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足迹的意义

从网上视频中看到,“天堂”乐队成员在其15周年庆祝演出的时候,乘坐的是加长的豪华轿车。几个人依次下车的时候,戴着标志性的黑墨镜。这个情景可能给人一种歧义性的印象:下来的既像是港片中的黑社会老大,又可能是老大身边的保镖或打手。——这二者可是不一样的呦。而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在舞台上活跃并且专辑已经出到第5张的“天堂”,在中国摇滚中,究竟是“老大”还是“打手”,可能还真是个问题。
如今,在舞台上他们还会唱《人之初》中的歌,台下还会山呼海啸般地呼应。但是冷静想一想,,这些反应其实是时间堆积出来、回忆促发出来的暂时激情。这张专辑如果不是诞生在1996年而是2006年,如果“天堂”不是出现在那个时代,他们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影响力?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以金属、硬摇滚的范围来看,听起来比《人之初》顺流、昂扬的多了去了。但是,如果把今天的乐队放在那个时代,是不是有信心作出“天堂”的成绩?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真有这个把握。正象莱特兄弟造出了只能飞几十米的飞机,可以载入史册,而今天造出能乘几百人飞遍全球的大客机,最多也就是在报上登上豆腐块大的一则新闻。历史会赋予一些事物超出其本身价值的意义,使之被后来的人们记住并常常提及。
《人之初》就是这样一张专辑。当然,首先在当时它也是相对优秀的,并且“天堂”一直唱了下来,使《人之初》之后有了传继。有了传继,人们自然就需要溯源,所以,《人之初》其实具备了一定的“考古”价值。每当再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们是在倾听那个属于摇滚的时代。
所以,说到《人之初》,我们要从它所诞生的年代说起。
中国摇滚乐诞生于一个狂热与理性交接的年代。虽然那个时代“玩”摇滚的人更多的会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甚至被看作社会问题青年。但是他们其实从一开始就有着一份严肃的思想作为基础,自觉不自觉的担当着社会启蒙者的角色,呼应着文学和艺术界的思想之声。同时,启蒙阶段的中国摇滚有着明显的“大院背景”和圈子特点。其中不少人有文艺家庭的背景或因为特殊的条件而能够较早的接触西方音乐。从而奠定了比较坚实的音乐底子。另外,相对集中的音乐启蒙资源——西方流行音乐,主流金属,乡村歌曲及日本流行音乐等——也决定了中国摇滚乐队早期的音乐路数。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早期的摇滚明星,当然是以“黑豹”和“唐朝”为代表的长发飞舞、歌声嘹亮和旋律动听的乐队,这些元素标志了那个时代的摇滚。同时,他们的作品在富于活力的同时,也有着主动为之的深刻性和切入社会的大主题。尤其是“唐朝”乐队的作品,在古今交汇斑驳纷杂间,呼应着那个时代的“寻根”诉求和对“现代”的反思。
而被一些评论者划分为第三代摇滚乐队的“天堂”,是对他的前代的一种自觉地重现——不是音乐形态的简单重现,而是一种全面的,音乐创作路数的重现。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天堂”重现着他们的音乐资源,吸收着相似的音乐养分,所以,从音乐的形态甚至到乐队的形象,都表现出很纯正的硬摇滚风格,而且,是那种竭力“好听”的自觉流行的主流摇滚风格。二是“天堂”重现着他们的关切意识,甚至于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这张《人之初》中,最显眼的作品,无论是《天使的泪》还是《赵家老哥》,都是对社会的主动介入,只不过一是宏大,一是微观。三是重现着他们的严肃态度。这些歌没有嬉皮笑脸的,没有玩世不恭的,都是义正词严的,有板有眼的。这样的音乐,在当下可能只是一部分,但是在当时却是主流。他们的严肃,甚至是排斥温情的。在《人之初》中,几乎一首像样的情歌都没有,全是探讨大主题。这在国外硬摇滚和金属乐队中似乎不太多见。那些世界知名的摇滚乐队,很多代表作都是标准的,婉转深情的情歌。
