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慢板
09年底,在人民大会堂听《拉丁格莱美之夜――哥伦比亚国家爱乐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音乐会演奏的主要曲目之一,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
老实说,对捷克,我的了解非常有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才知道,哦,原来捷克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都很悠久的国度,我们对捷克的陌生,也许更多来自于傲慢和无知。
09年我集中研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搜罗了所能见到的昆德拉所有作品,认真通读了两遍。对捷克的人文,对波西米亚森林氤氲的气息,有了间接的感知,也有了莫名的亲近感。当然,喜欢捷克的另一个理由是德沃夏克,以及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
对德沃夏克来说,从波西米亚来到朝气蓬勃的美国,一方面被美国的生气和活力所鼓舞,另一方面又思念着自己的捷克故乡。两种情感的交织,在《第九交响曲》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艺术是对人类情感的状摹和表达,那么,我以为,音乐则最接近情感的原生态;进一步地,在所有的音乐样式中,交响曲又最接近情感的非逻辑、非语言的混沌态。
我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可以在既往的艺术经典中找到母本。这些母本,在西方,是古希腊神话,是圣经,是荷马史诗,等等;在东方,则是诗经,是论语,是山海经,是史记,等等。
我还认为,人类一切伟大艺术的范式,不外两个:出征模式、回归模式。
所谓出征模式,是关于战争,关于征服,关于男人,关于占有,关于掠夺,关于扩张,等等。以荷马史诗为例,就是《伊里亚特》。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竟然是为了一个希腊美女海伦,家国可以丢弃,性命也可以放弃,这让人不可思议,细想之后,却又合乎人类的本性;
所谓回归模式,是关于乡愁,关于母亲,关于女人,关于回家,关于与生俱来的孤独,等等。以荷马史诗为例,就是《奥德赛》。一个功成名就的英雄,却抵挡不住绵绵的、细细的、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愁。going home,going home, 成了一个英雄几十年的所有旨归,那是这样的回家之路啊...
在《第九交响曲》里,德沃夏克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征战与回归的人类永恒情感:奋进or回归?回归or奋进,反反复复,此消彼长,此起彼伏,难分难舍,《自新大陆》不就是勃勃的美国征服之梦和伤感的思乡回归之情的交织吗?!----这是我聆听德沃夏克的主要感想。
什么是思乡之愁?情何以堪?莫过于《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最缓板。一连串庄严的和弦引出《回家》的旋律。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p437)。据说,德沃夏克初次公演时,许多听众感动的热泪沾巾。作家肖复兴评价道:一般人表现回家,是一种失去家乡渴望回家却找不到家乡的感觉,而“德沃夏克的《回家》却是家乡就在梦中、就在心头、就在眼前、就在脚下的感觉”。(肖复兴《音乐笔记》,p127,学林出版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抱枕先生为这首《going home》填上了歌词更名为《念故乡》,也广为国人传唱。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多可爱。
天青青,风亮亮,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
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
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kwNzY=.html
(挪威女歌手Sissel演唱的《going home》)
老实说,对捷克,我的了解非常有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才知道,哦,原来捷克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都很悠久的国度,我们对捷克的陌生,也许更多来自于傲慢和无知。
09年我集中研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搜罗了所能见到的昆德拉所有作品,认真通读了两遍。对捷克的人文,对波西米亚森林氤氲的气息,有了间接的感知,也有了莫名的亲近感。当然,喜欢捷克的另一个理由是德沃夏克,以及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
对德沃夏克来说,从波西米亚来到朝气蓬勃的美国,一方面被美国的生气和活力所鼓舞,另一方面又思念着自己的捷克故乡。两种情感的交织,在《第九交响曲》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艺术是对人类情感的状摹和表达,那么,我以为,音乐则最接近情感的原生态;进一步地,在所有的音乐样式中,交响曲又最接近情感的非逻辑、非语言的混沌态。
我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可以在既往的艺术经典中找到母本。这些母本,在西方,是古希腊神话,是圣经,是荷马史诗,等等;在东方,则是诗经,是论语,是山海经,是史记,等等。
我还认为,人类一切伟大艺术的范式,不外两个:出征模式、回归模式。
所谓出征模式,是关于战争,关于征服,关于男人,关于占有,关于掠夺,关于扩张,等等。以荷马史诗为例,就是《伊里亚特》。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竟然是为了一个希腊美女海伦,家国可以丢弃,性命也可以放弃,这让人不可思议,细想之后,却又合乎人类的本性;
所谓回归模式,是关于乡愁,关于母亲,关于女人,关于回家,关于与生俱来的孤独,等等。以荷马史诗为例,就是《奥德赛》。一个功成名就的英雄,却抵挡不住绵绵的、细细的、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愁。going home,going home, 成了一个英雄几十年的所有旨归,那是这样的回家之路啊...
在《第九交响曲》里,德沃夏克以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征战与回归的人类永恒情感:奋进or回归?回归or奋进,反反复复,此消彼长,此起彼伏,难分难舍,《自新大陆》不就是勃勃的美国征服之梦和伤感的思乡回归之情的交织吗?!----这是我聆听德沃夏克的主要感想。
什么是思乡之愁?情何以堪?莫过于《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最缓板。一连串庄严的和弦引出《回家》的旋律。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p437)。据说,德沃夏克初次公演时,许多听众感动的热泪沾巾。作家肖复兴评价道:一般人表现回家,是一种失去家乡渴望回家却找不到家乡的感觉,而“德沃夏克的《回家》却是家乡就在梦中、就在心头、就在眼前、就在脚下的感觉”。(肖复兴《音乐笔记》,p127,学林出版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抱枕先生为这首《going home》填上了歌词更名为《念故乡》,也广为国人传唱。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多可爱。
天青青,风亮亮,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
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
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MTkwNzY=.html
(挪威女歌手Sissel演唱的《going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