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叫《Niu》的音乐杂志及其带来的变革
日前,我很关注的歌手常石磊推出了一张唱红歌向经典致敬的唱片——《Niu China新中国》。当拿到实体唱片的时候,我的感受正如封面所写的一样,这是“一张意料之外的唱片”。这是一本我们熟悉的16开本杂志,常石磊的唱片被粘贴在封面上,右上角的“创刊号”字样,标志着常石磊的唱片只不过是这本叫做《Niu》的杂志首次尝试,未来还将会有更多诸如此类形式的唱片诞生。
在《Niu》诞生的同时,内地乐坛一位标志性人物——李宇春也做出了变革,她的同名专辑通过数字发行的形式推出,至于她的实体唱片专辑,据悉将在09年底才会推出,那时候主要是为了供歌迷购买收藏之用,真正的专辑发行,宣传推广全靠如今的数字发行便已能实现。也就是说这位在传统唱片市场上还能赚着钱的歌手也选择了另辟蹊径来对抗行业的不景气,可见当下的唱片业多么需要一股不一样的力量站出来。《Niu》杂志或许便能扮演这么一个“救市主”的角色。
《Niu》杂志唱片与数字发行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毕竟还是拥有实体的专辑,只不过是去掉了唱片中带来成本的包装盒,而把歌词本等必要信息融入杂志内容当中,不过由此却能产生不少的优势。由于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所以在如今音乐产业处于买家市场,一般为音乐产品买单的人群主要拥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简便性,比如一个短信就能下载,这种盈利模式在彩铃和数字发行当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只对自己特别钟爱和了解的对象进行消费,对那些一般性了解或者是谈不上讨厌喜欢的对象,消费行为便变得可有可无,这种盈利模式一方面可以理解成为粉丝经济,一方面也能够带动衍生品的消费。把唱片做成杂志,能提供更大篇幅的信息量,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歌者的方方面面,同时一期围绕着歌手本身展开的时尚杂志所提供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而能够延展到主人公身上的时尚品,主人公喜好的消费品和消费场所,这种落在偶像身上的行销广告也是这本《Niu》杂志能够实现的商业价值。
对于歌手本人来说,把专辑通过杂志的方式来出售,一方面如前面提到的,能够加深读者的认识,有助于歌手各方面魅力的有效放大,并且令人记忆深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唱片销售打开了更多通路,我们都知道,报刊杂志的零售终端远远大于唱片行的数量,把东西放到更多的场所,更多人流经过的地方售卖,无论是销量还是因此产生的广告效应都会随之放大不少,而且这年头你还看过有人传阅CD唱片吗?几乎没有!网络上发送一个mp3文件或者试听链接便能达到传播的目的。而作为一本杂志,它是能够方便传阅的,读者对于歌手的好评能够通过小范围内的手手相传得到延展,增加歌迷数量,尤其是增加忠实歌迷的数量,对于一个力图走红的歌手来说,是立足之本。
这本《Niu》的创刊号,选择常石磊当作试验范本我觉得是很恰到好处的。一方面常石磊的确是一个“牛”人,听他的音乐,了解他的经历,看他在舞台上演绎音乐的方式都会感觉他很“牛”;同时他又是一个新(New)人,因奥运会的《我和你》才逐渐为人所熟知。而且这张专辑是以翻唱经典红歌为主题,整本杂志的内容围绕着怀旧的话题展开。这种选人选歌的经验可供下一期借鉴,短期内可以主打一些人气歌手的自选辑,一些知名歌手,如莫文蔚、方大同、王若琳、杨乃文、蔡依林、孙燕姿都曾推出过自选专辑,部分歌迷会质疑这类型翻唱专辑也拿来售卖的诚意,恰好《Niu》这样的唱片杂志就能够吸纳这类型的音乐,并且通过大篇幅的杂志文章来诠释歌者翻唱这些歌的意图和成长轨迹,所以这本《Niu》目前可以把做歌手的自选辑当作自己的突破口,一旦在宣传、商业上均取得如预期的效果,自然便会有更多的歌手找上门来,采用这种新颖的形式来发行自己的音乐,因为这样能比单纯发传统唱片避免了更多了风险成本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
