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鲍勃·马利(此文收录在《听歌的人最无情》)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No Woman No Cry》(不,女人不要哭泣)是一首足够复杂的歌,不仅歌词有些难以理解,旋律也精彩纷呈,像一枚不知底细的烟花,而忧伤的色调始终把这些都压着,甚至让你忽视了这首经典之作所凭借的音乐种类——雷鬼(Reggae)。如同公孙大娘舞剑,让人忘掉兵器。这一点,我还没有发现一个说唱(Rap)歌手可以做到(也可能因为寡闻)。而这些,也只能让我接近马利的才华,无法接近他的灵魂。
他也不再给我时间,1981年5月11日,36岁的马利死于癌症。这种在深夜里聆听绝唱的触摸,是一件很让人痛苦的事。好在36岁于我是一个容易切入的年纪。当然你也可以看到他,在电脑的左上端,一个黑色的小方框里,点击三角符号之后就可以再现这首歌的演唱会现场,甚至麦克的偶尔回受声,都会让你觉得离他很近。这个颧骨很高、头发蓬乱的牙买加男人,衣着朴素,像从工厂里刚刚走出来,站在乐队中间,很投入、很放松、很真实。这时刻的情歌杀人于无形。
我所凭借的感性素材只有这些,剩下的就是零星的音乐和文字。所以我的介入,也许只属于我自己。但我还是一厢情愿。
一个英国白人军官和一个黑人女仆的儿子,这种命运对于鲍勃•马利不算特殊,在牙买加,黑白混血人种占人口的90%,典型的美洲人种,忧郁的气质隐藏在集体的快乐之中。没有一篇文章写他被父亲抛弃,只提到他在贫民区长大。也许,在当时的牙买加,被白人父亲接受反倒成了偶然,这种抛弃的必然与平常,决定了马利对生命源头的选择。
1978年,马利第一次来到被他称为祖居之地的埃塞俄比亚。一年后,他把在非洲的所有感受写进了专辑《Survival》(幸存者)。他唱:“你怎么还能悠然闲坐,对我说你满怀慈悲?因为我放眼望去,到处都有苦难的身影在徘徊。”意识形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白人的怒吼,我觉得这种说法错过了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儿子难以言说的委屈。马利选择了作一个坚强的男人,委屈因而使他远离萎琐,靠近了博大。思考社会现实,是一个真正的摇滚歌手的品质,我把这称为摇滚精神,华语歌手中,只有崔健一人具备了这个纯度,并且是一块不锈钢。当音乐遇到思考,产生的不是一个明星,而是一个光辉的灵魂和让人甘心追随的偶像。马利的思考更加锐利,并且充满了行动的刀光。
在《Zimbabwe》(津巴布韦)这首歌中,他又唱:“我们将不得不进行战斗,为了我们的权利而战斗。”当时还在为独立而战的津巴布韦人将这首歌当作他们的国歌。国家独立之后,马利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外国艺术家参加了津巴布韦的独立庆典。这是他深感荣耀的事情。我愿意相信,马利对非洲的认同以及对苦难的感同身受,他的感情应该是真诚的,从歌手到英雄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能坚持到底的事情,更不是一个脆弱的人能够坚持到底的事情。(在弹吉他唱歌的人中,脆弱者比比皆是。)1976年的枪击事件也是一个证明。当时正值牙买加大选,全国人民党和牙买加工党为了获得大选胜利使两派民众分裂,国内暴力纷争,民众自相残杀。怀着和平的美好愿望,鲍勃•马利准备举办“微笑的牙买加”个人演唱会,就在最后一次排练的过程中,五名枪手突然闯入,对他们疯狂扫射。马利和乐队的一名成员受伤。演唱会虽然被迫取消,但是马利用行动干预社会现实的勇气没有丝毫消减。1978年的“一份爱,一份和平”演唱会上,马利以无可匹敌的个人魅力将牙买加总理曼利和他最大的政敌西加的手握在一起,高高举过了头顶。这一象征宽容和解的动作使鲍勃•马利的名字远远超越了歌手两个字所能承载的重量。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如此卓越的个体,选择了歌唱似乎有些可笑。但是世俗的眼光忘记了,只有世俗才可以造就光芒万丈的巨星。没有音乐让马利歌唱,就如同没有兵器让马利彰显绝伦的技艺,也就不会造就狂热的追随者。现在提一下又要被忽视掉的雷鬼——马利操练的兵器。50年代中期,美国的节奏蓝调通过迈阿密、新奥尔良、孟菲斯等地的广播电台传入牙买加,当地的一些音乐家便将其与牙买加的传统民间音乐Mento相融合,逐渐形成了Ska 音乐。Ska音乐的速度较快,到60年代中期演变为RockSteady音乐。与 Ska音乐相比,它的速度明显放慢,节奏及旋律更为细腻丰富。当它与国际接轨之后,就发展成了雷鬼。实际上,很难在RockSteady和雷鬼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只是雷鬼更多地使用电声乐器和更加国际化、商业化,没有那么明显的传统地方特性。而让雷鬼风靡世界的正是鲍勃•马利。他在音乐领域的成功也是卓绝和无可挑剔的。这是个前提。
