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云端·踏月影
<转帖>作者:luobubu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我坐在黑暗当中,反反复复听着《横云·踏月》,脑子里想一些零零散散的事情。
我从来就认为,对王三溥才华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这张专辑是他第一次将古典的本土的民族的元素融入到阴暗金属当中。因此乐迷们对《横云·踏月》也就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他果然从不会让人失望。
没多久我就完全落入了音乐。这是一股强大的正面的力量。在开天辟地般奔涌的情感面前,我心甘情愿地交出了自己所有的想象和知觉,任自己在音乐中迷失、沉醉,根本不幻想逃逸。就像是站在残破的城墙之上,四周寸草不生,尽是蛮荒仓凉的景象,千军万马穿越时空,从眼前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间奔腾过去。因为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共鸣,聆听的过程,也便成了一次自我被洗涤、被消解、被重新塑造的过程。
音乐传递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个体的体验,又是集体的记忆,是耀眼的历史片段,又是从未停止过的情感诉求。音乐人的倾向不是表达支零破碎的情绪,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意识和情感变得纯粹:温柔、悲壮、伤恸,憧憬。
《日出》为整张专辑奠定了基调:它不再是一隅的啜泣,不再是在黑暗世界里的自闭和敏感,当逐渐远离了《深邃的黑暗》中私人化的个人情怀,音乐人的视线开始投向更为深远广阔的历史与时间,投向了更为丰富的人性存在。
日出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但这只能是黑色海洋之上的日出,只能是金色沙漠之上的日出,白色云海之上的日出。只有在这样无垠宽广的世界中,日出才更像是音乐所表现的涅磐和新生。而乐器的自如驾驭,意境的恢宏与气势的磅礴,比真实的日出更有光芒,更能震颤心灵。
《命运之匙》与《幻》,仍然还是我们熟悉的王三溥,仍然还是我们熟悉的音乐,光明与黑暗,绝望与希冀,永远是永恒的主题。当光明不再“有山有水有梦”,当太阳不再给予温暖,我们在黑暗中构造出一个理想的王国,最终投奔了梦想中的桃花源--“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告别了少年人的迷惘惆怅,不再只有追问,音乐最终还是给出了答案。
从《江城子》到《离人又在天涯》,古典乐器的运用极为精炼,既没有喧宾夺主的拖泥带水,又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生死的追问,家国的情怀,像胎记一样无法省略的乡愁~~或许,几千年来,伤春悲秋这种情绪从来就没有走远,它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之中,与我们声息与共,在某个时候被唤起,才重新感知到它的浓烈与彻底。
在这四首曲子当中,《满江红》最让人惊艳。音乐人没有停留在对这首词的单一解读层面,而是赋予那首关于沙场,关于悲壮的千古绝唱以自己的情感寄托,是他自己的《满江红》。歌词与编曲的完美融合,节奏的张力,不仅是对文本内涵的演绎,更是推进和升华,堪称古典情怀与金属气质结合的典范。
而《秋思》在一开始便呈现出天涯羁旅之人萧杀悲苦的心境,尤其是加入风声和鸦鸣,让音乐变得立体可感。和《离人又在天涯》一样,歌曲对秋悲孤旅的刻画浓郁而纯粹。没有一丁点的粉饰,就是一声长叹,没有风和日丽的可能,不存在出路,也不存在任何值得乐观的事情。
我喜欢这样的残酷,它更是直面人生真相的勇敢。这个世界永远只有荒凉和孤独,秋悲永远是每个季节的背景。
《送别》,献给512地震中罹难的同胞一首曲子,尽管王三溥的音乐编曲有一种天生的忧郁和苦闷,但是像这样低落的却不多;尽管在这场灾难面前,什么样的作品都是苍白的,但音乐无疑提供了一个痛快淋漓的途径,那种永失之痛,在任何时候想起,都会是一种血淋淋的伤。
好的音乐,是带着美感思考的一种方式,是接近理想的一种可能,它以有限引导着无限,以短暂引导着永恒。每个人的解读和理解都是个体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和感受。期待三溥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我坐在黑暗当中,反反复复听着《横云·踏月》,脑子里想一些零零散散的事情。
