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时间之外的从容
听完几遍Glenn Gould在一九八一年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 立刻有了写些什么的冲动。
第一次认真听这部作品, 就是Gould一九五五年的初版。这部号称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融为一体的作品,从前的我,并不以为然。巴赫的音乐,大多朴实,与浪漫华丽不沾一点关系,这与我之前的审美是相抵触的。这两年,偶尔会思考音乐的本质是什么。渐渐感触,那些或欢愉,或悲怆的旋律只是舞台上的剧本,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在落幕后便也倏地消失不见。而巴赫则像是说禅的僧人,过滤掉音乐里所有世俗的感情,把生命最纯粹的那部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你。有一天,找来了这部极富盛名的作品,细细聆听,慢慢咀嚼,渐渐喜欢得不可救药。
整部作品共有三十二段,由一首优雅的舞曲作为主题开头,经过三十个变奏,最后回到初始的那个主题。仿佛生命的轮回,从死到生,由生入死。从第一个音符响起,时间的脚步便开始了,宛如一条小溪,缓缓向前。一首一首的变奏,一段一段心路历程,交织缠绕,变幻无穷。没有大悲大喜,这些注定会被时间淹没的情感,只能慢慢消失。轻巧,淡然,就这么顺流而下。直到主题再次响起,此时的心境却早已不同,转身,微笑,挥手,告别。没有什么要诉说的,把那些交给别人吧。只剩从容。
说说这两个版本吧。一九五五年的Gould,只有二十三岁,正值青春,他手中的旋律奔放自由,有着汹涌澎湃的力量,足以摇撼你的全身。但这种震撼并不是靠感官刺激来完成,巴赫的理性一直在支撑整个演奏。音乐界普遍认为,是Gould第一次发掘出巴赫这部严谨作品中蕴含的美。正是这次演奏使他展露头角,登上世界音乐舞台。而在二十六年后,垂垂老矣的Gould再次坐在钢琴前。我看过这次演奏的现场录影,他甚至没有力气完全支撑起上身。这回他放慢了演奏速度,用一种和听众对视的姿态,娓娓道来。手指按下琴键,琴弦颤动,远处传来时间的回响。更严肃,也更柔情,因为承载了二十几年的人生,所以更能悸动灵魂深处。在结尾的主题,他闭着眼睛,伏在钢琴上,温柔地抚摸琴键,宛若抚摸生命本身。一曲抚罢,时间蜿蜒如环,一瞬便也是一生。他带着自己的往事,游走于时间之外。一年后,他离开人世。依稀看到他的身影,只剩从容。
以此纪念Glenn Gould。
第一次认真听这部作品, 就是Gould一九五五年的初版。这部号称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融为一体的作品,从前的我,并不以为然。巴赫的音乐,大多朴实,与浪漫华丽不沾一点关系,这与我之前的审美是相抵触的。这两年,偶尔会思考音乐的本质是什么。渐渐感触,那些或欢愉,或悲怆的旋律只是舞台上的剧本,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在落幕后便也倏地消失不见。而巴赫则像是说禅的僧人,过滤掉音乐里所有世俗的感情,把生命最纯粹的那部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你。有一天,找来了这部极富盛名的作品,细细聆听,慢慢咀嚼,渐渐喜欢得不可救药。
整部作品共有三十二段,由一首优雅的舞曲作为主题开头,经过三十个变奏,最后回到初始的那个主题。仿佛生命的轮回,从死到生,由生入死。从第一个音符响起,时间的脚步便开始了,宛如一条小溪,缓缓向前。一首一首的变奏,一段一段心路历程,交织缠绕,变幻无穷。没有大悲大喜,这些注定会被时间淹没的情感,只能慢慢消失。轻巧,淡然,就这么顺流而下。直到主题再次响起,此时的心境却早已不同,转身,微笑,挥手,告别。没有什么要诉说的,把那些交给别人吧。只剩从容。
说说这两个版本吧。一九五五年的Gould,只有二十三岁,正值青春,他手中的旋律奔放自由,有着汹涌澎湃的力量,足以摇撼你的全身。但这种震撼并不是靠感官刺激来完成,巴赫的理性一直在支撑整个演奏。音乐界普遍认为,是Gould第一次发掘出巴赫这部严谨作品中蕴含的美。正是这次演奏使他展露头角,登上世界音乐舞台。而在二十六年后,垂垂老矣的Gould再次坐在钢琴前。我看过这次演奏的现场录影,他甚至没有力气完全支撑起上身。这回他放慢了演奏速度,用一种和听众对视的姿态,娓娓道来。手指按下琴键,琴弦颤动,远处传来时间的回响。更严肃,也更柔情,因为承载了二十几年的人生,所以更能悸动灵魂深处。在结尾的主题,他闭着眼睛,伏在钢琴上,温柔地抚摸琴键,宛若抚摸生命本身。一曲抚罢,时间蜿蜒如环,一瞬便也是一生。他带着自己的往事,游走于时间之外。一年后,他离开人世。依稀看到他的身影,只剩从容。
以此纪念Glenn G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