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回忆

The Memory Of Trees:树的回忆,从发行至今,已经过了十五年,可不知为何,每次听到那首《Anywhere Is》,在Enya阿姨唠叨不断的呓语下,总还是会不慎掉入童年彷徨的梦魇迷宫。
Enya长久以来一直作为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这个Hip Hop肆虐的年代,各路黑哥们依然对其音乐元素采样不断——带起这个坏头的应该算是前几年吹牛老爹(P.Diddy)替旗下艺人Mario混音出的R&B《I Don’t Wanna Know》——当然,话说回头,从新世纪音乐逐渐成熟的八十年代出道发家,一路唱到二十一世纪,指环王主题曲后05年还坚持出了张个人新专辑,Enya阿姨虽毅力不减,却也仿佛随着新世纪音乐逐渐淡出了时代……
所谓新世纪音乐,听说是六七十年代嬉皮士们进深山隐居、或是到印度抽大麻冥想等反理性主义思潮出来的产物,以亲近自然人文的纯音乐民乐为主,强调人性的返朴归真。理论上新世界音乐本身的分类还真挺多,有以雅尼(Yanni)为代表的新古典乐(Neo-Classical),喜多郎(Kitaro)为代表的民族融合乐(Ethnic Fusion);现在日本动漫游戏中大行其道的治疗系音乐(Healing)之流,也同样来源于新世纪音乐。该音乐类型风光了八九十年代后的逐渐没落,和文艺界逐渐主流化的中产阶级批判思潮离不开关系:毕竟,该种音乐的受众多还是当年经历嬉皮时代反资本主义的文艺青年,讽刺的是,当年的革命小伙子小姑娘,如今大都中年招安,中产阶级得不亦乐乎了;而当年新世纪音乐所赖以存在的神秘主义东方主义哲学,在当前如此务实的后现代社会看来,确实故弄玄虚得过了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家Hip Hop音乐多少反映了点底层社会的挣扎奋斗,好不容易熬出头来愤青一番;你们中产阶级朱门酒肉臭,倒去饭店高价吃喂猪的野菜说体验自然,经过路有冻死骨后一进家里,还装模做样地感悟生命来体验新世纪音乐,不是明摆找抽吗?
似乎扯得太远了,说回Enya吧。按分类,她应该属于新世纪音乐中的民族融合乐。可能因为爱尔兰民乐本身就如风吹稻浪般简洁奇幻,土生土长的Enya,个人感觉,无论歌词还是旋律,都能以最简单的词句和音符来拼凑出最哲理的意境。还是博尔赫斯的那句老话:真正的迷宫,是一条直线。在查着字典听英文歌的童年,大多数专辑,都在知道确凿歌词后,幻灭了脑海中旋律的诗篇,突然感觉肤浅无聊;只有少数如《树的回忆》,在字面理解后,仍能体验其中神秘。即便多年过去,熟悉的旋律响起,都仿佛能在闭眼间化身老树;在不存在的回忆中寻找迷失岁月,感悟沧海桑田,无论是中国玫瑰(China Roses)还是茶馆月亮(Tea-House Moon),哪都一样(Anywhere Is)。
直到睁眼,前面晃来一个“呦呦”叫的说唱青年,才被拉回现实,MP3赶紧调到Nas的新专辑《无题》,听着替奥巴马拉选票的激昂,自己也仿佛马丁路德金起来,与“呦呦”一同摇头晃脑于哪都一样的大街小巷中。
Enya长久以来一直作为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这个Hip Hop肆虐的年代,各路黑哥们依然对其音乐元素采样不断——带起这个坏头的应该算是前几年吹牛老爹(P.Diddy)替旗下艺人Mario混音出的R&B《I Don’t Wanna Know》——当然,话说回头,从新世纪音乐逐渐成熟的八十年代出道发家,一路唱到二十一世纪,指环王主题曲后05年还坚持出了张个人新专辑,Enya阿姨虽毅力不减,却也仿佛随着新世纪音乐逐渐淡出了时代……
所谓新世纪音乐,听说是六七十年代嬉皮士们进深山隐居、或是到印度抽大麻冥想等反理性主义思潮出来的产物,以亲近自然人文的纯音乐民乐为主,强调人性的返朴归真。理论上新世界音乐本身的分类还真挺多,有以雅尼(Yanni)为代表的新古典乐(Neo-Classical),喜多郎(Kitaro)为代表的民族融合乐(Ethnic Fusion);现在日本动漫游戏中大行其道的治疗系音乐(Healing)之流,也同样来源于新世纪音乐。该音乐类型风光了八九十年代后的逐渐没落,和文艺界逐渐主流化的中产阶级批判思潮离不开关系:毕竟,该种音乐的受众多还是当年经历嬉皮时代反资本主义的文艺青年,讽刺的是,当年的革命小伙子小姑娘,如今大都中年招安,中产阶级得不亦乐乎了;而当年新世纪音乐所赖以存在的神秘主义东方主义哲学,在当前如此务实的后现代社会看来,确实故弄玄虚得过了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家Hip Hop音乐多少反映了点底层社会的挣扎奋斗,好不容易熬出头来愤青一番;你们中产阶级朱门酒肉臭,倒去饭店高价吃喂猪的野菜说体验自然,经过路有冻死骨后一进家里,还装模做样地感悟生命来体验新世纪音乐,不是明摆找抽吗?
似乎扯得太远了,说回Enya吧。按分类,她应该属于新世纪音乐中的民族融合乐。可能因为爱尔兰民乐本身就如风吹稻浪般简洁奇幻,土生土长的Enya,个人感觉,无论歌词还是旋律,都能以最简单的词句和音符来拼凑出最哲理的意境。还是博尔赫斯的那句老话:真正的迷宫,是一条直线。在查着字典听英文歌的童年,大多数专辑,都在知道确凿歌词后,幻灭了脑海中旋律的诗篇,突然感觉肤浅无聊;只有少数如《树的回忆》,在字面理解后,仍能体验其中神秘。即便多年过去,熟悉的旋律响起,都仿佛能在闭眼间化身老树;在不存在的回忆中寻找迷失岁月,感悟沧海桑田,无论是中国玫瑰(China Roses)还是茶馆月亮(Tea-House Moon),哪都一样(Anywhere Is)。
直到睁眼,前面晃来一个“呦呦”叫的说唱青年,才被拉回现实,MP3赶紧调到Nas的新专辑《无题》,听着替奥巴马拉选票的激昂,自己也仿佛马丁路德金起来,与“呦呦”一同摇头晃脑于哪都一样的大街小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