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装吗?
选择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耳边,那越来越多的流行摇滚和所谓独立流行,为什么它们的底色是英式的,而不是美式的?是那种从容不迫的平淡或是有节制的激情,而不是带着卷舌音的,性感的挥洒?就像为什么我们的极端金属为什么有那么多说金,而不是旋律金属?道理其实不复杂,一方面说,是对感觉;另一方面,说得直白些,是好上手吧。就像死亡说金的容易复制一样,英式也太容易被简化成一种只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就能做出大概模样的音乐形式。而这种音乐形态再装进一些标准件式的歌词,比如忧伤、寂寞、黄昏、大海、温暖之类,反而显得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从时尚书上翻版的咖啡店,随便装饰一点批量制作的现代主义抽象画,似乎马上就有了某种品味。这样的音乐中,如果还比较聪明,知道加入一些奇怪而不诡异的采样,比如说单薄的小男孩朗诵《海燕》,或是来一段深沉优雅的法语独白——嘿,没治了!一道可口的小资甜品就做好了。
以上这种印象,就是听拇指姑娘的《丢失在和弦里的孩子》产生的。他们的豆瓣上说自己是民谣,但是我听到更多的是英式的底色。是我的耳朵有问题,还是拇指姑娘为自己刷上的民谣的颜色不够浓重?如今,在这个民谣大行其道的年代里,我想,那些几千次点击着他们的歌曲的人们,会用他们的不屑嘲笑我。
其实,我也喜欢这样的小情调,这一点上我决不装蒜。但是,就是感觉听这张《丢失在和弦里的孩子》,不能真的投入进去,不能真的触动什么。拇指姑娘的豆瓣有篇日志叫做《投入的装一次,忘了自己......》。也许,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装”的音乐,哪怕是“投入地”,还真是未必灵光。
听说他们2010年会来天津,而且可能是四个人同来,而不是日志中说的在其他城市子芙一个人“丢人现眼”。如果他们来,我一样会到现场,买票进入。并且,争取用啤酒催化,尽快融入拇指姑娘“装”出的音乐。
我们耳边,那越来越多的流行摇滚和所谓独立流行,为什么它们的底色是英式的,而不是美式的?是那种从容不迫的平淡或是有节制的激情,而不是带着卷舌音的,性感的挥洒?就像为什么我们的极端金属为什么有那么多说金,而不是旋律金属?道理其实不复杂,一方面说,是对感觉;另一方面,说得直白些,是好上手吧。就像死亡说金的容易复制一样,英式也太容易被简化成一种只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就能做出大概模样的音乐形式。而这种音乐形态再装进一些标准件式的歌词,比如忧伤、寂寞、黄昏、大海、温暖之类,反而显得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从时尚书上翻版的咖啡店,随便装饰一点批量制作的现代主义抽象画,似乎马上就有了某种品味。这样的音乐中,如果还比较聪明,知道加入一些奇怪而不诡异的采样,比如说单薄的小男孩朗诵《海燕》,或是来一段深沉优雅的法语独白——嘿,没治了!一道可口的小资甜品就做好了。
以上这种印象,就是听拇指姑娘的《丢失在和弦里的孩子》产生的。他们的豆瓣上说自己是民谣,但是我听到更多的是英式的底色。是我的耳朵有问题,还是拇指姑娘为自己刷上的民谣的颜色不够浓重?如今,在这个民谣大行其道的年代里,我想,那些几千次点击着他们的歌曲的人们,会用他们的不屑嘲笑我。
其实,我也喜欢这样的小情调,这一点上我决不装蒜。但是,就是感觉听这张《丢失在和弦里的孩子》,不能真的投入进去,不能真的触动什么。拇指姑娘的豆瓣有篇日志叫做《投入的装一次,忘了自己......》。也许,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装”的音乐,哪怕是“投入地”,还真是未必灵光。
听说他们2010年会来天津,而且可能是四个人同来,而不是日志中说的在其他城市子芙一个人“丢人现眼”。如果他们来,我一样会到现场,买票进入。并且,争取用啤酒催化,尽快融入拇指姑娘“装”出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