但是,“天堂”没能像他的前代,成为一支呼风唤雨的乐队。因为他们出现在一个“打造经典”的时代逐渐消失的阶段。几支曾经扛旗的乐队处于蛰伏的状态,诸多的时代宠儿在挥洒尽第一次(对很多乐队来说也是最后一次)激情之后,暂时处于没有精力的阶段。“天堂”自觉地想要续接那短暂的辉煌,但却不得不面对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时代处于“失魅”状态,一呼百应的初体验不复存在,人们不再对摇滚乐具有集体的激动甚至狂热。于是,“天堂”所能做的,似乎就不是在煽风点火,而是在钻木取火;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天堂”与那些有着“大院”背景的先行者相比,显得先天营养不良,虽然一定程度上力图重拾其前代的音乐水准,但毕竟无法具备上一代摇滚人的条件和资源,听觉来源上也就相对狭窄了许多。同时,“天堂”本身的音乐素质也有些问题。比如说,雷刚的那种有点上不来下不去的声音,对于驾驭《赵家老哥》那种民谣摇滚来说还可以,但是应付高亢的硬摇滚则显得吃力。还有乐队的作曲,缺少更多的变化能力,力求使旋律流畅的同时,也走在平庸的边缘。《人之初》中除了《天使的泪》旋律有点意思外,《慈悲》也是值得注意的,乐队也视其主打曲,但却受到“抄袭”的质疑。主客观的不利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天堂”虽然有强烈的愿望,但实际上无法真正重现他的前代们创造的巨大反响。
然而,上一代的反响其实也并不是都来自于实力,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当时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听觉经验的贫乏。如果说“天堂”反映出了“营养不良”的症状,那么这“病根”其实在其上一代的辉煌中就已经埋下,因为“天堂”走的还是他们的路子。“天堂”与其上一代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只不过在“天堂”这样的“体质”状况不好的乐队上,问题可能就表现比较突出。
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金属或硬摇滚的发展历程是否完整的问题。在中国,第一批摇滚人首先听到的是金属或硬摇滚,因为外国最流行的是这些,最富于鼓动性的音乐也是这些。但是,当时的摇滚人没有注重——也没有能力注重——所听的音乐可能只是“片段”的,不完整的。这不是说他们听到的不是完整的歌曲,而是说他们听到的,可能不是硬摇滚和金属音乐发展的全部形态。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听到的是一支乐队全盛时候的作品、成熟时候的作品,或更多的情况下,是最流行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是最好找的。因此,他们总是模仿这样的作品,就好像是要一个几岁的孩子模仿大人的腔调说话,最终可能不会教会孩子说属于自己的有思想的话。其实,国外的大多数硬摇滚或金属乐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可以粗线条的描述为:音乐上,从布鲁斯化到旋律化;歌词上,从简单到复杂,从轻松到沉重。比较典型的,比如“枪花”乐队,他们最出名的作品是《Don’t cry》这样的旋律化金曲,但是听听他们早期的《You're Crazy》、《Reckless Life》等这样的生猛的,“坏小子”型的,还有点乱的作品,正是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乐队。但是,我们的硬摇滚或金属乐队从一开始就是“成熟”的,就是严肃的,就是考虑大事情的。这样的创作,是在拔苗助长,很容易结出枯萎的音乐。
然而,我到现在还是喜欢听听《人之初》,纵然它有点老气横秋而其实尚未发育成熟,我还是会听一听。听这样的音乐,很容易回想起中国摇滚起步的时代。这些音乐是不完美的,但是却做得很认真,很辛苦,这是一种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费力前行的足迹。后来的“天堂”,音乐在逐渐丰富,有了说唱金属的东西(这可能更是江郎才尽的症兆),也有更动听的民谣型作品(如《丁奶奶》,绝不比《赵家老哥》差),唱起深情款款的时候,也别有了味道(如《湖水》)。这些,说明“天堂”力量有限的双腿在不停的跋涉着,并且一路走来,渐成气候,这份执着,在《人之初》中,其实已经可以听出。
