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CA官方关于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介绍(也是本碟的内页介绍)
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先生出生于1924年8月14日,1963年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2008年首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因而,维也纳是他艺术生涯当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站。由是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选择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作为开场曲目。《蝙蝠》是小约翰“最富有维也纳气息”的歌剧作品,于1874年首演于维也纳河畔歌剧院并连演40余场。尔后从柏林到布达佩斯,它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
所有曾经与乔治•普莱特先生合作过的乐团都了解,正是他对与音乐的如同爱情一般地火热,才赋予了他棒下华彩的音乐篇章。为了向老人家致敬,上半场的曲目当中特地选择了一些小约翰及约瑟夫歌颂爱情的作品。上半场的第二首作品来自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为施特劳斯家族中情感最细腻的一员,他为娇妻卡萝琳写下了《女人心玛祖卡波尔卡》(作品第166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有1982年老马的以及1997年穆大叔的版本),以舒缓他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在波兰布列斯劳的音乐巡回演出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他试图向自己的哥哥小约翰证明,自己一样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乐团指挥。尽管这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他的这封“音乐情书”仍然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听众们。
上半场的第三首作品是小约翰•施特劳斯1869年在圣彼得堡创作的《在帕夫洛夫斯克的森林里法兰西波尔卡》,一年之后在维也纳公开演出时,更名为《在克拉芬得森林法兰西波尔卡》(作品第336号)。看来这两个城市给小约翰带来的印象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镜头从大自然切换到舞厅当中——上半场的第四首作品同样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浓情劲舞》快速波尔卡(作品第393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有1986年老马的以及1991年阿巴多的版本),在这首作品中,小约翰成功地将他本人所创作的歌剧《女王的花边手帕》(译者注:其序曲曾经在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由穆大叔指挥演出过)中的优美旋律连缀成一首活泼热闹的波尔卡舞曲。
之后就是本次音乐会的重头戏——上半场第五首作品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在1869年为维也纳男声合唱团所创作的《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作品第333号)。这首别具一格的作品有类似于交响乐一般长达173小节的前奏(译者注:在1979年博士的告别演出中,本段前奏被省略掉三分之二),足以使之成为“圆舞曲之王”的扛鼎之作。
永恒的、经久的、不朽的……作为人们所憧憬的“永世之爱”也同样激发了小约翰的创作灵感。上半场最后一首曲目是创作于1861年的《无穷动波尔卡》(作品第257号)(译者注:其实这是个约定俗称的翻译,这首作品的完整名称是Perpetuum mobile; Musikalischer Scherz,完全正确的译法应当是《无穷动-音乐谐谑小品波尔卡》。这首作品是新年音乐会的常客)。小约翰尝试着用音乐把作为人类永恒的梦想之一的“永世之爱”展现出来,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艺术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法,突破人类自身和大自然物质世界的局限。
——————幸福的分割线——————
下半场的开场曲目,我们决定献给乐团的缔造者——奥托•尼古莱。他于1810年6月9日出生于哥尼斯堡,(译者注:今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飞地。这里也是大思想家康德的诞生地)1849年5月11日长眠于柏林。在他行政及艺术上强有力领导下,维也纳皇家宫廷歌剧院(也即现今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前身)的乐手们在1842年5月28日举行了首场交响音乐会(译者注:这一年也被认为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建团之年。由是1992年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团庆150周年,小克在当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也指挥了尼古莱的《温莎堡的风流娘儿们》序曲)。他的新颖的建团方针——成员严格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挑选产生、乐团在财政和管理上高度自治等等一直保持到今天。为了纪念奥托•尼古莱为乐团作出的卓越贡献,维也纳爱乐乐团年年都会举办“尼古莱专场音乐会”。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将特别向这位乐团的创始人致敬,演出他的歌剧《温莎堡的风流娘儿们》序曲。
