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故土”阿什肯纳奇演绎拉赫马尼诺夫 24 首前奏曲
唱片中前奏曲的演奏 ,钢琴家充分挖掘出作品的内涵,营造了一种奇妙和谐,水乳交融的动人效果。这缘于钢琴家阿什肯纳奇与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都曾深受俄罗斯音乐与钢琴演奏传统沃土的哺育。1937年,阿什肯纳奇出生于高尔基,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1945年,他在莫斯科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随后的十年,他师从Anadia Sumbatian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习钢琴。1955年起,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随Lev Oborin继续深造,60年毕业。55年,在第五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他赢得第二名,次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冠军。
1958 年,阿什肯纳奇首次赴美演出,1962 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老柴钢琴比赛中他与John Ogdon并列冠军。68 年,他移居雷克亚维克,四年后成为冰岛公民(其夫人的祖国)。之后的几十年,阿什肯纳奇一跃成为同代演奏家中首屈一指的俄罗斯钢琴家,74-75年间的前奏曲录音充分展现了他在钢琴演奏技巧,驾驭音乐的表现力、作品的内在挖掘以及敏锐的音色感悟等诸多方面所拥有的卓绝才能。
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一首升 C 小调前奏曲创作于 1892 年秋,当时作曲家尚未年满20岁。作品第三号,五首幻想曲中的第二首是这套作品中唯一一首标记为前奏曲的作品。接下来的一首前奏曲是G小调创作于1901 年,作品23号中其余的 9 首调性各异的前奏曲均创作于 1903年。拉赫马尼诺夫何时拥有了创作一整套24 个调式前奏曲的构想,这一点无从知晓。然而,到了 1910年8-9月间,他创作了其它的 13首大小调相间的前奏曲,套曲的最后一首将作品3号中第二首 升c 小调的基本主题转为D 大调。
不容忽视的一点,像升 C 小调这样一首萦绕心头,充满驱之不散阴郁气息的前奏曲,它的知名度不仅应远远凌驾于其它几首幻想瞬间曲之上,还应作为拉赫马尼诺夫的代表作一直流传下去,在未来许多年仍将成为作曲家被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尽管如此,拉赫马尼诺夫的其他前奏曲仍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多样性、广泛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创造性,同时,对我们而言,前奏曲充满着多姿多彩的钢琴表现力。就拿前两首前奏曲作品 23号 升 F小调和降B大调极致对比来说,前者宛若一首沉思、内敛的散文,阿的演绎最为精致细腻。后者传达出一种独特的不安与兴奋交织的情愫,无疑,充分展现了大师精湛的演奏技巧。
标记为“小步舞曲速度”的D 大调前奏曲营造了一种更为浓郁、近乎华丽的反差,一种对淳朴的旧舞曲形式的滑稽模仿,演奏家运用自身丰富的阅历恰如其分的处理。在 G 小调第五号前奏曲中,拉赫马尼诺夫运用某种肖邦为A大调波兰舞曲创造的特殊键盘织体,但是,请留意阿什肯纳奇的演奏完美的表现出作曲家娴熟的对位技巧,或许,前奏曲的中段起初听上去具有纯粹的抒情风格。拉赫马尼诺夫的很多前奏曲都拥有较多巧妙的内在声音结构。较以往人们对拉赫马尼诺夫的认识而言,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位复调作曲家。阿什肯纳奇内心深知拉赫马尼诺夫音乐的这一特点的并在演绎中表现出来,就像你能从他演奏 D 小调、D 大调以及降 A 大调前奏曲的演奏所能领略到的,几乎就像是歌剧的一段二重唱。
相对其它前奏曲而言,作品第九号降 E小调前奏曲的确不同凡响,它让你想起冬天阵阵凛冽寒风卷起的树叶,沙沙作响,每个钢琴演奏家都会不约而同想到肖邦作品25号 练习曲中的第三与第六首。实际上这首前奏曲的演奏,阿再次凭借精湛的演奏技巧揭示了它非凡的魅力,充分显现出拉前奏曲作品的创作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完全独立的个性化表达。如果进一步比较,作品23号中最后一首降 G 大调前奏曲听起来以其简单的形式近乎是对先前所有前奏曲的宁静情愫的忏悔。然而,阿什肯纳奇很快将引领我们探索作品32号第一首前奏曲,一场由拉赫马尼诺夫导演的音响织体与精彩音色的戏剧,因其仅在最后的几小节中才断然停驻到 C 大调上。充满绝望情愫的第六号 F 小调前奏曲在音色上同样模糊,阿的演奏让音色变得清晰、鲜活,所有32 号前奏曲作品的主题与发展部段落的差别微乎其微。作品 32 号 第五 G 大调和第十二首降 G 小调前奏曲是拉赫马尼诺夫钢琴音乐中抒情性的最纯粹表达,这些旋律如清澈的溪流在湍急的琶音中欢唱。另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第八号 a 小调对阿的演奏技巧是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虽然篇幅短小,音乐上却盈漾着的娓娓道来之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九号A 大调前奏正好截然相反,考究的内在声音带有深思、神秘的色彩。第四号 e 小调前奏曲是最为重量级的。第七首F大调前奏曲拥有更精细的对位,旋律音型带有舒缓延伸的节奏与较快的伴奏音型形成对比。