如今,在舞台上他们还会唱《人之初》中的歌,台下还会山呼海啸般地呼应。但是冷静想一想,,这些反应其实是时间堆积出来、回忆促发出来的暂时激情。这张专辑如果不是诞生在1996年而是2006年,如果“天堂”不是出现在那个时代,他们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影响力?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以金属、硬摇滚的范围来看,听起来比《人之初》顺流、昂扬的多了去了。但是,如果把今天的乐队放在那个时代,是不是有信心作出“天堂”的成绩?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真有这个把握。正象莱特兄弟造出了只能飞几十米的飞机,可以载入史册,而今天造出能乘几百人飞遍全球的大客机,最多也就是在报上登上豆腐块大的一则新闻。历史会赋予一些事物超出其本身价值的意义,使之被后来的人们记住并常常提及。
《人之初》就是这样一张专辑。当然,首先在当时它也是相对优秀的,并且“天堂”一直唱了下来,使《人之初》之后有了传继。有了传继,人们自然就需要溯源,所以,《人之初》其实具备了一定的“考古”价值。每当再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们是在倾听那个属于摇滚的时代。
所以,说到《人之初》,我们要从它所诞生的年代说起。
中国摇滚乐诞生于一个狂热与理性交接的年代。虽然那个时代“玩”摇滚的人更多的会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甚至被看作社会问题青年。但是他们其实从一开始就有着一份严肃的思想作为基础,自觉不自觉的担当着社会启蒙者的角色,呼应着文学和艺术界的思想之声。同时,启蒙阶段的中国摇滚有着明显的“大院背景”和圈子特点。其中不少人有文艺家庭的背景或因为特殊的条件而能够较早的接触西方音乐。从而奠定了比较坚实的音乐底子。另外,相对集中的音乐启蒙资源——西方流行音乐,主流金属,乡村歌曲及日本流行音乐等——也决定了中国摇滚乐队早期的音乐路数。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早期的摇滚明星,当然是以“黑豹”和“唐朝”为代表的长发飞舞、歌声嘹亮和旋律动听的乐队,这些元素标志了那个时代的摇滚。同时,他们的作品在富于活力的同时,也有着主动为之的深刻性和切入社会的大主题。尤其是“唐朝”乐队的作品,在古今交汇斑驳纷杂间,呼应着那个时代的“寻根”诉求和对“现代”的反思。
而被一些评论者划分为第三代摇滚乐队的“天堂”,是对他的前代的一种自觉地重现——不是音乐形态的简单重现,而是一种全面的,音乐创作路数的重现。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天堂”重现着他们的音乐资源,吸收着相似的音乐养分,所以,从音乐的形态甚至到乐队的形象,都表现出很纯正的硬摇滚风格,而且,是那种竭力“好听”的自觉流行的主流摇滚风格。二是“天堂”重现着他们的关切意识,甚至于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这张《人之初》中,最显眼的作品,无论是《天使的泪》还是《赵家老哥》,都是对社会的主动介入,只不过一是宏大,一是微观。三是重现着他们的严肃态度。这些歌没有嬉皮笑脸的,没有玩世不恭的,都是义正词严的,有板有眼的。这样的音乐,在当下可能只是一部分,但是在当时却是主流。他们的严肃,甚至是排斥温情的。在《人之初》中,几乎一首像样的情歌都没有,全是探讨大主题。这在国外硬摇滚和金属乐队中似乎不太多见。那些世界知名的摇滚乐队,很多代表作都是标准的,婉转深情的情歌。