下半场的第二首乐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甜心圆舞曲》(作品第307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有1983年老马的以及1998年梅塔的版本)。这首作品是小约翰为当时的奥地利驻法国大使梅特涅(译者注:也即当时因调停普法矛盾在欧洲名噪一时的奥地利外交家,后来官居奥地利帝国首相的克莱门斯•梅特涅)的夫人宝琳•梅特涅所创作的。这首略带沙龙气息的圆舞曲成功的将巴黎的时尚元素糅合在奥地利的传统圆舞曲曲风当中。
下半场第三首乐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58年的《香槟波尔卡》(作品第211号)(译者注:曾在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由穆大叔指挥演出过)。
下半场的第四首乐曲同样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8年的《同心协力玛祖卡波尔卡》(作品第323号)(译者注:以往按照约定俗成的翻译一般译为《一心一意玛祖卡波尔卡》,但从原文当中暗示的意思似乎应当翻成刚才的样子。本曲自1994年以后一直被老马垄断,且总是与《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同时出现。可比较老马在1994、1999以及2005年的三个版本。)这也体现了法国音乐对于本次音乐会的意义——就像这首作品的名字一样,象征着施特劳斯家族与雅克•奥芬巴赫在当时虽亦敌亦友,却一齐为当时欧洲的古典音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的两部作品都是在今年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第五首乐曲是由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巴黎狂欢节加洛普》(作品第100号)。第六首则是由雅克•奥芬巴赫所创作的歌剧《莱茵小仙女》的序曲,这部歌剧作品于1864年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虽然并未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其中的一段旋律后来成为了奥芬巴赫最脍炙人口的《船歌》(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译者注:可找来199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中普老的指挥桥段进行比较)中的经典段落。显然,这段“疑是仙女下凡尘”般的旋律极大的影响了奥芬巴赫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
尽管《莱茵小仙女》并不成功,但1864年仍然成了奥芬巴赫最为春风得意的一年。他的另一部歌剧作品《美丽的海伦》在那年的12月17日首演并大获成功,成为可以和他的另一部得意之作——创作于1858年的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斯》相比肩的大热门。当时象征歌剧受欢迎程度的最可靠的“风向标”即是根据这些歌剧当中旋律所创作出的方便人们跳舞的四对(方阵)舞曲。这种巧妙的“致敬”手法也为当时的施特劳斯家族所推崇。于是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爱德华•施特劳斯谱下了这首《美丽的海伦四对舞曲》(作品第14号),向奥芬巴赫表示敬意。这首曲子也是首次登上新年音乐会的舞台。
当然,就在家族的小兄弟上阵之前,已是当时圆舞曲创作界“老大哥”的小约翰已经有过和奥芬巴赫的正面交锋——Concordia(彼时奥地利的作家与记者联合会)邀请了双方为1864年1月12日举办的盛大年度舞会创作舞曲。于是在《莱茵小仙女》首演的地方,奥芬巴赫率先谱就了《晚报圆舞曲》。不甘示弱的小约翰立即以《晨刊圆舞曲》(作品第279号)(译者注:这首圆舞曲也是新年音乐会上的常客,版本众多。较为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哈农的版本)回应。尽管两首作品在最终的舞会上都获得了热烈的回应,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小约翰的作品的确更胜一筹。
正式曲目单上的最后一首将是一部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亮相的,来自异国的音乐小品,丹麦著名作曲家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的《香槟加洛普》(作品第14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是200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上杨颂斯的版本)。伦拜出生于1810年5月2日(比尼古莱年长大约5周)。他的创作深受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影响,曾带领乐团成功地在巴黎和圣彼得堡等地举办巡回演出,因而被柏林和维也纳的同仁亲切地称为“北国的施特劳斯”。创作于1845年的《香槟加洛普》,是伦拜留给世人的700多首音乐作品中最受人们欢迎的。
