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s Burnt, Burning Ashes Are Gold

之前寫了個長的⋯⋯挺亂的,湊合看。
文/喜北
九年光阴荏苒,却仅有寥寥三张专辑的产量,在这个mp3全面攻占音乐爱好者硬盘、唱片业人人自危的时代,Kings of Convenience缓慢从容的步调再次映照出一个鲜明的事实:这个世界上,总有些音乐永远不会加入快销品的行列。
在Eirik Glambeck Bøe和Erlend Øye的字典里,从未有过“创作计划”这一概念。
两把吉他,二重和声,简简单单的Kings of Convenience,却一如文火慢炖出一锅老汤,或是浮冰之上色泽鲜嫩的挪威三文鱼刺身,入口即化,唇齿留香。
世界本来就是静的
“我们通常只为那些想要安静、在演出中不怎么说话的听众表演。”
安静、简单,恐怕是大多数人对Kings of Convenience(以下简称KOC)的最初印象。2001发行的首张专辑《Quite is the New Loud》,反讽意味浓厚的标题即是乐队本身的最好名片。两把吉他营造出清新流畅的脱俗质感,Eirik Glambeck Bøe的冰凉声线辅以Erlend Øye略显温暖的和音,近乎自言自语的絮叨,Eirik和Erlend这一对曾经的中学同学,绝未料想他们竟会在进入唱片业的第一年就卖掉40万张唱片。同年十月,KOC亦出版了《Quite is the New Loud》的Remix专辑《Versus》,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由Royksopp经手的《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业界的乐评人、术语爱好者们,也顺理成章将KOC冠以“'新新浪漫风潮代表乐团”的美名,并将他们Belle & Sebastian,Badly Drawn Boy,Nick Drake相提并论;素来以提携新晋乐队为己任的《NME》也不甘示弱,“新民谣运动英雄”之类令人有些啼笑皆非的名号一气儿乱扣,并习以为常地寄以厚望。
或许是斯坎的纳维亚人特有的沉默保守,两个挪威人并未过多理会业界的推崇,依旧我行我素、抑或不紧不慢地进行创作。一反新乐队一年一张或是两年一张的高产作风,直到三年后的2004年才又推出第二张录音室专辑《Riot On An Empty Street》。阔别三年的夏日重返人们的视线,多数人对这张专辑的第一印象便是“夏天”。诚然,在《Cayman Islands》、《Gold In The Air of Summer》中,KOC的确营造出了全画幅的夏日印象,群青色的大海与绵延白沙上的同样被漆成白色的木屋……但在这张专辑中更引人侧耳的,或许还是少年心曲的袒露。而也正是这张空街叛乱,使得KOC在遥远的中国有了一批忠实的拥趸。我不清楚有多少人会有着相同的体验:在夏天即将褪尽的夜晚,以为《Homesick》就是那些“沉默的异类”最忧伤直接的自白书,在晚自修结束回家的夜路上,听到《Misread》欢快旋律反衬下,和那句足以刺穿心房的“the loneliest people, were the ones who spoke their truth”而流下不自知的眼泪。然而KOC显然倾向于更多元的表达,欢快如《I’d Rather Dance With You》,将先前的惴惴与阴霾一扫而空。用“情绪的跌宕起伏”来形容这张专辑或许是合适的。专辑里更有两首歌《Know How》和《The Built-up》,邀请到加拿大创作女歌手Feist作为Guest Vocalist。至于封面上和谐摆弄着象棋棋局中的那个姑娘,则是Eirik的女友,她也曾经出现在过《Toxic Girl》和《Failure》的MV中,也难怪Erlend要打趣道,“Eirik的感情生活总是贯穿了我们的音乐创作……”。
而在《Riot On An Empty Street》之后,KOC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之相关的消息往往都是移居柏林的Erlend个人动向:继个人SOLO专辑《Unrest》之后,新乐队The Whitest Boy Alive所发行的《Dreams》固然不可避免地与KOC联系在一起,但始终杳无音信的Eirik却让追随两人脚步的歌迷陷入焦躁,直到年复一年的等候消磨去最初的热忱,KOC的官方论坛上也几乎是死水一潭的时候,所有人都似乎不约而同地认为,KOC这个名字或许已经成为过去,被淹没在从不停歇奔流的历史之中。
但这些奇怪的北欧人,总是在最出其不意的时刻,让人重新燃起希望:零八年末公布的2009年唱片出版预期名单中,Kings of Convenience,赫然在列。
不独立宣言
“对我而言,KOC会是一辈子的事情。”
Erlend Øye如是说。
随着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在今年9月底于欧洲陆续发售而展开的巡演之旅和媒体曝光,也逐渐让我们得以了解过去五年间所发生的一切。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的名字,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突发奇想。
