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四川从来就不是个出牛人的宝地。这里风调雨顺,山水秀美,兼之交通闭塞,四川人就在被群山和雨雾笼罩的这一方西南边陲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活。从三星堆开始,蜀人就证明了自己和中原文明的差异。当七国纷争时,四川有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当金兵南扰时,蜀人又发明了交子。清军入关,四川是汉人最后抗争的据点;日匪侵华,四川又是顽强抵挡的大后方……纵使我们四川称不上绝世独立,也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或许就是因为自然条件太过优越,同时人文环境又有所不同,四川人民确实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只因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获得一份安逸的生活——这对大多人来说已经很足够了。好容易出了个李白,还被全国各地甚至西域异邦争得面红脖子粗;小平算是伟人了,可惜成年出川之后再未返乡,很难说他的丰功伟绩受了多少蜀文化的影响。巴人倒是敢拼敢闯,大抵也是因为那里本来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多山而境恶,人民需要有一点拼搏精神才能生存下去。应该说,这份安逸已经深深地侵入了大多四川人的骨髓,以至于无论走到哪里都自然而然地把外地拿来比较。我们很少听说东北人,或者华北人抱怨哪哪气候不好,哪哪饮食又难以下咽了,唯独四川人是常常牢骚满腹。但就算如此,我们很少听见别人抱怨川人挑剔,因为见识过的人都明白,四川确实有那样一丝独特的风韵,足以让人念念不忘。
于是这分风韵就孕育出了一股挥之不去的乡愁,无论走到哪里都携带着的乡愁。只因纵使北京大气,大家在沙尘天气的时候也会怀念蜀地的微风细雨;纵使上海繁华,大家在吃到本帮菜的时候也会怀念蜀地的精致饮食;纵使浙广富庶,大家在忙碌奔波的时候也会怀念蜀地的茶馆麻将……这片土地给我们的烙印太深,纵使永远回不去,也会时常唠叨着它的好。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或者就是这个道理。我见过很多年轻时候在外奔波的四川人,最后又回到这片土地之上。前几天一个远在英国的女孩还向我幽幽地感叹,还是成都好,活着不累。
如果你也有这分风韵,这分乡愁,那应该是一张会让你听到沉醉的专辑。想象一下巴山的夜雨,溢漫的秋池,心情也会像盆地里那片灰蒙蒙的天空一样渐渐阴霾起来。这分思绪就好像盆地里永远挥散不掉的水蒸气一样,久久地笼罩在心间。
或许就是因为自然条件太过优越,同时人文环境又有所不同,四川人民确实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只因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获得一份安逸的生活——这对大多人来说已经很足够了。好容易出了个李白,还被全国各地甚至西域异邦争得面红脖子粗;小平算是伟人了,可惜成年出川之后再未返乡,很难说他的丰功伟绩受了多少蜀文化的影响。巴人倒是敢拼敢闯,大抵也是因为那里本来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多山而境恶,人民需要有一点拼搏精神才能生存下去。应该说,这份安逸已经深深地侵入了大多四川人的骨髓,以至于无论走到哪里都自然而然地把外地拿来比较。我们很少听说东北人,或者华北人抱怨哪哪气候不好,哪哪饮食又难以下咽了,唯独四川人是常常牢骚满腹。但就算如此,我们很少听见别人抱怨川人挑剔,因为见识过的人都明白,四川确实有那样一丝独特的风韵,足以让人念念不忘。
于是这分风韵就孕育出了一股挥之不去的乡愁,无论走到哪里都携带着的乡愁。只因纵使北京大气,大家在沙尘天气的时候也会怀念蜀地的微风细雨;纵使上海繁华,大家在吃到本帮菜的时候也会怀念蜀地的精致饮食;纵使浙广富庶,大家在忙碌奔波的时候也会怀念蜀地的茶馆麻将……这片土地给我们的烙印太深,纵使永远回不去,也会时常唠叨着它的好。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或者就是这个道理。我见过很多年轻时候在外奔波的四川人,最后又回到这片土地之上。前几天一个远在英国的女孩还向我幽幽地感叹,还是成都好,活着不累。
如果你也有这分风韵,这分乡愁,那应该是一张会让你听到沉醉的专辑。想象一下巴山的夜雨,溢漫的秋池,心情也会像盆地里那片灰蒙蒙的天空一样渐渐阴霾起来。这分思绪就好像盆地里永远挥散不掉的水蒸气一样,久久地笼罩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