我从来就认为,对王三溥才华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这张专辑是他第一次将古典的本土的民族的元素融入到阴暗金属当中。因此乐迷们对《横云·踏月》也就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他果然从不会让人失望。
没多久我就完全落入了音乐。这是一股强大的正面的力量。在开天辟地般奔涌的情感面前,我心甘情愿地交出了自己所有的想象和知觉,任自己在音乐中迷失、沉醉,根本不幻想逃逸。就像是站在残破的城墙之上,四周寸草不生,尽是蛮荒仓凉的景象,千军万马穿越时空,从眼前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间奔腾过去。因为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共鸣,聆听的过程,也便成了一次自我被洗涤、被消解、被重新塑造的过程。
音乐传递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个体的体验,又是集体的记忆,是耀眼的历史片段,又是从未停止过的情感诉求。音乐人的倾向不是表达支零破碎的情绪,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意识和情感变得纯粹:温柔、悲壮、伤恸,憧憬。
《日出》为整张专辑奠定了基调:它不再是一隅的啜泣,不再是在黑暗世界里的自闭和敏感,当逐渐远离了《深邃的黑暗》中私人化的个人情怀,音乐人的视线开始投向更为深远广阔的历史与时间,投向了更为丰富的人性存在。
日出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但这只能是黑色海洋之上的日出,只能是金色沙漠之上的日出,白色云海之上的日出。只有在这样无垠宽广的世界中,日出才更像是音乐所表现的涅磐和新生。而乐器的自如驾驭,意境的恢宏与气势的磅礴,比真实的日出更有光芒,更能震颤心灵。
《命运之匙》与《幻》,仍然还是我们熟悉的王三溥,仍然还是我们熟悉的音乐,光明与黑暗,绝望与希冀,永远是永恒的主题。当光明不再“有山有水有梦”,当太阳不再给予温暖,我们在黑暗中构造出一个理想的王国,最终投奔了梦想中的桃花源--“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告别了少年人的迷惘惆怅,不再只有追问,音乐最终还是给出了答案。
从《江城子》到《离人又在天涯》,古典乐器的运用极为精炼,既没有喧宾夺主的拖泥带水,又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生死的追问,家国的情怀,像胎记一样无法省略的乡愁~~或许,几千年来,伤春悲秋这种情绪从来就没有走远,它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之中,与我们声息与共,在某个时候被唤起,才重新感知到它的浓烈与彻底。
在这四首曲子当中,《满江红》最让人惊艳。音乐人没有停留在对这首词的单一解读层面,而是赋予那首关于沙场,关于悲壮的千古绝唱以自己的情感寄托,是他自己的《满江红》。歌词与编曲的完美融合,节奏的张力,不仅是对文本内涵的演绎,更是推进和升华,堪称古典情怀与金属气质结合的典范。
而《秋思》在一开始便呈现出天涯羁旅之人萧杀悲苦的心境,尤其是加入风声和鸦鸣,让音乐变得立体可感。和《离人又在天涯》一样,歌曲对秋悲孤旅的刻画浓郁而纯粹。没有一丁点的粉饰,就是一声长叹,没有风和日丽的可能,不存在出路,也不存在任何值得乐观的事情。
我喜欢这样的残酷,它更是直面人生真相的勇敢。这个世界永远只有荒凉和孤独,秋悲永远是每个季节的背景。
《送别》,献给512地震中罹难的同胞一首曲子,尽管王三溥的音乐编曲有一种天生的忧郁和苦闷,但是像这样低落的却不多;尽管在这场灾难面前,什么样的作品都是苍白的,但音乐无疑提供了一个痛快淋漓的途径,那种永失之痛,在任何时候想起,都会是一种血淋淋的伤。
好的音乐,是带着美感思考的一种方式,是接近理想的一种可能,它以有限引导着无限,以短暂引导着永恒。每个人的解读和理解都是个体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和感受。期待三溥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