整整五年,Erlend和Eirik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前者寄居德国柏林,周旋于Side Project和DJ工作;而Eirik全情投入个人生活,返回大学攻读心理学,并参与家乡卑尔根的城市规划,甚至投身政治,一度参选社区议员,可在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之后成为泡影。
出人意料的是,Erlend再度回归家乡卑尔根,理由简单而直接:柏林虽好,却始终是异国他乡,年岁渐长,唯有落叶归根。卑尔根这个人口熙攘的寂寥城镇,却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家。在与Erlend这段关系中,Eirik甚至自嘲“家庭主妇”,一心死守着家乡卑尔根与KOC;“孟姜女”一样望“夫”的Eirik也终于修得正果,等来了一生挚友的回归。听来颇有些哀怨的意味,但这些年来Erlend的八面玲珑,或许真的是辜负了Eirik的一片丹心。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就是一份相守的承诺。《24 - 25》中那句“Build thi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two”,或许就是这两个人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Eirik深信,两人合作的KOC远比分头行动的side projects来得重要,而这也在创作中展露无遗。两人带着五年来各自的积累进入录音棚,“我们从来不会白手起家,你不能指望奇迹的出现,那样根本写不出好歌”。五年来的点滴记忆,在历时数月轮番“挑刺”后,逐渐抛离其中极端个人化的成分,在歌词与意象上呈现为一种更为普适和包容的亲和。对于创作型歌手而言,一切都必须从私人化的生活体验中汲取,但KOC作为一个整体,在成军九年后,显然更青睐共同体验的展现,碰撞之后的合二为一。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音乐能引起如此广泛的情绪共鸣的秘诀所在。
新专的录制工作分别在家乡挪威卑尔根和意大利小城Reggio Emilia完成。谈及意大利,两人多半会心一笑。离开故地去往国外录制专辑似乎成了时下的潮流,但这显然不是一次单纯的工作旅行,在不受干扰专注于新专的同时,受到意大利美食的引诱,两人更将本是布满寡淡无味挪威味蕾的舌头提升了一个味觉层次。
初听《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袭上心头的无疑是一种安慰,一如阔别多年的老友:带着北欧浑浊乡音的咬字,这依然是我们所熟知的KOC。在音乐本身而言,新专并没有形式上过多地突破以往的两张专辑,当然这也是民谣乐队本身的一种局限。当别的音乐人挖空心思地考虑该用什么效果器,该为编曲增加何种新鲜元素以丰富音墙的时候,KOC则更多地希望回归本源,因而除了偶尔的钢琴渐入与活泼的小提琴外,我们几乎听不到除了两把木吉他以外的其他乐器,甚至连鼓点也彻底偃旗息鼓。但循着对Bossa Nova和巴西的热爱,DOD却意外地成为了KOC所有作品中最具节奏感的一张,“木吉他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节奏乐器”,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这两人将民谣吉他本身蕴含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和声的比重也远远超出了前两张专辑。
但《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的主色调却不全是明媚的夏日阳光,倒像是一杯冰火交融的鸡尾酒,一半火焰一半海水,诉说着恬淡生活中各种平凡却值得反思的情绪节点:《24-25》中为期一年的模式化恋爱,《Mrs Cold》则讲述一个与冰山女王勾心斗角的故事,《My Ship Isn’t Pretty》仿佛潜入冰冷的海水窒息一般的压抑,《Renegade》描绘的是不再存有信任互相猜疑的感情生活,《Power of Not Knowing》中为善变的女孩敞开心扉是青春年少的过往云烟,《Riot On An Empty Street》,这首与前一张专辑同名的歌曲,则透露出逃避现实的模棱两可,《Second to Numb》则更甚,在轻快的旋律中宣告“The end of innocence”的到来,《Scars on Land》让人联想起早年的《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尖锐的间奏和弦仿佛是在心尖撩拨出一阵酸楚……可与此同时,KOC却也在努力平衡这情绪的天平:《Me In You》中恋爱的小甜蜜,而作为新专最ear-friendly的《Boat Behind》则是Erlend与Eirik纠结友情的翻版,《Rule My World》和《Peacetime Resistance》的欢快节奏无疑都会让人再度愉悦起来,《Freedom and It’s Owner》实则是对旅行的梳理和对自由的赞美。