2010年新年音乐会的加演曲目第一首是小约翰最为著名的快速波尔卡之一《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作品第373号)(译者注:传说中的“告别演出”定律再次应验。希望这次能像1988年阿巴多版那般尽兴),选自其歌剧作品《卡廖斯特罗在维也纳》。之后则是经典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拉德茨基进行曲》。
克莱门斯•赫斯伯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经理)
所有曾经与乔治•普莱特先生合作过的乐团都了解,正是他对与音乐的如同爱情一般地火热,才赋予了他棒下华彩的音乐篇章。为了向老人家致敬,上半场的曲目当中特地选择了一些小约翰及约瑟夫歌颂爱情的作品。上半场的第二首作品来自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为施特劳斯家族中情感最细腻的一员,他为娇妻卡萝琳写下了《女人心玛祖卡波尔卡》(作品第166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有1982年老马的以及1997年穆大叔的版本),以舒缓他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在波兰布列斯劳的音乐巡回演出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他试图向自己的哥哥小约翰证明,自己一样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乐团指挥。尽管这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他的这封“音乐情书”仍然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听众们。
上半场的第三首作品是小约翰•施特劳斯1869年在圣彼得堡创作的《在帕夫洛夫斯克的森林里法兰西波尔卡》,一年之后在维也纳公开演出时,更名为《在克拉芬得森林法兰西波尔卡》(作品第336号)。看来这两个城市给小约翰带来的印象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镜头从大自然切换到舞厅当中——上半场的第四首作品同样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浓情劲舞》快速波尔卡(作品第393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有1986年老马的以及1991年阿巴多的版本),在这首作品中,小约翰成功地将他本人所创作的歌剧《女王的花边手帕》(译者注:其序曲曾经在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由穆大叔指挥演出过)中的优美旋律连缀成一首活泼热闹的波尔卡舞曲。
之后就是本次音乐会的重头戏——上半场第五首作品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在1869年为维也纳男声合唱团所创作的《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作品第333号)。这首别具一格的作品有类似于交响乐一般长达173小节的前奏(译者注:在1979年博士的告别演出中,本段前奏被省略掉三分之二),足以使之成为“圆舞曲之王”的扛鼎之作。
永恒的、经久的、不朽的……作为人们所憧憬的“永世之爱”也同样激发了小约翰的创作灵感。上半场最后一首曲目是创作于1861年的《无穷动波尔卡》(作品第257号)(译者注:其实这是个约定俗称的翻译,这首作品的完整名称是Perpetuum mobile; Musikalischer Scherz,完全正确的译法应当是《无穷动-音乐谐谑小品波尔卡》。这首作品是新年音乐会的常客)。小约翰尝试着用音乐把作为人类永恒的梦想之一的“永世之爱”展现出来,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艺术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法,突破人类自身和大自然物质世界的局限。
——————幸福的分割线——————
下半场的开场曲目,我们决定献给乐团的缔造者——奥托•尼古莱。他于1810年6月9日出生于哥尼斯堡,(译者注:今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飞地。这里也是大思想家康德的诞生地)1849年5月11日长眠于柏林。在他行政及艺术上强有力领导下,维也纳皇家宫廷歌剧院(也即现今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前身)的乐手们在1842年5月28日举行了首场交响音乐会(译者注:这一年也被认为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建团之年。由是1992年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团庆150周年,小克在当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也指挥了尼古莱的《温莎堡的风流娘儿们》序曲)。他的新颖的建团方针——成员严格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挑选产生、乐团在财政和管理上高度自治等等一直保持到今天。为了纪念奥托•尼古莱为乐团作出的卓越贡献,维也纳爱乐乐团年年都会举办“尼古莱专场音乐会”。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将特别向这位乐团的创始人致敬,演出他的歌剧《温莎堡的风流娘儿们》序曲。
