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乐队吴宁越:让你尝尝西北风的强和烈
布衣乐队吴宁越
苏阳之外,现在在北京混的、浮出地面的宁夏摇滚音乐人中,更知名的就是吴宁越。吴宁越是银川人,大约在1994年时就成立了布衣乐队,乐队玩到现在,已然是15岁的青春少年。纵观国内众多摇滚乐队,能成活到如此“高龄”的指可掐算。十五年,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中国摇滚低迷乃至有些没落的十年里,布衣还在玩,还能玩得起,确实不容易。不过,前些日子聚众打完篮球后,和吴宁越夫妇一起吃饭聊天,吴宁越自己更愿意说玩音乐有乐趣,而并不太认可所谓“坚持”有多么“不容易”。 在吴宁越看来,坚持是被动,搞得好像很悲怆,而玩得起就不同了,就是玩嘛,有什么大不了。
回想怀着文学抱负、揣着文青之心,赶到北京混了七八年的我,如今心性已不如往日纯洁、目标也不如往日笃定。一年又一年,在经历了痛彻心肺的自我磨练、自我认识之后,自认自己已从昔日的热血土鳖文艺青年越发变作了一个世俗和商业气息缠身的文化民工。世事纷扰,明日难料,做诗还是做事?在两者不能得兼的无奈时刻,最终还是不由自主地把主要精力投注到做书这件事情上,一晃五年多,此间,为生计还是为所谓事业谋的界限也已模糊。模糊就模糊吧,也不想去分辨。
吴宁越讲了一个故事。几个年轻人去闯荡世界、探索宝藏,求一智者赐锦囊,智者允其两个,称在最难最难的时候打开。年轻人信心倍增,勇往直前。多年之后,年轻人遭遇人生低谷,心生退却之念。拿出1号锦囊打开,上书三个字:莫害怕。年轻人面面相觑后又埋头继续向前。时光如梭,经历人生的几番沉浮之后,在异国他乡扎根的年轻人年已垂暮,他们商议着,不计成败得失,出于好奇,看看剩下的那个锦囊上说什么,锦囊里仍旧只是三个字:莫后悔。几个老家伙哈哈大笑。
一个男人来到世上,想做点事,无论那事是什么,怎会不计得失?失而不得,又怎能平衡?人生百年世上走,走了最宝贵的时间总得走来点实惠的财富。吴宁越说,成败得失谁都会考虑,问题是你在什么底线上考虑。最初的时候,争名逐利的心跳的火热,慢慢的就全是为了音乐,其他的无所谓,有些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玩得开心舒服就行。吴宁越的回答让我想起一个已经忘了很久的人说的一句话。我们讲授先秦文学的系主任饶恒久,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放厥词:怕什么,没有教授头衔、没有工作,一无所有,大不了我再回去放羊,我就是放羊长大的。此话当年给我洗脑颇深。
孔夫子讲的三十而立,我接受的主要是两种训诫:一为成家立业的能力与事实,二为立身处世的能力和事实。除此之外,难道是立志的?大我几岁的吴宁越,高中玩完之后就踏入音乐江湖,这么多年就做一件事,做到今天在国内摇滚圈中有一号,出过两张正式专辑,平时北京大型专场演出大约有500-700人捧场,时有受邀到境外演出。这算什么呢?立了吗?或许是立了。至少在我这儿。目前国内摇滚乐我最常听的是谢天笑、野孩子、苏阳、布衣,最渴望看的现场是崔建的,许巍、汪锋都已沦为可听可不听一列。音乐内部的高下让权威乐评人士去说,我只负责听和感受。然而,吴宁越真正让我肃然起立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强调的做音乐的独立精神,不抄袭、不跟疯,不自我复制,不受利益支配,不做作,只出乎于内心的驱使与冲动。
既是我承认布衣已经三十而立,但拿了多年工资依然无房的我还是为没有固定收入的他和乐队成员的生计忧虑。我还比较了解圆明园艺术村艺术家的前世今生,也看过霍营摇滚村的纪录片,知道树村摇滚青年的生存状态,贫困伴随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今布衣们在望京租住一平房小院,日子过得比我上学时在校外租房找清静的时候不相上下,平时的生活就是排练、演出、写歌、玩乐,一周聚众打两三次篮球。但今后怎么过呢?准备在北京这么一直待下去?吴宁越说,走着看嘛。还是那憨厚的咧嘴一笑。
布衣乐队9月26日在MAO做了第二张专辑《布衣》的首发演出。恰好我出差去上海没看成。不过,后来在热力猫看了,还花120块买了复古的磁带录载的专辑。尽管制作人张巍(布衣乐队吉他兼古筝)给我大讲磁带的好处,我还是不以为然。今天拿SONY随身听听了一遍后彻底坚信我不以为然的正确。一,听磁带的随身听有杂音,就算在美国缩混和我的耳机有多牛逼,那个杂音也严重影响听效——不要说我的随身听质量太次,这种器物都是半斤八两;二,无论出于防盗版还是为听众找回复古怀旧的感觉或是其他,做磁带都是不明智之举。数码虽然更机械,但确实处理的也更干净;同时,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堵不是办法,有效扩大传播才是制胜之道。在这个事情上,我相信,越开放和分享,就越通畅和茁壮。
我爱布衣和《布衣》的现场!