但是,“天堂”没能像他的前代,成为一支呼风唤雨的乐队。因为他们出现在一个“打造经典”的时代逐渐消失的阶段。几支曾经扛旗的乐队处于蛰伏的状态,诸多的时代宠儿在挥洒尽第一次(对很多乐队来说也是最后一次)激情之后,暂时处于没有精力的阶段。“天堂”自觉地想要续接那短暂的辉煌,但却不得不面对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时代处于“失魅”状态,一呼百应的初体验不复存在,人们不再对摇滚乐具有集体的激动甚至狂热。于是,“天堂”所能做的,似乎就不是在煽风点火,而是在钻木取火;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天堂”与那些有着“大院”背景的先行者相比,显得先天营养不良,虽然一定程度上力图重拾其前代的音乐水准,但毕竟无法具备上一代摇滚人的条件和资源,听觉来源上也就相对狭窄了许多。同时,“天堂”本身的音乐素质也有些问题。比如说,雷刚的那种有点上不来下不去的声音,对于驾驭《赵家老哥》那种民谣摇滚来说还可以,但是应付高亢的硬摇滚则显得吃力。还有乐队的作曲,缺少更多的变化能力,力求使旋律流畅的同时,也走在平庸的边缘。《人之初》中除了《天使的泪》旋律有点意思外,《慈悲》也是值得注意的,乐队也视其主打曲,但却受到“抄袭”的质疑。主客观的不利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天堂”虽然有强烈的愿望,但实际上无法真正重现他的前代们创造的巨大反响。
然而,上一代的反响其实也并不是都来自于实力,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当时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听觉经验的贫乏。如果说“天堂”反映出了“营养不良”的症状,那么这“病根”其实在其上一代的辉煌中就已经埋下,因为“天堂”走的还是他们的路子。“天堂”与其上一代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只不过在“天堂”这样的“体质”状况不好的乐队上,问题可能就表现比较突出。
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金属或硬摇滚的发展历程是否完整的问题。在中国,第一批摇滚人首先听到的是金属或硬摇滚,因为外国最流行的是这些,最富于鼓动性的音乐也是这些。但是,当时的摇滚人没有注重——也没有能力注重——所听的音乐可能只是“片段”的,不完整的。这不是说他们听到的不是完整的歌曲,而是说他们听到的,可能不是硬摇滚和金属音乐发展的全部形态。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听到的是一支乐队全盛时候的作品、成熟时候的作品,或更多的情况下,是最流行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是最好找的。因此,他们总是模仿这样的作品,就好像是要一个几岁的孩子模仿大人的腔调说话,最终可能不会教会孩子说属于自己的有思想的话。其实,国外的大多数硬摇滚或金属乐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可以粗线条的描述为:音乐上,从布鲁斯化到旋律化;歌词上,从简单到复杂,从轻松到沉重。比较典型的,比如“枪花”乐队,他们最出名的作品是《Don’t cry》这样的旋律化金曲,但是听听他们早期的《You're Crazy》、《Reckless Life》等这样的生猛的,“坏小子”型的,还有点乱的作品,正是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乐队。但是,我们的硬摇滚或金属乐队从一开始就是“成熟”的,就是严肃的,就是考虑大事情的。这样的创作,是在拔苗助长,很容易结出枯萎的音乐。
然而,我到现在还是喜欢听听《人之初》,纵然它有点老气横秋而其实尚未发育成熟,我还是会听一听。听这样的音乐,很容易回想起中国摇滚起步的时代。这些音乐是不完美的,但是却做得很认真,很辛苦,这是一种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费力前行的足迹。后来的“天堂”,音乐在逐渐丰富,有了说唱金属的东西(这可能更是江郎才尽的症兆),也有更动听的民谣型作品(如《丁奶奶》,绝不比《赵家老哥》差),唱起深情款款的时候,也别有了味道(如《湖水》)。这些,说明“天堂”力量有限的双腿在不停的跋涉着,并且一路走来,渐成气候,这份执着,在《人之初》中,其实已经可以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