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可否的金童玉女

Scarlett Johansson搭上Pete Yorn,不可谓是不聪明——一个是浑身上下都挤得出“性感”俩字儿的尤物,一个是才貌双全口碑俱佳的民谣歌者,而更有意思的是,前者由演而优则唱,已在06年发行一张专辑(尽管并不怎么成功),而后者则不遗余力的参与电影配乐的制作,并以此得以让音乐生涯备受瞩目。所以这两位电影音乐都有涉足、又各有所长的金童玉女凑到一块儿,就不能不让人心生期待。
于是这张名为《Break Up》的专辑从06年开始酝酿,经过漫长的档期协调以及录音制作过程,终于在今年9月份与大家见面。
但事实上对于这样一张Crossover的专辑,各路都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态度。尽管这张《Break Up》有着颇为让人愉悦的基调——9首作品中仅有2首是安静点儿的小情歌,而其它的作品都充满难以压抑的热烈质感,正如开场《Relator》歌词昭示的一般:“When I met you,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was tired, I was hungry, I fight.”——二者对于这次合作显然有着超乎想象的期待,甚至是“饥渴”,直接的后果就是刚刚从民谣摇滚转型过来的“硬”汉,不仅在这张专辑中重复上张的柔情,而且又因为Scarlett Johansson那把复古的磨砂声线变得更加温柔和雀跃,让温情民谣直接跨到了有那么点儿民谣爵士味道的舞池中。
因而整张专辑所展现出的画面感极强,就在那么一个有些黑乎乎的小酒馆儿里,Scarlett Johansson如同电影里一般颔首桌前,搔首弄姿,不时还抛来性感暗示的媚眼,含笑间透出明显的挑逗意味,而至于Pete Yorn自然是难以抗拒,于是在民谣的大基调下,由于Scarlett Johansson的加盟,Pete Yorn显然有些把持不住了风格,原本有些独立小清新的温情民谣,碰上了如此的火花,热情不禁就释放的过于强烈,而且Pete Yorn太渴望用十八般武艺去打造Scarlett Johansson并不完美的声线,并以此“讨其欢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专辑的风格基调过于单一。
Scarlett Johnson的声线真的还不够完美,其实说唱腔其实更为合适一些。显然一副性感的颗粒状声线是再适合爵士不过的了,但从处女专辑《Any Where I Lay My Head》的尝试来看,Scarlett Johansson显然没有看出这点儿,没有聪明的跟上Amy Winehouse、Duffy、Adele等灵骚风潮,却一头扎进充满冰冷实验色彩的Indie冷水中去,还故意压沉了嗓子,冰冷的让人能起一身鸡皮疙瘩。而在Pete Yorn的点化下,《Break Up》有了明显的好转,但Scarlett Johansson这把声线也只是原生态的展现出来了而已,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说爵士也好,民谣也罢,只是谋得先天三分形,未得精华一丝神,而且由于Scarlett Johansson本身的音域不宽,所以Pete Yorn在创作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来回就在那几个音阶上做文章,所以整张专辑听下来好听有余但动人不足,虽不至于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但也难免被人诟病技巧的单一。
不过我们自然不能过多苛责Scarlett Johansson,毕竟人家是演员,不是专业唱歌的,甚至比起她让人大跌眼镜的第一张专辑来说,这张《Break Up》取得的转变足以让人惊呼进步,但Pete Yorn的表现就由于种种因素被束缚了不少,毕竟合作就意味着更多对于整体性的照顾,而个人的锋芒难免被掩盖不少,所以整张专辑听起来更像是某部欢愉文艺电影(如《午夜巴塞罗那》)的原声带,而非一张正经儿八百的严谨唱片。
所以我们也大可以收起严肃的一贯“检验标准”,而是用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去尽情体验这张更多充满电影声光特征的专辑,毕竟Scarlett Johansson可以把Pete Yorn弄昏了头,难道你就可以免疫?我只能实话实说,我可是被她电到了,只不过,比起她在大屏幕上的放电,在音乐中的性感让我清醒的比较快而已。
途加
于是这张名为《Break Up》的专辑从06年开始酝酿,经过漫长的档期协调以及录音制作过程,终于在今年9月份与大家见面。
但事实上对于这样一张Crossover的专辑,各路都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态度。尽管这张《Break Up》有着颇为让人愉悦的基调——9首作品中仅有2首是安静点儿的小情歌,而其它的作品都充满难以压抑的热烈质感,正如开场《Relator》歌词昭示的一般:“When I met you,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 was tired, I was hungry, I fight.”——二者对于这次合作显然有着超乎想象的期待,甚至是“饥渴”,直接的后果就是刚刚从民谣摇滚转型过来的“硬”汉,不仅在这张专辑中重复上张的柔情,而且又因为Scarlett Johansson那把复古的磨砂声线变得更加温柔和雀跃,让温情民谣直接跨到了有那么点儿民谣爵士味道的舞池中。
因而整张专辑所展现出的画面感极强,就在那么一个有些黑乎乎的小酒馆儿里,Scarlett Johansson如同电影里一般颔首桌前,搔首弄姿,不时还抛来性感暗示的媚眼,含笑间透出明显的挑逗意味,而至于Pete Yorn自然是难以抗拒,于是在民谣的大基调下,由于Scarlett Johansson的加盟,Pete Yorn显然有些把持不住了风格,原本有些独立小清新的温情民谣,碰上了如此的火花,热情不禁就释放的过于强烈,而且Pete Yorn太渴望用十八般武艺去打造Scarlett Johansson并不完美的声线,并以此“讨其欢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专辑的风格基调过于单一。
Scarlett Johnson的声线真的还不够完美,其实说唱腔其实更为合适一些。显然一副性感的颗粒状声线是再适合爵士不过的了,但从处女专辑《Any Where I Lay My Head》的尝试来看,Scarlett Johansson显然没有看出这点儿,没有聪明的跟上Amy Winehouse、Duffy、Adele等灵骚风潮,却一头扎进充满冰冷实验色彩的Indie冷水中去,还故意压沉了嗓子,冰冷的让人能起一身鸡皮疙瘩。而在Pete Yorn的点化下,《Break Up》有了明显的好转,但Scarlett Johansson这把声线也只是原生态的展现出来了而已,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说爵士也好,民谣也罢,只是谋得先天三分形,未得精华一丝神,而且由于Scarlett Johansson本身的音域不宽,所以Pete Yorn在创作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来回就在那几个音阶上做文章,所以整张专辑听下来好听有余但动人不足,虽不至于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但也难免被人诟病技巧的单一。
不过我们自然不能过多苛责Scarlett Johansson,毕竟人家是演员,不是专业唱歌的,甚至比起她让人大跌眼镜的第一张专辑来说,这张《Break Up》取得的转变足以让人惊呼进步,但Pete Yorn的表现就由于种种因素被束缚了不少,毕竟合作就意味着更多对于整体性的照顾,而个人的锋芒难免被掩盖不少,所以整张专辑听起来更像是某部欢愉文艺电影(如《午夜巴塞罗那》)的原声带,而非一张正经儿八百的严谨唱片。
所以我们也大可以收起严肃的一贯“检验标准”,而是用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去尽情体验这张更多充满电影声光特征的专辑,毕竟Scarlett Johansson可以把Pete Yorn弄昏了头,难道你就可以免疫?我只能实话实说,我可是被她电到了,只不过,比起她在大屏幕上的放电,在音乐中的性感让我清醒的比较快而已。
途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