《Niu》是一本刚刚诞生的可听版读物,虽然属性模糊,不过幸运的是在音乐领域里它能够获得作为一张专辑所应有的认可和宣传通道,而作为一本杂志它又有着比音乐唱片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发售渠道。通过《Niu》创刊号的制作和定位所展现出来的可能性,让人看到了这种出版物未来清晰的盈利模式,也许中国唱片业的发展瓶颈,便会在这个牛年,在这本《Niu》的推动下,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Niu》诞生的同时,内地乐坛一位标志性人物——李宇春也做出了变革,她的同名专辑通过数字发行的形式推出,至于她的实体唱片专辑,据悉将在09年底才会推出,那时候主要是为了供歌迷购买收藏之用,真正的专辑发行,宣传推广全靠如今的数字发行便已能实现。也就是说这位在传统唱片市场上还能赚着钱的歌手也选择了另辟蹊径来对抗行业的不景气,可见当下的唱片业多么需要一股不一样的力量站出来。《Niu》杂志或许便能扮演这么一个“救市主”的角色。
《Niu》杂志唱片与数字发行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毕竟还是拥有实体的专辑,只不过是去掉了唱片中带来成本的包装盒,而把歌词本等必要信息融入杂志内容当中,不过由此却能产生不少的优势。由于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所以在如今音乐产业处于买家市场,一般为音乐产品买单的人群主要拥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简便性,比如一个短信就能下载,这种盈利模式在彩铃和数字发行当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只对自己特别钟爱和了解的对象进行消费,对那些一般性了解或者是谈不上讨厌喜欢的对象,消费行为便变得可有可无,这种盈利模式一方面可以理解成为粉丝经济,一方面也能够带动衍生品的消费。把唱片做成杂志,能提供更大篇幅的信息量,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歌者的方方面面,同时一期围绕着歌手本身展开的时尚杂志所提供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而能够延展到主人公身上的时尚品,主人公喜好的消费品和消费场所,这种落在偶像身上的行销广告也是这本《Niu》杂志能够实现的商业价值。
对于歌手本人来说,把专辑通过杂志的方式来出售,一方面如前面提到的,能够加深读者的认识,有助于歌手各方面魅力的有效放大,并且令人记忆深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唱片销售打开了更多通路,我们都知道,报刊杂志的零售终端远远大于唱片行的数量,把东西放到更多的场所,更多人流经过的地方售卖,无论是销量还是因此产生的广告效应都会随之放大不少,而且这年头你还看过有人传阅CD唱片吗?几乎没有!网络上发送一个mp3文件或者试听链接便能达到传播的目的。而作为一本杂志,它是能够方便传阅的,读者对于歌手的好评能够通过小范围内的手手相传得到延展,增加歌迷数量,尤其是增加忠实歌迷的数量,对于一个力图走红的歌手来说,是立足之本。
这本《Niu》的创刊号,选择常石磊当作试验范本我觉得是很恰到好处的。一方面常石磊的确是一个“牛”人,听他的音乐,了解他的经历,看他在舞台上演绎音乐的方式都会感觉他很“牛”;同时他又是一个新(New)人,因奥运会的《我和你》才逐渐为人所熟知。而且这张专辑是以翻唱经典红歌为主题,整本杂志的内容围绕着怀旧的话题展开。这种选人选歌的经验可供下一期借鉴,短期内可以主打一些人气歌手的自选辑,一些知名歌手,如莫文蔚、方大同、王若琳、杨乃文、蔡依林、孙燕姿都曾推出过自选专辑,部分歌迷会质疑这类型翻唱专辑也拿来售卖的诚意,恰好《Niu》这样的唱片杂志就能够吸纳这类型的音乐,并且通过大篇幅的杂志文章来诠释歌者翻唱这些歌的意图和成长轨迹,所以这本《Niu》目前可以把做歌手的自选辑当作自己的突破口,一旦在宣传、商业上均取得如预期的效果,自然便会有更多的歌手找上门来,采用这种新颖的形式来发行自己的音乐,因为这样能比单纯发传统唱片避免了更多了风险成本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
《Niu》是一本刚刚诞生的可听版读物,虽然属性模糊,不过幸运的是在音乐领域里它能够获得作为一张专辑所应有的认可和宣传通道,而作为一本杂志它又有着比音乐唱片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发售渠道。通过《Niu》创刊号的制作和定位所展现出来的可能性,让人看到了这种出版物未来清晰的盈利模式,也许中国唱片业的发展瓶颈,便会在这个牛年,在这本《Niu》的推动下,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