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编曲
没有放在“力荐”上,或者说是习惯了,或者说比起现场毕竟有些修饰的地方。
从五月的香港到十月的南京,一共6场DNA,比不上死忠的每场跟着走的粉丝,也算是看了三个不同的地方。终于等到了台北的正式版。
比起从前的“轧车”,多了一小段前奏,很欢喜。
比起从前的“赌神”,多了键盘的引导,很喜欢。
比起从前的“一颗苹果”,多了鼓点上的畅快,很钟意。
比起十万青年站出来,没有了稚气。
比起Final Home,多了些励志。
比起Jump,加上了悬疑。
最特别的是,我听到了十年来最出色的改编。
每首歌仔细聆听,综合了过去live的特色,又有了不同的加花。
无论是吉他、贝斯还是鼓,都有了更完美的协调。
我不是专业人士,说不出专业术语;我不是迷妹,写不出更好的赞美之词。
我只是一个怀抱着音乐梦想,还在努力学习吉他的孩子,但,不论是现场还是CD,都激发着我拨动琴弦的兴趣,都让我不由自主地从他们的音乐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跟着熟悉的和弦,打着熟悉的节奏,哼着熟悉的旋律。
这就是最好的互动。
从五月的香港到十月的南京,一共6场DNA,比不上死忠的每场跟着走的粉丝,也算是看了三个不同的地方。终于等到了台北的正式版。
比起从前的“轧车”,多了一小段前奏,很欢喜。
比起从前的“赌神”,多了键盘的引导,很喜欢。
比起从前的“一颗苹果”,多了鼓点上的畅快,很钟意。
比起十万青年站出来,没有了稚气。
比起Final Home,多了些励志。
比起Jump,加上了悬疑。
最特别的是,我听到了十年来最出色的改编。
每首歌仔细聆听,综合了过去live的特色,又有了不同的加花。
无论是吉他、贝斯还是鼓,都有了更完美的协调。
我不是专业人士,说不出专业术语;我不是迷妹,写不出更好的赞美之词。
我只是一个怀抱着音乐梦想,还在努力学习吉他的孩子,但,不论是现场还是CD,都激发着我拨动琴弦的兴趣,都让我不由自主地从他们的音乐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跟着熟悉的和弦,打着熟悉的节奏,哼着熟悉的旋律。
这就是最好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