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折点,一个惊叹号
什么样的女声称得上美呢?Karen Carpenter略带伤感的绵绵醇音,或者Whitney Houston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之音,亦或是Celine Dion一唱三叹的袅袅仙音,还是Mariah Carey时而莺歌燕语的呢喃时而排山倒海的怒音,当然还有那招牌海豚音呢。这还真是很难说,或是说这都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女性美声。但一个女人的声音要是被称为美的让人觉得可怕,让人窒息,是不是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呢。
但Barbra Streisand从来就是这么一个奇女子,而她在“People”这张专辑中透漏的就是这么一种让人震撼人心的“美”,而且这点从你拿到专辑那一刻就能体会到了,不错,这份美的第一体现就在封面上了。美国主流流行乐一直以来为了最大化让世人清楚识别一个歌手,唱片封面一项喜欢用最简单化的人物照,全身的,半身的,大头的,特写的。反正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是谁,而且往往都是棚拍,所以美国唱片即使内容很好吗,但往往还是非常的普通。但Barbra的这张唱片一改这种“寻常路”,居然以全身背部示人,而且所占比例也可谓刚好而已。不过伴随沐浴在日渐夕阳西下的沙滩上,那种美感从封套每个“毛细孔”里散发了出来。
第一首歌Absent Minded Me第一个音节一想起,就有种令人鸡皮疙瘩一地的冰冷美弥漫开。你可以想象它是未消融的雪,也可以使散发光芒的铂金,但不管怎么说,Barbra早期的嗓音总散发出一种冰冷感,这时她的嗓音无论如何说起来也是冷属性的,呼应了美的让人觉得可怕的结论,也和她本人的性格十分符合。
整张专辑命名为“People”,而于1963年12月录制的这种同名单曲先于专辑一步在夏天发行了,得到了极好的反响。借着“Funny Girl”主题曲的架势,这首歌进入了单曲榜的前十名,最终停在了第5的位置。这是Barbra第一支Top 10单曲,之前虽然她专辑成绩抢眼,但他她终究不像The Supreme那样,是靠单曲效应大红的歌手,所以单曲成绩一项不抢眼,这可能尤以她是以翻唱Songbook为卖点的原因。但People这首歌不同于她以往的歌曲,这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原创作品,是只属于她个人的,是她首唱的,更是她第一个把它带给人们的。从此,这首歌毫无疑问的成了她最经典的保留曲目之一。
这次破天荒的成绩,或许也是专辑采取同一个名字的原因吧。制作人Mike Berniker和编曲Peter Matz找到了Barbra嗓音中强弱音之间很好的平衡点,才有了和百老汇舞台剧中不一样的录音室版本,比起舞台剧,这次更多了一份内敛,Barbra恰到好处的在结为高潮处收住了人民惯性思维的激荡长音,转而轻声温柔的结束了整曲。Barbra的从The Third Album开始起改进的唱法终于在这首歌上得到了最大化价值的体现,隔年因为此曲再次获得Grammy的最佳女歌手就是对她演唱的肯定。
除了“People”,整张专辑有了新的制作人:Robert Mersey。而编曲也有Peter Matz一人变成了他和Ray Ellis分头为专辑各一半出力。专辑第一首Absent Minded Me也是People的创作人Jule Styne和Bob Merrill,原本也是为“Funny Girl”创作,但没用上,所以收录在了专辑里。而When in Rome (I Do as the Romans Do)再现了首张专辑里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那种独有的的Streisand式幽默,这是第二第三张专辑里所缺少的东西。不知什么原因,Barbra翻唱经典名曲比起她唱的名不见经传的舞台剧歌曲,总少了点令人兴奋感。或许名曲已经深入人心,她翻唱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那些默默无闻的歌曲在她的诠释下会突然显得魅力四射,让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听众才能有更多的机会领略不同的唱段。这也许就是第一张专辑比起第二第三章更成功的原因吧,而“People”也因为这点,让它成为首张专辑以来评价最好的一张。终于,在多种原因的推波助澜下,Barbra站上了她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专辑最终登上了Billboard专辑榜的第一,完成了之前两张专辑差一点但未完成的使命。我想Barbra那时退出歌坛,也会毫无遗憾了吧。她终于凭借一介女流的身份,从当时强大的摇滚民谣风潮中,从伟大的The Beatles,Bob Dylan等这些伟人版的男人们手中拿到了一个属于自己,属于女性的冠军专辑,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啊,当然应该庆祝一番。
