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想看看我们曾经的偶像会堕落到什么程度(标题为剽窃)

在豆瓣上看到某篇文章的以此为标题,竟燃起了我重新开始听一听汪峰的欲望。掐起来手指算一算,除了经过大街小巷理发店门口时不经意飘进耳朵里几首腻腻歪歪的流行歌曲外,最近似乎都没有听什么歌了。我是说,突然间没有了曾经让一些陌生而熟悉的声音在耳边轰炸的习惯,它伴随了我很多年,见证过我的成长。曾经和我一起听歌的,现在也许都没了踪迹,曾经感动我们无数次的歌手们,有的匿了,有的发了,有的死了,有的疯了,有的……一切都在变。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问,XXX是不是真的变了?当然,这个所谓的“变”从来都是从不好的角度来解释的:媚俗了,流行了,扯淡了……和诸如此类的词汇同义。差不多在2003年的时候,我刚刚开始听许巍,那时候他刚推出使他名声大噪的专辑《时光漫步》,盗版磁带、CD满大街都是。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哼着《时光》的调子在自娱自乐,突然有个人过来问我:“嗨,你刚才唱得是许巍吧?那汪峰的《花火》你有没有听过?”我有点疑惑的摇摇头,不知道汪峰是什么东西。现在我理解那人的心情,当一个人遇到一种强烈的欢乐时,是很难独自享受的,非得找个人一起分享,不然会憋坏肚皮的。不过真的很遗憾,当时我真的没有听说过汪峰,也没有听说过鲍家街43号。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到家乡,途径过那些肥沃而贫瘠的土地,透过车窗看到炊烟袅袅,远处牧羊人挥舞着鞭子,路上乡人用这千古不变的乡音交谈——家乡似乎永远是这个样子,我在,它这样,我走了再回来,它微笑这接纳我,仍然这幅面孔。我在外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有去想过家乡,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有我要追求的东西,欢乐、名利、金钱、智慧、漂亮姑娘……家乡从来不介意,就像母亲一样,默默地爱着她骄傲而浮躁的儿子,等失落的游子归家而来,或者重新离去。戴上耳机听首歌,刻意而无意间就翻到了汪峰的那首《夜里》,苍凉的声音和孤独的节奏一下子将我击的粉碎,鼻子酸酸的。当时想掏出手机发条信息告诉某人自己心里的感受,但似乎找不到谁去诉说,大家都如我,忙着奋斗,忙着追求,忙着爱和欢乐,谁会能认真倾听这孤独而悲伤的曲子呢?家乡的气息和我的心情都和这首歌融了在一起,那么忧伤。我至今还很怀念那种欢乐。
现在再去听汪峰,最近几年作品,似乎都没有带着寻找欢乐的那种心情了,而是带着一种不安和侥幸:“我们曾经的偶像到底会堕落的什么程度”?反正一年前《勇敢的心》刚刚发行的时候,我耐心把所有的歌听了一遍,就再没有了第二次拿起耳机的勇气。这次感觉似乎不赖,至少没有生理上的厌恶,有一首浅吟低唱的《我如此爱你》竟在我耳边缭绕了好几天,汪峰还是汪峰吧,至少那块海上耸立的石头还不时的出现在我的梦里。我拿接口安慰自己:其实汪峰就是这个样子,你以前看错了! 鲍家街时期的作品也就那样,最多最多只因为那是有生活的磨练遮盖了很多东西,现在都凸显出来了而已,仅此而已。听听《失败者》,和《无名之辈》还不是一个调调?以前我曾愤愤不平骂汪峰越来越虚伪了,其实不是,汪峰的可爱与可恶,正在于他有一定程度的真诚。当然,汪峰永远是汪峰,唱《眩晕》的和唱《晚安北京》的,都是一个汪峰。尽管前者听起来是那么的让人觉得恶心。
其实还是变了。《勇敢的心》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超脱,一种激励,摇旗呐喊。“拳头”、“勇敢”、“自由”、“哭泣”、“爱”之类的词频频在歌词里出现。有些节奏确实也很重——“摇滚”了(艺术家汪峰之间在博客里披露要“比鲍家街时期还粗暴,比《花火》还内敛呢!我操!)。但明显已经被小资情绪和温润的物质生活洗去了精神的底子,你再也看不到大声质问:“尊敬的孔子先生,你的手将指向何方……”的那个汪峰,也找不到在《花火》中那个迷茫而坚定的那个汪峰。留下的只是一个影子,小资式的寂寞,被欲望和爱折磨,孤独成了一种炫耀和借口。汪峰没有许巍的那种淡然和恬静,所以基本上再一无所取。我宁愿去听谢天笑土里土气的唱腔,至少人家老谢不会宣称自己是“有良心的艺术家”。涅雨骂汪峰骂的贴切极了:“连鲍勃迪伦都从没宣称自己是艺术家,你算是个什么东西?”!
