑钧的一片苦心。好在对于希莉娜依而言,总算没有像更不幸的“石头”乐队那样已经签了合约,却在最后时刻与专辑说了Bye Bye,这也让她在日后还多少能从这张自己唯一的一张专辑里,找到一些想当年的余韵。
但就是这么一张早已经被人遗忘的唱片,却还是以别样的方式与现在的乐坛产生着联系,因为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正是目前在内地一线还拔尖的张亚东。而在当年,张亚东则是因为相继在与窦唯和王菲的合作中,显示出自己音乐创作和制作上的才华,才在1995年被王菲推荐到“红星生产社”,从而让他真正融入到窦唯与王菲音乐世界以外的大乐坛,而他在这个新天地所接到的第一单Case,正是希莉娜依这个大难题。
说希莉娜依是个难题,主要指的就是她在签约“红星生产社”之前的履历,几乎像是一个音乐绝缘体,在阴差阳错间就混入了歌坛。而要让制作人面对这样一张坐享其成、只等他人来描绘的白纸,显然是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歌手与乐队要难得多。因为不管是怎么样的歌手和乐队,哪怕再没有录音经验,也多少总会有对音乐的想法和曲风类型的自我归类。但当时的希莉娜依在专辑启动前的音乐状态,却是真正的一片空白,一切不仅要张亚东来建设、开发,甚至还要他完成定位和定向。对于一个年轻的制作人来讲,这多少有点残忍。最终,张亚东采取的则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做法,干脆豁出去一步登天,将希莉娜依拔高为那种脚根不着地的另类女声,从而避免了她朴实到平庸的声线,有可能在市场上被众多高低错落的华美女声打得落花流水的局面。虽然希莉娜依最终还是没有能红起来,但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张亚东,现在的希莉娜依甚至还捞不到人们纪念和“缅怀”的资格。
整张专辑由十首作品构成,除了最后的《雪》之外,其余九首作品均由两字歌名构成,堪称是王菲那张二字经专辑《将爱》的鼻祖。虽然这是一件和音乐无关的小事,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文字视角效果,还是可以给人一种很文艺化匠心的感觉。十首曲作中,张亚东一人就创作了六首,也是迄今为止张亚东制作的专辑中很少出现的高比例,从中也不难发现当时初出毛庐的他蒸蒸日上的创作力。其余四首作品中,摇滚中炮许巍和摇滚老炮栾述伟各占了两首。而且很明显,为了保证整张专辑的效果统一,三位创作人同时也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折衷。而许巍所编曲的《丁香》和《幻觉》,虽然与张亚东用北欧手法配制的其它八首作品有所差异,但前者飘渺后者跳跃的效果,与他自己当时的硬气风格也还是完全不同的。
主体部分还是张亚东编曲的八首作品。《梦游》和《远去》明显就是The Cranberries式的北欧民谣摇滚的附体,《白夜》更是触摸到了除王菲这样的华语大家外,很少有女歌手敢涉及的Cocteau Twins式的Dream Pop。而专辑也正是在这种清新、旷远、飘渺的乐境中,最终将希莉娜依定位在独立女声的坐标上。这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当唱片四处飘散的和声拼贴掩盖住希莉娜依单薄的声线后,反而能在一种类似于装神弄鬼的错觉中,感受到音乐中那种和谐与悠扬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希莉娜依在当时如果真去走一条平凡人走的平凡路,用真实的声线去唱歌的话,可能甚至都会让“红星生产社”自己都不好意思去电台推歌。而有了张亚东鬼画符的神功,虽然不能将希莉娜依还原出1/2的王菲和Dolores O’Riordan,但至少可以用这种当时还只属于独立范畴的音乐模式,在主流圈中捞到一个敢作敢为的前卫名声。
不过,与张亚东日后的大作相比,这张专辑在制作手法上多少还有些显得非主流。最明显感觉是整张唱片音色的松散,除了吉它就只听到了鼓声,而缺少了Bassline清晰又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这张专辑中的许多作品在听觉上非常单薄和空荡,好比是置身于空间很大、家具很少的屋子里那样让人心里发慌。而专辑中最有意思的,还是率先在《红星一号》里就推出的单曲《秋天》,这不仅是当时张亚东借鉴北欧风格的总结之作,亦是这种风格与中文流行旋律结合的最佳范例。唯一的遗憾,这样的好作品,居然错过了王菲。
即使没有红,希莉娜依其实也没什么好感概的了,看一看这张专辑的制作人名单,尤其是伴奏乐手中居然还有现在早已经养尊处优的许巍,她也应该可以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