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Mayer——下一站或许是Sting
专辑:Battle Studies
艺人:John Mayer
厂牌:Columbia
时间:2009/11/17
评分:★★★☆
John Mayer有两个。在现场的他,能够将南方布鲁斯和六七十年代根源摇滚,揉捏的天衣无缝,进而使自己都带出了那么一股子脏劲儿、混劲儿,仿佛浑身都透出劣质威士忌味,以及大麻味儿。听John Mayer的现场,除了能够让你想起那些满手都是老茧的传奇布鲁斯大师之味,那种阴暗及充满机油味儿的氛围里,甚至还能让人萌生出一种干点混蛋事儿的冲动。
而在专辑里的John Mayer仿佛置身于艳阳天,无论是布鲁斯、根源摇滚还是白人灵歌,都被他擦出了窗明几净的效果。听《Clarity》里真假音转换时的啼音效果,精致中还带着点时尚的韵味儿,而《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里优雅又从容的和声及节奏,比起任何一首Urban经典都毫不逊色。从现场到专辑,John Mayer180度的乾坤大挪移,就仿佛是从黑夜来到了白天,从小混混变成了乖孩子,难道他也爱《博击俱尔部》?无论如何,两面的John Mayer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活出了精彩,一个人分裂如此还能分裂出美来,也孰为不易。
大多数人都是从《Heavier Things》开始听John Mayer,这也多少托了专辑中的《Daughters》获得了次年的格莱美“最佳年度歌曲”的荣耀(这也是年纪轻轻的他第二次被格莱美评委眷顾),但这当然不是最全面的John Mayer,就像《Ordinary People》同样不能代表John Legend的正面,却同样成为格莱美评委将2006年最佳R&B歌手颁给他的证据,专业的果然是不和大众一般见识的。当然,John Mayer之所以更为人所知的,还是他和Jennifer Aniston的那些风流韵事,一个歌手,即使再怎么有才华,看来还是得和格莱美与好莱坞都沾边,才能家喻户晓。
回到正题。从《Heavier Things》之后,John Mayer的每张专辑也果然没叫人失望(当然录音室专辑也仅仅只是发行了两张而已,但他的每一张专辑却同样值得当成正式专辑来推荐)。尤其是2006年的《Continuum》,更是因为将布鲁斯、灵魂乐和摇滚捏出了细腻、精致又时尚的流行味觉,而让他的音乐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经有多高,未来更难行,有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因此当三年后的全新录音室专辑《Battle Studies》面市时,如果我说心里着实有点担心,那也是人之常情吧!
专辑以《Heartbreak Warfare》开场,一首很中庸的摇滚作品,与John Mayer以往的手笔相比,棱角少了许多,显得过于粗糙了点,倒是冷静又机械的鼓点,无形中为整首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联想视野,也让歌曲更有了一种氛围音乐和公路音乐结合的效果。紧随其后的《All We Ever Do Is Say Goodbey》更像是一首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台情歌,副歌的假声与和声,很好地体现出John Mayer对旋律的敏感,以及煽情气氛的把握,仿佛带人回到了情歌大时代。《Half of My Heart》和《Who Says》都是标准的乡村作品。前者与新晋的乡村天后Taylor Swift合作,曲风则是后者最为擅长的乡村摇滚作品,而这两位歌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面对一大堆老古董时,总是能捣鼓出一种很年轻、很活力的精神面貌来,都是天生复古再展新的好手;后者则更像是《Daughters》的乡谣版,John Mayer在作品里显示的,依然是他擅长将老古董弄成清新小品的融合力。而《Perfectly Lonely》倒是更有上张专辑主打的《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的遗风。
虽然从各种角度来讲,你都可以从这张专辑里闻到John Mayer的味儿,但这张专辑还是不同于John Mayer之前任何一张专辑的味儿。吉它Solo的弱化,器乐细节更平衡的丰富化,也让整张专辑更有了一种氛围音乐的背景效果,甚至像在《Do You Know Me》里还依稀散发出淡淡的迷幻味儿来。虽然从流行的传播度来讲,这张专辑并没有胜过上张专辑《Continuum》的可能,但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John Mayer确实正在通过这么一张专辑,证明了他在由一个乐团领班,向着更全面全能、能够操控全局的音乐人转变,尤其是在很多作品所呈现的音乐气质中,还真有点《Ten Summoner’s Tales》后Sting的范儿。让人比较有兴趣的是,之后的John Mayer在现场还会有什么表现?像在《Try!》现场里那种吉它手多过歌手的混味儿,还会不会重现?