那么他的干预政治有没有冲动的成份呢?对于一个艺术家,这是很值得疑虑的。我们还从音乐进入,这是进入他内心的唯一途径。雷鬼是个性鲜明的一种音乐类型,所以我在开头拿说唱作比。它的节奏是一下子就可以识别的,节奏是雷鬼的灵魂。崔健的《从头再来》是一首最得雷鬼精髓的歌曲,节奏型一点没走样,旋律清淡,并且有明显的情绪覆盖在歌曲之上,忧伤的思考是崔健这首歌最神似雷鬼的地方。而来自瑞典的雷鬼舞曲组合爱斯基地(Ace Of Base)只有冰冷的形似,没有神似。我个人认为,雷鬼是一种充满理性的节奏,它在整体上是慢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四四拍,没有悬念地贯穿到底。我据此分析,一个一直迷恋这种节奏的男人,底色是理性的。这和他舞台演出的表现也是吻合的,不张扬,面目充满源自内心的悲伤。这种男人,绝对不是可以被随意塑造的优柔之人。他的浪漫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旋律的变化来展现。因此,鲍勃•马利的政治举动不会是没有思考的冲动,起码在他自己的逻辑内部不是,他应该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
我其实不想证明他的完美,我更愿意私下里琢磨一个喜爱足球的男人36岁以前隐秘的事情,像吸大麻、女人和私生子……这些只能在那些狂热地爱着他的人写的文字中靠我自己的分析发现蛛丝马迹。这些却让他更真实。他的声音也不完美,有一点滞涩,像张楚,或者张楚更愿意接受像鲍勃•马利这种说法。
当把这些疑问统统剥去之后,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接近了他的灵魂。这颗依然遮着面纱的灵魂,我只能看到他的脊背是直的。面对这个脊背,我会忽然觉得,辨别歌唱质量的优劣甚或歌唱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都已经毫无意义了。
《No Woman No Cry》(不,女人不要哭泣)是一首足够复杂的歌,不仅歌词有些难以理解,旋律也精彩纷呈,像一枚不知底细的烟花,而忧伤的色调始终把这些都压着,甚至让你忽视了这首经典之作所凭借的音乐种类——雷鬼(Reggae)。如同公孙大娘舞剑,让人忘掉兵器。这一点,我还没有发现一个说唱(Rap)歌手可以做到(也可能因为寡闻)。而这些,也只能让我接近马利的才华,无法接近他的灵魂。
他也不再给我时间,1981年5月11日,36岁的马利死于癌症。这种在深夜里聆听绝唱的触摸,是一件很让人痛苦的事。好在36岁于我是一个容易切入的年纪。当然你也可以看到他,在电脑的左上端,一个黑色的小方框里,点击三角符号之后就可以再现这首歌的演唱会现场,甚至麦克的偶尔回受声,都会让你觉得离他很近。这个颧骨很高、头发蓬乱的牙买加男人,衣着朴素,像从工厂里刚刚走出来,站在乐队中间,很投入、很放松、很真实。这时刻的情歌杀人于无形。
我所凭借的感性素材只有这些,剩下的就是零星的音乐和文字。所以我的介入,也许只属于我自己。但我还是一厢情愿。
一个英国白人军官和一个黑人女仆的儿子,这种命运对于鲍勃•马利不算特殊,在牙买加,黑白混血人种占人口的90%,典型的美洲人种,忧郁的气质隐藏在集体的快乐之中。没有一篇文章写他被父亲抛弃,只提到他在贫民区长大。也许,在当时的牙买加,被白人父亲接受反倒成了偶然,这种抛弃的必然与平常,决定了马利对生命源头的选择。
1978年,马利第一次来到被他称为祖居之地的埃塞俄比亚。一年后,他把在非洲的所有感受写进了专辑《Survival》(幸存者)。他唱:“你怎么还能悠然闲坐,对我说你满怀慈悲?因为我放眼望去,到处都有苦难的身影在徘徊。”意识形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白人的怒吼,我觉得这种说法错过了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儿子难以言说的委屈。马利选择了作一个坚强的男人,委屈因而使他远离萎琐,靠近了博大。思考社会现实,是一个真正的摇滚歌手的品质,我把这称为摇滚精神,华语歌手中,只有崔健一人具备了这个纯度,并且是一块不锈钢。当音乐遇到思考,产生的不是一个明星,而是一个光辉的灵魂和让人甘心追随的偶像。马利的思考更加锐利,并且充满了行动的刀光。
