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身

时隔半年多,没有再看新的音乐剧。这次趁焕睡午觉把Jekyll and Hyde看完了。之前的大略浏览并不觉得这音乐剧多么惊世骇俗,舞台上没有新的创意,曲风上时而用偏歌剧风的古典乐,时而又加上很现代的打击节奏也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引子过后的第一首歌永远是重头戏,大多舞台音乐剧都卯足了劲儿要在第一首歌做足文章,以作为之后表达思想的核心或音乐反复出现的主题。诸如桑海的《理发师陶德》、几年前浪漫新潮的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的《伊丽莎白》,都采用让剧中所有人物一起上场唱主题曲的形式,以期取得震撼的效果,使观者能立刻“进入状态”。J&H并不例外,低音鼓的滚动式敲击,提琴跨过大幅度不和谐和弦制造张力,女声的尖锐,男声的低沉,再加上舞台上肌肉男放浪女紧张的pose、戏谑调笑或愤世嫉俗的表情,黑白交织变幻的舞台灯光,确实让人为之一叹。齐唱实在不失为想要说教或者传达给观众一些痛彻心扉的事实的绝好方式。“善恶”、“人的两面性”等等主题在这“第一支歌”的奋力喷沫之中初露头角,把观者一下攫入剧中。适当留白,并未彻底阐述各主题的结论,开放式而意味深长的歌词恰到好处,以为后戏做引。这是一个绝好的开场。
不过我并不打算用溢美之词把这音乐剧从开头说到结尾。开场曲目中未做详细解说的主题应当在后面做进一步阐释,不过可惜的是无论是我理解能力太低,还是该剧没有把这一点清楚的表达出来,我都没有得到这个阐释。虽然在Jekyll与众委员会成员的争执中“善恶”是重点、在酒吧女郎Lucy的歌声中“善恶”亦是关键词,但这不断出现的词汇在不同歌曲中似乎只是以抽象的伦理概念出现,其音乐表达的含义有时与情节发展似乎并不对应(诸如酒吧女郎Lucy所唱的“善恶不分家”),因此很多时候,我不得不说,音乐与情节有脱节之嫌。很多场面做的十分宏大,聚光灯打在倾力而唱的歌者身上,管弦乐煽情地奏起来,使得观者恨不得从始至终处于亢奋状态,这一方面使得剧情似乎不够波澜起伏,另一方面也让观者对无休止的抒情产生厌倦。回想起来似乎Jekyll自始至终都站在舞台上,面部肌肉紧绷张大嘴狠皱眉地奋力激唱,无比痛苦地挣扎在他的故事世界里,却并不觉其语言有何深刻、其感情有多么震撼人心。至于情节的发展,由于歌词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因而歌词相对音乐的薄弱也使得我看着这剧有时觉得莫名其妙。比如为何Jekyll与Lucy会面之后做若有所思状,似乎是也开始认为有时候善恶难分(分辨与分离),他自己也对John说受到了Lucy唱歌的启发。但之后所做出的决定是拿自己做实验,我实在不知这与Lucy所唱有何关联。大约此处需要一些解说。另外,单曲式而非音乐主题式的音乐风格更使得剧情相对分散,关联性不强,使得以上缺点更加显著。
总的来说,该剧在舞台、音乐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在剧情安排上略有欠缺,事后我在给焕看这音乐剧时他觉得难于欣赏大约也是因为这点。我想这也许这是大多音乐剧所面临的通病:音乐与剧情结合、剧中人与歌者、音乐情感与剧中情感的结合是音乐剧的魅力所在,但一旦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到位或者过了头就会引人反感。过了头,难道不是和矫揉造作看不出有啥感动却非在那儿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一样么?细想想,不禁觉得《RENT》、《飘》等剧都有这方面嫌疑。这或许是一个好的音乐剧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
引子过后的第一首歌永远是重头戏,大多舞台音乐剧都卯足了劲儿要在第一首歌做足文章,以作为之后表达思想的核心或音乐反复出现的主题。诸如桑海的《理发师陶德》、几年前浪漫新潮的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的《伊丽莎白》,都采用让剧中所有人物一起上场唱主题曲的形式,以期取得震撼的效果,使观者能立刻“进入状态”。J&H并不例外,低音鼓的滚动式敲击,提琴跨过大幅度不和谐和弦制造张力,女声的尖锐,男声的低沉,再加上舞台上肌肉男放浪女紧张的pose、戏谑调笑或愤世嫉俗的表情,黑白交织变幻的舞台灯光,确实让人为之一叹。齐唱实在不失为想要说教或者传达给观众一些痛彻心扉的事实的绝好方式。“善恶”、“人的两面性”等等主题在这“第一支歌”的奋力喷沫之中初露头角,把观者一下攫入剧中。适当留白,并未彻底阐述各主题的结论,开放式而意味深长的歌词恰到好处,以为后戏做引。这是一个绝好的开场。
不过我并不打算用溢美之词把这音乐剧从开头说到结尾。开场曲目中未做详细解说的主题应当在后面做进一步阐释,不过可惜的是无论是我理解能力太低,还是该剧没有把这一点清楚的表达出来,我都没有得到这个阐释。虽然在Jekyll与众委员会成员的争执中“善恶”是重点、在酒吧女郎Lucy的歌声中“善恶”亦是关键词,但这不断出现的词汇在不同歌曲中似乎只是以抽象的伦理概念出现,其音乐表达的含义有时与情节发展似乎并不对应(诸如酒吧女郎Lucy所唱的“善恶不分家”),因此很多时候,我不得不说,音乐与情节有脱节之嫌。很多场面做的十分宏大,聚光灯打在倾力而唱的歌者身上,管弦乐煽情地奏起来,使得观者恨不得从始至终处于亢奋状态,这一方面使得剧情似乎不够波澜起伏,另一方面也让观者对无休止的抒情产生厌倦。回想起来似乎Jekyll自始至终都站在舞台上,面部肌肉紧绷张大嘴狠皱眉地奋力激唱,无比痛苦地挣扎在他的故事世界里,却并不觉其语言有何深刻、其感情有多么震撼人心。至于情节的发展,由于歌词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因而歌词相对音乐的薄弱也使得我看着这剧有时觉得莫名其妙。比如为何Jekyll与Lucy会面之后做若有所思状,似乎是也开始认为有时候善恶难分(分辨与分离),他自己也对John说受到了Lucy唱歌的启发。但之后所做出的决定是拿自己做实验,我实在不知这与Lucy所唱有何关联。大约此处需要一些解说。另外,单曲式而非音乐主题式的音乐风格更使得剧情相对分散,关联性不强,使得以上缺点更加显著。
总的来说,该剧在舞台、音乐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在剧情安排上略有欠缺,事后我在给焕看这音乐剧时他觉得难于欣赏大约也是因为这点。我想这也许这是大多音乐剧所面临的通病:音乐与剧情结合、剧中人与歌者、音乐情感与剧中情感的结合是音乐剧的魅力所在,但一旦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到位或者过了头就会引人反感。过了头,难道不是和矫揉造作看不出有啥感动却非在那儿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一样么?细想想,不禁觉得《RENT》、《飘》等剧都有这方面嫌疑。这或许是一个好的音乐剧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