艺人:John Mayer
厂牌:Columbia
时间:2009/11/17
评分:★★★☆
John Mayer有两个。在现场的他,能够将南方布鲁斯和六七十年代根源摇滚,揉捏的天衣无缝,进而使自己都带出了那么一股子脏劲儿、混劲儿,仿佛浑身都透出劣质威士忌味,以及大麻味儿。听John Mayer的现场,除了能够让你想起那些满手都是老茧的传奇布鲁斯大师之味,那种阴暗及充满机油味儿的氛围里,甚至还能让人萌生出一种干点混蛋事儿的冲动。
而在专辑里的John Mayer仿佛置身于艳阳天,无论是布鲁斯、根源摇滚还是白人灵歌,都被他擦出了窗明几净的效果。听《Clarity》里真假音转换时的啼音效果,精致中还带着点时尚的韵味儿,而《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里优雅又从容的和声及节奏,比起任何一首Urban经典都毫不逊色。从现场到专辑,John Mayer180度的乾坤大挪移,就仿佛是从黑夜来到了白天,从小混混变成了乖孩子,难道他也爱《博击俱尔部》?无论如何,两面的John Mayer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活出了精彩,一个人分裂如此还能分裂出美来,也孰为不易。
大多数人都是从《Heavier Things》开始听John Mayer,这也多少托了专辑中的《Daughters》获得了次年的格莱美“最佳年度歌曲”的荣耀(这也是年纪轻轻的他第二次被格莱美评委眷顾),但这当然不是最全面的John Mayer,就像《Ordinary People》同样不能代表John Legend的正面,却同样成为格莱美评委将2006年最佳R&B歌手颁给他的证据,专业的果然是不和大众一般见识的。当然,John Mayer之所以更为人所知的,还是他和Jennifer Aniston的那些风流韵事,一个歌手,即使再怎么有才华,看来还是得和格莱美与好莱坞都沾边,才能家喻户晓。
回到正题。从《Heavier Things》之后,John Mayer的每张专辑也果然没叫人失望(当然录音室专辑也仅仅只是发行了两张而已,但他的每一张专辑却同样值得当成正式专辑来推荐)。尤其是2006年的《Continuum》,更是因为将布鲁斯、灵魂乐和摇滚捏出了细腻、精致又时尚的流行味觉,而让他的音乐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经有多高,未来更难行,有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因此当三年后的全新录音室专辑《Battle Studies》面市时,如果我说心里着实有点担心,那也是人之常情吧!
专辑以《Heartbreak Warfare》开场,一首很中庸的摇滚作品,与John Mayer以往的手笔相比,棱角少了许多,显得过于粗糙了点,倒是冷静又机械的鼓点,无形中为整首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联想视野,也让歌曲更有了一种氛围音乐和公路音乐结合的效果。紧随其后的《All We Ever Do Is Say Goodbey》更像是一首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台情歌,副歌的假声与和声,很好地体现出John Mayer对旋律的敏感,以及煽情气氛的把握,仿佛带人回到了情歌大时代。《Half of My Heart》和《Who Says》都是标准的乡村作品。前者与新晋的乡村天后Taylor Swift合作,曲风则是后者最为擅长的乡村摇滚作品,而这两位歌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面对一大堆老古董时,总是能捣鼓出一种很年轻、很活力的精神面貌来,都是天生复古再展新的好手;后者则更像是《Daughters》的乡谣版,John Mayer在作品里显示的,依然是他擅长将老古董弄成清新小品的融合力。而《Perfectly Lonely》倒是更有上张专辑主打的《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的遗风。
虽然从各种角度来讲,你都可以从这张专辑里闻到John Mayer的味儿,但这张专辑还是不同于John Mayer之前任何一张专辑的味儿。吉它Solo的弱化,器乐细节更平衡的丰富化,也让整张专辑更有了一种氛围音乐的背景效果,甚至像在《Do You Know Me》里还依稀散发出淡淡的迷幻味儿来。虽然从流行的传播度来讲,这张专辑并没有胜过上张专辑《Continuum》的可能,但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John Mayer确实正在通过这么一张专辑,证明了他在由一个乐团领班,向着更全面全能、能够操控全局的音乐人转变,尤其是在很多作品所呈现的音乐气质中,还真有点《Ten Summoner’s Tales》后Sting的范儿。让人比较有兴趣的是,之后的John Mayer在现场还会有什么表现?像在《Try!》现场里那种吉它手多过歌手的混味儿,还会不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