下半场的第二首乐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甜心圆舞曲》(作品第307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有1983年老马的以及1998年梅塔的版本)。这首作品是小约翰为当时的奥地利驻法国大使梅特涅(译者注:也即当时因调停普法矛盾在欧洲名噪一时的奥地利外交家,后来官居奥地利帝国首相的克莱门斯•梅特涅)的夫人宝琳•梅特涅所创作的。这首略带沙龙气息的圆舞曲成功的将巴黎的时尚元素糅合在奥地利的传统圆舞曲曲风当中。
下半场第三首乐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58年的《香槟波尔卡》(作品第211号)(译者注:曾在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由穆大叔指挥演出过)。
下半场的第四首乐曲同样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8年的《同心协力玛祖卡波尔卡》(作品第323号)(译者注:以往按照约定俗成的翻译一般译为《一心一意玛祖卡波尔卡》,但从原文当中暗示的意思似乎应当翻成刚才的样子。本曲自1994年以后一直被老马垄断,且总是与《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同时出现。可比较老马在1994、1999以及2005年的三个版本。)这也体现了法国音乐对于本次音乐会的意义——就像这首作品的名字一样,象征着施特劳斯家族与雅克•奥芬巴赫在当时虽亦敌亦友,却一齐为当时欧洲的古典音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的两部作品都是在今年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第五首乐曲是由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巴黎狂欢节加洛普》(作品第100号)。第六首则是由雅克•奥芬巴赫所创作的歌剧《莱茵小仙女》的序曲,这部歌剧作品于1864年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虽然并未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其中的一段旋律后来成为了奥芬巴赫最脍炙人口的《船歌》(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译者注:可找来199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中普老的指挥桥段进行比较)中的经典段落。显然,这段“疑是仙女下凡尘”般的旋律极大的影响了奥芬巴赫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
尽管《莱茵小仙女》并不成功,但1864年仍然成了奥芬巴赫最为春风得意的一年。他的另一部歌剧作品《美丽的海伦》在那年的12月17日首演并大获成功,成为可以和他的另一部得意之作——创作于1858年的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斯》相比肩的大热门。当时象征歌剧受欢迎程度的最可靠的“风向标”即是根据这些歌剧当中旋律所创作出的方便人们跳舞的四对(方阵)舞曲。这种巧妙的“致敬”手法也为当时的施特劳斯家族所推崇。于是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爱德华•施特劳斯谱下了这首《美丽的海伦四对舞曲》(作品第14号),向奥芬巴赫表示敬意。这首曲子也是首次登上新年音乐会的舞台。
当然,就在家族的小兄弟上阵之前,已是当时圆舞曲创作界“老大哥”的小约翰已经有过和奥芬巴赫的正面交锋——Concordia(彼时奥地利的作家与记者联合会)邀请了双方为1864年1月12日举办的盛大年度舞会创作舞曲。于是在《莱茵小仙女》首演的地方,奥芬巴赫率先谱就了《晚报圆舞曲》。不甘示弱的小约翰立即以《晨刊圆舞曲》(作品第279号)(译者注:这首圆舞曲也是新年音乐会上的常客,版本众多。较为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哈农的版本)回应。尽管两首作品在最终的舞会上都获得了热烈的回应,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小约翰的作品的确更胜一筹。
正式曲目单上的最后一首将是一部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亮相的,来自异国的音乐小品,丹麦著名作曲家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的《香槟加洛普》(作品第14号)(译者注:可比较的版本是200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上杨颂斯的版本)。伦拜出生于1810年5月2日(比尼古莱年长大约5周)。他的创作深受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影响,曾带领乐团成功地在巴黎和圣彼得堡等地举办巡回演出,因而被柏林和维也纳的同仁亲切地称为“北国的施特劳斯”。创作于1845年的《香槟加洛普》,是伦拜留给世人的700多首音乐作品中最受人们欢迎的。
2010年新年音乐会的加演曲目第一首是小约翰最为著名的快速波尔卡之一《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作品第373号)(译者注:传说中的“告别演出”定律再次应验。希望这次能像1988年阿巴多版那般尽兴),选自其歌剧作品《卡廖斯特罗在维也纳》。之后则是经典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拉德茨基进行曲》。
克莱门斯•赫斯伯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