People或许不能被称为一张伟大的流芳百世的专辑,但她在女性音乐里还是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对于Barbra来说,更是举足轻重,意义非凡:登上了Time杂志的封面,日后被Entertainment Weekly奉为现代流行天后之母,世人认为的现代流行乐Vocal女歌手鼻祖等等。有了这张冠军专辑后,她终于可以向她新一轮的目标进军了。
但Barbra Streisand从来就是这么一个奇女子,而她在“People”这张专辑中透漏的就是这么一种让人震撼人心的“美”,而且这点从你拿到专辑那一刻就能体会到了,不错,这份美的第一体现就在封面上了。美国主流流行乐一直以来为了最大化让世人清楚识别一个歌手,唱片封面一项喜欢用最简单化的人物照,全身的,半身的,大头的,特写的。反正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是谁,而且往往都是棚拍,所以美国唱片即使内容很好吗,但往往还是非常的普通。但Barbra的这张唱片一改这种“寻常路”,居然以全身背部示人,而且所占比例也可谓刚好而已。不过伴随沐浴在日渐夕阳西下的沙滩上,那种美感从封套每个“毛细孔”里散发了出来。
第一首歌Absent Minded Me第一个音节一想起,就有种令人鸡皮疙瘩一地的冰冷美弥漫开。你可以想象它是未消融的雪,也可以使散发光芒的铂金,但不管怎么说,Barbra早期的嗓音总散发出一种冰冷感,这时她的嗓音无论如何说起来也是冷属性的,呼应了美的让人觉得可怕的结论,也和她本人的性格十分符合。
整张专辑命名为“People”,而于1963年12月录制的这种同名单曲先于专辑一步在夏天发行了,得到了极好的反响。借着“Funny Girl”主题曲的架势,这首歌进入了单曲榜的前十名,最终停在了第5的位置。这是Barbra第一支Top 10单曲,之前虽然她专辑成绩抢眼,但他她终究不像The Supreme那样,是靠单曲效应大红的歌手,所以单曲成绩一项不抢眼,这可能尤以她是以翻唱Songbook为卖点的原因。但People这首歌不同于她以往的歌曲,这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原创作品,是只属于她个人的,是她首唱的,更是她第一个把它带给人们的。从此,这首歌毫无疑问的成了她最经典的保留曲目之一。
这次破天荒的成绩,或许也是专辑采取同一个名字的原因吧。制作人Mike Berniker和编曲Peter Matz找到了Barbra嗓音中强弱音之间很好的平衡点,才有了和百老汇舞台剧中不一样的录音室版本,比起舞台剧,这次更多了一份内敛,Barbra恰到好处的在结为高潮处收住了人民惯性思维的激荡长音,转而轻声温柔的结束了整曲。Barbra的从The Third Album开始起改进的唱法终于在这首歌上得到了最大化价值的体现,隔年因为此曲再次获得Grammy的最佳女歌手就是对她演唱的肯定。
除了“People”,整张专辑有了新的制作人:Robert Mersey。而编曲也有Peter Matz一人变成了他和Ray Ellis分头为专辑各一半出力。专辑第一首Absent Minded Me也是People的创作人Jule Styne和Bob Merrill,原本也是为“Funny Girl”创作,但没用上,所以收录在了专辑里。而When in Rome (I Do as the Romans Do)再现了首张专辑里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那种独有的的Streisand式幽默,这是第二第三张专辑里所缺少的东西。不知什么原因,Barbra翻唱经典名曲比起她唱的名不见经传的舞台剧歌曲,总少了点令人兴奋感。或许名曲已经深入人心,她翻唱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那些默默无闻的歌曲在她的诠释下会突然显得魅力四射,让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听众才能有更多的机会领略不同的唱段。这也许就是第一张专辑比起第二第三章更成功的原因吧,而“People”也因为这点,让它成为首张专辑以来评价最好的一张。终于,在多种原因的推波助澜下,Barbra站上了她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专辑最终登上了Billboard专辑榜的第一,完成了之前两张专辑差一点但未完成的使命。我想Barbra那时退出歌坛,也会毫无遗憾了吧。她终于凭借一介女流的身份,从当时强大的摇滚民谣风潮中,从伟大的The Beatles,Bob Dylan等这些伟人版的男人们手中拿到了一个属于自己,属于女性的冠军专辑,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啊,当然应该庆祝一番。
People或许不能被称为一张伟大的流芳百世的专辑,但她在女性音乐里还是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对于Barbra来说,更是举足轻重,意义非凡:登上了Time杂志的封面,日后被Entertainment Weekly奉为现代流行天后之母,世人认为的现代流行乐Vocal女歌手鼻祖等等。有了这张冠军专辑后,她终于可以向她新一轮的目标进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