《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有这么一段,一个艺术家对一位苦恼的妇人道:“女士,你都有了万贯的家私,难道还想有不朽的灵魂?”。开着名贵跑车的汪峰亦是。你还能指望他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二手玫瑰乐队的梁龙用他半真半假的嗓子在台上戏谑而又严肃的唱:“究竟是什么让我无法自拔 /是不是我拔出来真的就软了?”是的汪峰,你硬不起来了!因为你早已经被你当初追求到的东西—泡—软—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问,XXX是不是真的变了?当然,这个所谓的“变”从来都是从不好的角度来解释的:媚俗了,流行了,扯淡了……和诸如此类的词汇同义。差不多在2003年的时候,我刚刚开始听许巍,那时候他刚推出使他名声大噪的专辑《时光漫步》,盗版磁带、CD满大街都是。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哼着《时光》的调子在自娱自乐,突然有个人过来问我:“嗨,你刚才唱得是许巍吧?那汪峰的《花火》你有没有听过?”我有点疑惑的摇摇头,不知道汪峰是什么东西。现在我理解那人的心情,当一个人遇到一种强烈的欢乐时,是很难独自享受的,非得找个人一起分享,不然会憋坏肚皮的。不过真的很遗憾,当时我真的没有听说过汪峰,也没有听说过鲍家街43号。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到家乡,途径过那些肥沃而贫瘠的土地,透过车窗看到炊烟袅袅,远处牧羊人挥舞着鞭子,路上乡人用这千古不变的乡音交谈——家乡似乎永远是这个样子,我在,它这样,我走了再回来,它微笑这接纳我,仍然这幅面孔。我在外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有去想过家乡,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有我要追求的东西,欢乐、名利、金钱、智慧、漂亮姑娘……家乡从来不介意,就像母亲一样,默默地爱着她骄傲而浮躁的儿子,等失落的游子归家而来,或者重新离去。戴上耳机听首歌,刻意而无意间就翻到了汪峰的那首《夜里》,苍凉的声音和孤独的节奏一下子将我击的粉碎,鼻子酸酸的。当时想掏出手机发条信息告诉某人自己心里的感受,但似乎找不到谁去诉说,大家都如我,忙着奋斗,忙着追求,忙着爱和欢乐,谁会能认真倾听这孤独而悲伤的曲子呢?家乡的气息和我的心情都和这首歌融了在一起,那么忧伤。我至今还很怀念那种欢乐。
现在再去听汪峰,最近几年作品,似乎都没有带着寻找欢乐的那种心情了,而是带着一种不安和侥幸:“我们曾经的偶像到底会堕落的什么程度”?反正一年前《勇敢的心》刚刚发行的时候,我耐心把所有的歌听了一遍,就再没有了第二次拿起耳机的勇气。这次感觉似乎不赖,至少没有生理上的厌恶,有一首浅吟低唱的《我如此爱你》竟在我耳边缭绕了好几天,汪峰还是汪峰吧,至少那块海上耸立的石头还不时的出现在我的梦里。我拿接口安慰自己:其实汪峰就是这个样子,你以前看错了! 鲍家街时期的作品也就那样,最多最多只因为那是有生活的磨练遮盖了很多东西,现在都凸显出来了而已,仅此而已。听听《失败者》,和《无名之辈》还不是一个调调?以前我曾愤愤不平骂汪峰越来越虚伪了,其实不是,汪峰的可爱与可恶,正在于他有一定程度的真诚。当然,汪峰永远是汪峰,唱《眩晕》的和唱《晚安北京》的,都是一个汪峰。尽管前者听起来是那么的让人觉得恶心。
其实还是变了。《勇敢的心》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超脱,一种激励,摇旗呐喊。“拳头”、“勇敢”、“自由”、“哭泣”、“爱”之类的词频频在歌词里出现。有些节奏确实也很重——“摇滚”了(艺术家汪峰之间在博客里披露要“比鲍家街时期还粗暴,比《花火》还内敛呢!我操!)。但明显已经被小资情绪和温润的物质生活洗去了精神的底子,你再也看不到大声质问:“尊敬的孔子先生,你的手将指向何方……”的那个汪峰,也找不到在《花火》中那个迷茫而坚定的那个汪峰。留下的只是一个影子,小资式的寂寞,被欲望和爱折磨,孤独成了一种炫耀和借口。汪峰没有许巍的那种淡然和恬静,所以基本上再一无所取。我宁愿去听谢天笑土里土气的唱腔,至少人家老谢不会宣称自己是“有良心的艺术家”。涅雨骂汪峰骂的贴切极了:“连鲍勃迪伦都从没宣称自己是艺术家,你算是个什么东西?”!
《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有这么一段,一个艺术家对一位苦恼的妇人道:“女士,你都有了万贯的家私,难道还想有不朽的灵魂?”。开着名贵跑车的汪峰亦是。你还能指望他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二手玫瑰乐队的梁龙用他半真半假的嗓子在台上戏谑而又严肃的唱:“究竟是什么让我无法自拔 /是不是我拔出来真的就软了?”是的汪峰,你硬不起来了!因为你早已经被你当初追求到的东西—泡—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