这又是一张凝聚丰富而细腻感情的唱片。一如既往,KOC这个挪威双人组合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小清新”、“indie”的刻板印象:生活并不仅仅是美好,创作本身也并不应该就是生活的镜像,你所能够捕捉到的都是经历反复咀嚼、思考的情绪与意象。Erlend说,他的音乐只能讲述生活、迷思和那些内心的跌宕。我们能够看到,这两个挪威人,作为敏感而彻底的细节主义者,如何乖乖臣服于生活,却又如同玩耍毛线球的猫咪般,好奇心尚未死绝,契合日记本上心绪的点滴记录,信手拈来地在吉他上敲出一段和弦。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出诚实的音乐。”人心是世界的反照,忘了是谁曾经说过,一个小说家一辈子只能描写自己的内心,他永远无法完全掌控超出自己经验的事物,这论断尽管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只有诚实于内心观感的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受者的心灵。但KOC的音乐总是给人以有所保留的印象,诚实并不意味着情绪的无限制放大,过分追求情绪本身的能量,反而会使人丧失冷静,从而忘记思考的乐趣。那些不失时机的调侃,并非玩世不恭的袖手旁观,而是出于理智对于情绪的平衡。
无论是雨季消磨无聊时光,或是与朋友小坐闲聊,KOC的这张专辑会是恰如其分的佐料,它并不期待专业眼光的严苛审视,却也不是街边餐馆BGM式的毫无追求。他们的音乐,即是激昂乐章间戛然而止的停顿,恰到好处地填补上那些空白的瞬间。Kings Of Convenience并不追求一见钟情,而是在反复的聆听中不断积蓄着能量,只消让音乐反复冲刷耳膜,会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不由自主地爱上其中的某一句歌词,继而沉溺,不可自拔。
Erlend与Eirik终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北欧半仙,也只得听命随新专发行而来的各路巡演与宣传需要,暂时从宁静的生活中抽离,返回喧嚣尘世。在9月25日的新专首发演出上,两人也兴致盎然地向外界宣布,将会在明年春天来到中国。等待多年的中国歌迷与首次来华的KOC,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切谜底都将留待春日再临时,一并揭晓。
文/喜北
九年光阴荏苒,却仅有寥寥三张专辑的产量,在这个mp3全面攻占音乐爱好者硬盘、唱片业人人自危的时代,Kings of Convenience缓慢从容的步调再次映照出一个鲜明的事实:这个世界上,总有些音乐永远不会加入快销品的行列。
在Eirik Glambeck Bøe和Erlend Øye的字典里,从未有过“创作计划”这一概念。
两把吉他,二重和声,简简单单的Kings of Convenience,却一如文火慢炖出一锅老汤,或是浮冰之上色泽鲜嫩的挪威三文鱼刺身,入口即化,唇齿留香。
世界本来就是静的
“我们通常只为那些想要安静、在演出中不怎么说话的听众表演。”
安静、简单,恐怕是大多数人对Kings of Convenience(以下简称KOC)的最初印象。2001发行的首张专辑《Quite is the New Loud》,反讽意味浓厚的标题即是乐队本身的最好名片。两把吉他营造出清新流畅的脱俗质感,Eirik Glambeck Bøe的冰凉声线辅以Erlend Øye略显温暖的和音,近乎自言自语的絮叨,Eirik和Erlend这一对曾经的中学同学,绝未料想他们竟会在进入唱片业的第一年就卖掉40万张唱片。同年十月,KOC亦出版了《Quite is the New Loud》的Remix专辑《Versus》,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由Royksopp经手的《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业界的乐评人、术语爱好者们,也顺理成章将KOC冠以“'新新浪漫风潮代表乐团”的美名,并将他们Belle & Sebastian,Badly Drawn Boy,Nick Drake相提并论;素来以提携新晋乐队为己任的《NME》也不甘示弱,“新民谣运动英雄”之类令人有些啼笑皆非的名号一气儿乱扣,并习以为常地寄以厚望。