如果我们将赏析的注意力更集中一些的话,第十号b 小调前奏曲或许是最为精彩的作品,据作曲家的朋友钢琴家莫伊舍维奇说,这首前奏曲也是作曲家本人的至爱。据说还为博科琳的油画作品“回归”赋予了灵感。莫伊舍维奇曾对拉赫马尼诺夫说这首前奏曲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远离故土的乡愁,作曲家表示赞同。
注:09年6月末译自该唱片内文说明。
阿什肯纳奇的演绎堪称经典,不容错过。
1958 年,阿什肯纳奇首次赴美演出,1962 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老柴钢琴比赛中他与John Ogdon并列冠军。68 年,他移居雷克亚维克,四年后成为冰岛公民(其夫人的祖国)。之后的几十年,阿什肯纳奇一跃成为同代演奏家中首屈一指的俄罗斯钢琴家,74-75年间的前奏曲录音充分展现了他在钢琴演奏技巧,驾驭音乐的表现力、作品的内在挖掘以及敏锐的音色感悟等诸多方面所拥有的卓绝才能。
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一首升 C 小调前奏曲创作于 1892 年秋,当时作曲家尚未年满20岁。作品第三号,五首幻想曲中的第二首是这套作品中唯一一首标记为前奏曲的作品。接下来的一首前奏曲是G小调创作于1901 年,作品23号中其余的 9 首调性各异的前奏曲均创作于 1903年。拉赫马尼诺夫何时拥有了创作一整套24 个调式前奏曲的构想,这一点无从知晓。然而,到了 1910年8-9月间,他创作了其它的 13首大小调相间的前奏曲,套曲的最后一首将作品3号中第二首 升c 小调的基本主题转为D 大调。
不容忽视的一点,像升 C 小调这样一首萦绕心头,充满驱之不散阴郁气息的前奏曲,它的知名度不仅应远远凌驾于其它几首幻想瞬间曲之上,还应作为拉赫马尼诺夫的代表作一直流传下去,在未来许多年仍将成为作曲家被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尽管如此,拉赫马尼诺夫的其他前奏曲仍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多样性、广泛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创造性,同时,对我们而言,前奏曲充满着多姿多彩的钢琴表现力。就拿前两首前奏曲作品 23号 升 F小调和降B大调极致对比来说,前者宛若一首沉思、内敛的散文,阿的演绎最为精致细腻。后者传达出一种独特的不安与兴奋交织的情愫,无疑,充分展现了大师精湛的演奏技巧。
标记为“小步舞曲速度”的D 大调前奏曲营造了一种更为浓郁、近乎华丽的反差,一种对淳朴的旧舞曲形式的滑稽模仿,演奏家运用自身丰富的阅历恰如其分的处理。在 G 小调第五号前奏曲中,拉赫马尼诺夫运用某种肖邦为A大调波兰舞曲创造的特殊键盘织体,但是,请留意阿什肯纳奇的演奏完美的表现出作曲家娴熟的对位技巧,或许,前奏曲的中段起初听上去具有纯粹的抒情风格。拉赫马尼诺夫的很多前奏曲都拥有较多巧妙的内在声音结构。较以往人们对拉赫马尼诺夫的认识而言,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位复调作曲家。阿什肯纳奇内心深知拉赫马尼诺夫音乐的这一特点的并在演绎中表现出来,就像你能从他演奏 D 小调、D 大调以及降 A 大调前奏曲的演奏所能领略到的,几乎就像是歌剧的一段二重唱。
相对其它前奏曲而言,作品第九号降 E小调前奏曲的确不同凡响,它让你想起冬天阵阵凛冽寒风卷起的树叶,沙沙作响,每个钢琴演奏家都会不约而同想到肖邦作品25号 练习曲中的第三与第六首。实际上这首前奏曲的演奏,阿再次凭借精湛的演奏技巧揭示了它非凡的魅力,充分显现出拉前奏曲作品的创作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完全独立的个性化表达。如果进一步比较,作品23号中最后一首降 G 大调前奏曲听起来以其简单的形式近乎是对先前所有前奏曲的宁静情愫的忏悔。然而,阿什肯纳奇很快将引领我们探索作品32号第一首前奏曲,一场由拉赫马尼诺夫导演的音响织体与精彩音色的戏剧,因其仅在最后的几小节中才断然停驻到 C 大调上。充满绝望情愫的第六号 F 小调前奏曲在音色上同样模糊,阿的演奏让音色变得清晰、鲜活,所有32 号前奏曲作品的主题与发展部段落的差别微乎其微。作品 32 号 第五 G 大调和第十二首降 G 小调前奏曲是拉赫马尼诺夫钢琴音乐中抒情性的最纯粹表达,这些旋律如清澈的溪流在湍急的琶音中欢唱。另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第八号 a 小调对阿的演奏技巧是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虽然篇幅短小,音乐上却盈漾着的娓娓道来之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九号A 大调前奏正好截然相反,考究的内在声音带有深思、神秘的色彩。第四号 e 小调前奏曲是最为重量级的。第七首F大调前奏曲拥有更精细的对位,旋律音型带有舒缓延伸的节奏与较快的伴奏音型形成对比。
如果我们将赏析的注意力更集中一些的话,第十号b 小调前奏曲或许是最为精彩的作品,据作曲家的朋友钢琴家莫伊舍维奇说,这首前奏曲也是作曲家本人的至爱。据说还为博科琳的油画作品“回归”赋予了灵感。莫伊舍维奇曾对拉赫马尼诺夫说这首前奏曲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远离故土的乡愁,作曲家表示赞同。
注:09年6月末译自该唱片内文说明。
阿什肯纳奇的演绎堪称经典,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