在《Zimbabwe》(津巴布韦)这首歌中,他又唱:“我们将不得不进行战斗,为了我们的权利而战斗。”当时还在为独立而战的津巴布韦人将这首歌当作他们的国歌。国家独立之后,马利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外国艺术家参加了津巴布韦的独立庆典。这是他深感荣耀的事情。我愿意相信,马利对非洲的认同以及对苦难的感同身受,他的感情应该是真诚的,从歌手到英雄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能坚持到底的事情,更不是一个脆弱的人能够坚持到底的事情。(在弹吉他唱歌的人中,脆弱者比比皆是。)1976年的枪击事件也是一个证明。当时正值牙买加大选,全国人民党和牙买加工党为了获得大选胜利使两派民众分裂,国内暴力纷争,民众自相残杀。怀着和平的美好愿望,鲍勃•马利准备举办“微笑的牙买加”个人演唱会,就在最后一次排练的过程中,五名枪手突然闯入,对他们疯狂扫射。马利和乐队的一名成员受伤。演唱会虽然被迫取消,但是马利用行动干预社会现实的勇气没有丝毫消减。1978年的“一份爱,一份和平”演唱会上,马利以无可匹敌的个人魅力将牙买加总理曼利和他最大的政敌西加的手握在一起,高高举过了头顶。这一象征宽容和解的动作使鲍勃•马利的名字远远超越了歌手两个字所能承载的重量。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如此卓越的个体,选择了歌唱似乎有些可笑。但是世俗的眼光忘记了,只有世俗才可以造就光芒万丈的巨星。没有音乐让马利歌唱,就如同没有兵器让马利彰显绝伦的技艺,也就不会造就狂热的追随者。现在提一下又要被忽视掉的雷鬼——马利操练的兵器。50年代中期,美国的节奏蓝调通过迈阿密、新奥尔良、孟菲斯等地的广播电台传入牙买加,当地的一些音乐家便将其与牙买加的传统民间音乐Mento相融合,逐渐形成了Ska 音乐。Ska音乐的速度较快,到60年代中期演变为RockSteady音乐。与 Ska音乐相比,它的速度明显放慢,节奏及旋律更为细腻丰富。当它与国际接轨之后,就发展成了雷鬼。实际上,很难在RockSteady和雷鬼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只是雷鬼更多地使用电声乐器和更加国际化、商业化,没有那么明显的传统地方特性。而让雷鬼风靡世界的正是鲍勃•马利。他在音乐领域的成功也是卓绝和无可挑剔的。这是个前提。
那么他的干预政治有没有冲动的成份呢?对于一个艺术家,这是很值得疑虑的。我们还从音乐进入,这是进入他内心的唯一途径。雷鬼是个性鲜明的一种音乐类型,所以我在开头拿说唱作比。它的节奏是一下子就可以识别的,节奏是雷鬼的灵魂。崔健的《从头再来》是一首最得雷鬼精髓的歌曲,节奏型一点没走样,旋律清淡,并且有明显的情绪覆盖在歌曲之上,忧伤的思考是崔健这首歌最神似雷鬼的地方。而来自瑞典的雷鬼舞曲组合爱斯基地(Ace Of Base)只有冰冷的形似,没有神似。我个人认为,雷鬼是一种充满理性的节奏,它在整体上是慢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四四拍,没有悬念地贯穿到底。我据此分析,一个一直迷恋这种节奏的男人,底色是理性的。这和他舞台演出的表现也是吻合的,不张扬,面目充满源自内心的悲伤。这种男人,绝对不是可以被随意塑造的优柔之人。他的浪漫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旋律的变化来展现。因此,鲍勃•马利的政治举动不会是没有思考的冲动,起码在他自己的逻辑内部不是,他应该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
我其实不想证明他的完美,我更愿意私下里琢磨一个喜爱足球的男人36岁以前隐秘的事情,像吸大麻、女人和私生子……这些只能在那些狂热地爱着他的人写的文字中靠我自己的分析发现蛛丝马迹。这些却让他更真实。他的声音也不完美,有一点滞涩,像张楚,或者张楚更愿意接受像鲍勃•马利这种说法。
当把这些疑问统统剥去之后,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接近了他的灵魂。这颗依然遮着面纱的灵魂,我只能看到他的脊背是直的。面对这个脊背,我会忽然觉得,辨别歌唱质量的优劣甚或歌唱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都已经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