或许是斯坎的纳维亚人特有的沉默保守,两个挪威人并未过多理会业界的推崇,依旧我行我素、抑或不紧不慢地进行创作。一反新乐队一年一张或是两年一张的高产作风,直到三年后的2004年才又推出第二张录音室专辑《Riot On An Empty Street》。阔别三年的夏日重返人们的视线,多数人对这张专辑的第一印象便是“夏天”。诚然,在《Cayman Islands》、《Gold In The Air of Summer》中,KOC的确营造出了全画幅的夏日印象,群青色的大海与绵延白沙上的同样被漆成白色的木屋……但在这张专辑中更引人侧耳的,或许还是少年心曲的袒露。而也正是这张空街叛乱,使得KOC在遥远的中国有了一批忠实的拥趸。我不清楚有多少人会有着相同的体验:在夏天即将褪尽的夜晚,以为《Homesick》就是那些“沉默的异类”最忧伤直接的自白书,在晚自修结束回家的夜路上,听到《Misread》欢快旋律反衬下,和那句足以刺穿心房的“the loneliest people, were the ones who spoke their truth”而流下不自知的眼泪。然而KOC显然倾向于更多元的表达,欢快如《I’d Rather Dance With You》,将先前的惴惴与阴霾一扫而空。用“情绪的跌宕起伏”来形容这张专辑或许是合适的。专辑里更有两首歌《Know How》和《The Built-up》,邀请到加拿大创作女歌手Feist作为Guest Vocalist。至于封面上和谐摆弄着象棋棋局中的那个姑娘,则是Eirik的女友,她也曾经出现在过《Toxic Girl》和《Failure》的MV中,也难怪Erlend要打趣道,“Eirik的感情生活总是贯穿了我们的音乐创作……”。
而在《Riot On An Empty Street》之后,KOC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之相关的消息往往都是移居柏林的Erlend个人动向:继个人SOLO专辑《Unrest》之后,新乐队The Whitest Boy Alive所发行的《Dreams》固然不可避免地与KOC联系在一起,但始终杳无音信的Eirik却让追随两人脚步的歌迷陷入焦躁,直到年复一年的等候消磨去最初的热忱,KOC的官方论坛上也几乎是死水一潭的时候,所有人都似乎不约而同地认为,KOC这个名字或许已经成为过去,被淹没在从不停歇奔流的历史之中。
但这些奇怪的北欧人,总是在最出其不意的时刻,让人重新燃起希望:零八年末公布的2009年唱片出版预期名单中,Kings of Convenience,赫然在列。
不独立宣言
“对我而言,KOC会是一辈子的事情。”
Erlend Øye如是说。
随着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在今年9月底于欧洲陆续发售而展开的巡演之旅和媒体曝光,也逐渐让我们得以了解过去五年间所发生的一切。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的名字,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突发奇想。
整整五年,Erlend和Eirik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前者寄居德国柏林,周旋于Side Project和DJ工作;而Eirik全情投入个人生活,返回大学攻读心理学,并参与家乡卑尔根的城市规划,甚至投身政治,一度参选社区议员,可在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之后成为泡影。
出人意料的是,Erlend再度回归家乡卑尔根,理由简单而直接:柏林虽好,却始终是异国他乡,年岁渐长,唯有落叶归根。卑尔根这个人口熙攘的寂寥城镇,却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家。在与Erlend这段关系中,Eirik甚至自嘲“家庭主妇”,一心死守着家乡卑尔根与KOC;“孟姜女”一样望“夫”的Eirik也终于修得正果,等来了一生挚友的回归。听来颇有些哀怨的意味,但这些年来Erlend的八面玲珑,或许真的是辜负了Eirik的一片丹心。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就是一份相守的承诺。《24 - 25》中那句“Build thi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two”,或许就是这两个人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Eirik深信,两人合作的KOC远比分头行动的side projects来得重要,而这也在创作中展露无遗。两人带着五年来各自的积累进入录音棚,“我们从来不会白手起家,你不能指望奇迹的出现,那样根本写不出好歌”。五年来的点滴记忆,在历时数月轮番“挑刺”后,逐渐抛离其中极端个人化的成分,在歌词与意象上呈现为一种更为普适和包容的亲和。对于创作型歌手而言,一切都必须从私人化的生活体验中汲取,但KOC作为一个整体,在成军九年后,显然更青睐共同体验的展现,碰撞之后的合二为一。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音乐能引起如此广泛的情绪共鸣的秘诀所在。
新专的录制工作分别在家乡挪威卑尔根和意大利小城Reggio Emilia完成。谈及意大利,两人多半会心一笑。离开故地去往国外录制专辑似乎成了时下的潮流,但这显然不是一次单纯的工作旅行,在不受干扰专注于新专的同时,受到意大利美食的引诱,两人更将本是布满寡淡无味挪威味蕾的舌头提升了一个味觉层次。
初听《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袭上心头的无疑是一种安慰,一如阔别多年的老友:带着北欧浑浊乡音的咬字,这依然是我们所熟知的KOC。在音乐本身而言,新专并没有形式上过多地突破以往的两张专辑,当然这也是民谣乐队本身的一种局限。当别的音乐人挖空心思地考虑该用什么效果器,该为编曲增加何种新鲜元素以丰富音墙的时候,KOC则更多地希望回归本源,因而除了偶尔的钢琴渐入与活泼的小提琴外,我们几乎听不到除了两把木吉他以外的其他乐器,甚至连鼓点也彻底偃旗息鼓。但循着对Bossa Nova和巴西的热爱,DOD却意外地成为了KOC所有作品中最具节奏感的一张,“木吉他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节奏乐器”,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这两人将民谣吉他本身蕴含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和声的比重也远远超出了前两张专辑。
但《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的主色调却不全是明媚的夏日阳光,倒像是一杯冰火交融的鸡尾酒,一半火焰一半海水,诉说着恬淡生活中各种平凡却值得反思的情绪节点:《24-25》中为期一年的模式化恋爱,《Mrs Cold》则讲述一个与冰山女王勾心斗角的故事,《My Ship Isn’t Pretty》仿佛潜入冰冷的海水窒息一般的压抑,《Renegade》描绘的是不再存有信任互相猜疑的感情生活,《Power of Not Knowing》中为善变的女孩敞开心扉是青春年少的过往云烟,《Riot On An Empty Street》,这首与前一张专辑同名的歌曲,则透露出逃避现实的模棱两可,《Second to Numb》则更甚,在轻快的旋律中宣告“The end of innocence”的到来,《Scars on Land》让人联想起早年的《I Don’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尖锐的间奏和弦仿佛是在心尖撩拨出一阵酸楚……可与此同时,KOC却也在努力平衡这情绪的天平:《Me In You》中恋爱的小甜蜜,而作为新专最ear-friendly的《Boat Behind》则是Erlend与Eirik纠结友情的翻版,《Rule My World》和《Peacetime Resistance》的欢快节奏无疑都会让人再度愉悦起来,《Freedom and It’s Owner》实则是对旅行的梳理和对自由的赞美。
这又是一张凝聚丰富而细腻感情的唱片。一如既往,KOC这个挪威双人组合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小清新”、“indie”的刻板印象:生活并不仅仅是美好,创作本身也并不应该就是生活的镜像,你所能够捕捉到的都是经历反复咀嚼、思考的情绪与意象。Erlend说,他的音乐只能讲述生活、迷思和那些内心的跌宕。我们能够看到,这两个挪威人,作为敏感而彻底的细节主义者,如何乖乖臣服于生活,却又如同玩耍毛线球的猫咪般,好奇心尚未死绝,契合日记本上心绪的点滴记录,信手拈来地在吉他上敲出一段和弦。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出诚实的音乐。”人心是世界的反照,忘了是谁曾经说过,一个小说家一辈子只能描写自己的内心,他永远无法完全掌控超出自己经验的事物,这论断尽管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只有诚实于内心观感的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受者的心灵。但KOC的音乐总是给人以有所保留的印象,诚实并不意味着情绪的无限制放大,过分追求情绪本身的能量,反而会使人丧失冷静,从而忘记思考的乐趣。那些不失时机的调侃,并非玩世不恭的袖手旁观,而是出于理智对于情绪的平衡。
无论是雨季消磨无聊时光,或是与朋友小坐闲聊,KOC的这张专辑会是恰如其分的佐料,它并不期待专业眼光的严苛审视,却也不是街边餐馆BGM式的毫无追求。他们的音乐,即是激昂乐章间戛然而止的停顿,恰到好处地填补上那些空白的瞬间。Kings Of Convenience并不追求一见钟情,而是在反复的聆听中不断积蓄着能量,只消让音乐反复冲刷耳膜,会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不由自主地爱上其中的某一句歌词,继而沉溺,不可自拔。
Erlend与Eirik终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北欧半仙,也只得听命随新专发行而来的各路巡演与宣传需要,暂时从宁静的生活中抽离,返回喧嚣尘世。在9月25日的新专首发演出上,两人也兴致盎然地向外界宣布,将会在明年春天来到中国。等待多年的中国歌迷与首次来华的KOC,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切谜底都将留待春日再临时,一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