祝布衣乐队的音乐之路,越走越宽。
苏阳之外,现在在北京混的、浮出地面的宁夏摇滚音乐人中,更知名的就是吴宁越。吴宁越是银川人,大约在1994年时就成立了布衣乐队,乐队玩到现在,已然是15岁的青春少年。纵观国内众多摇滚乐队,能成活到如此“高龄”的指可掐算。十五年,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中国摇滚低迷乃至有些没落的十年里,布衣还在玩,还能玩得起,确实不容易。不过,前些日子聚众打完篮球后,和吴宁越夫妇一起吃饭聊天,吴宁越自己更愿意说玩音乐有乐趣,而并不太认可所谓“坚持”有多么“不容易”。 在吴宁越看来,坚持是被动,搞得好像很悲怆,而玩得起就不同了,就是玩嘛,有什么大不了。
回想怀着文学抱负、揣着文青之心,赶到北京混了七八年的我,如今心性已不如往日纯洁、目标也不如往日笃定。一年又一年,在经历了痛彻心肺的自我磨练、自我认识之后,自认自己已从昔日的热血土鳖文艺青年越发变作了一个世俗和商业气息缠身的文化民工。世事纷扰,明日难料,做诗还是做事?在两者不能得兼的无奈时刻,最终还是不由自主地把主要精力投注到做书这件事情上,一晃五年多,此间,为生计还是为所谓事业谋的界限也已模糊。模糊就模糊吧,也不想去分辨。
吴宁越讲了一个故事。几个年轻人去闯荡世界、探索宝藏,求一智者赐锦囊,智者允其两个,称在最难最难的时候打开。年轻人信心倍增,勇往直前。多年之后,年轻人遭遇人生低谷,心生退却之念。拿出1号锦囊打开,上书三个字:莫害怕。年轻人面面相觑后又埋头继续向前。时光如梭,经历人生的几番沉浮之后,在异国他乡扎根的年轻人年已垂暮,他们商议着,不计成败得失,出于好奇,看看剩下的那个锦囊上说什么,锦囊里仍旧只是三个字:莫后悔。几个老家伙哈哈大笑。
一个男人来到世上,想做点事,无论那事是什么,怎会不计得失?失而不得,又怎能平衡?人生百年世上走,走了最宝贵的时间总得走来点实惠的财富。吴宁越说,成败得失谁都会考虑,问题是你在什么底线上考虑。最初的时候,争名逐利的心跳的火热,慢慢的就全是为了音乐,其他的无所谓,有些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玩得开心舒服就行。吴宁越的回答让我想起一个已经忘了很久的人说的一句话。我们讲授先秦文学的系主任饶恒久,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放厥词:怕什么,没有教授头衔、没有工作,一无所有,大不了我再回去放羊,我就是放羊长大的。此话当年给我洗脑颇深。
孔夫子讲的三十而立,我接受的主要是两种训诫:一为成家立业的能力与事实,二为立身处世的能力和事实。除此之外,难道是立志的?大我几岁的吴宁越,高中玩完之后就踏入音乐江湖,这么多年就做一件事,做到今天在国内摇滚圈中有一号,出过两张正式专辑,平时北京大型专场演出大约有500-700人捧场,时有受邀到境外演出。这算什么呢?立了吗?或许是立了。至少在我这儿。目前国内摇滚乐我最常听的是谢天笑、野孩子、苏阳、布衣,最渴望看的现场是崔建的,许巍、汪锋都已沦为可听可不听一列。音乐内部的高下让权威乐评人士去说,我只负责听和感受。然而,吴宁越真正让我肃然起立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强调的做音乐的独立精神,不抄袭、不跟疯,不自我复制,不受利益支配,不做作,只出乎于内心的驱使与冲动。
既是我承认布衣已经三十而立,但拿了多年工资依然无房的我还是为没有固定收入的他和乐队成员的生计忧虑。我还比较了解圆明园艺术村艺术家的前世今生,也看过霍营摇滚村的纪录片,知道树村摇滚青年的生存状态,贫困伴随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今布衣们在望京租住一平房小院,日子过得比我上学时在校外租房找清静的时候不相上下,平时的生活就是排练、演出、写歌、玩乐,一周聚众打两三次篮球。但今后怎么过呢?准备在北京这么一直待下去?吴宁越说,走着看嘛。还是那憨厚的咧嘴一笑。
布衣乐队9月26日在MAO做了第二张专辑《布衣》的首发演出。恰好我出差去上海没看成。不过,后来在热力猫看了,还花120块买了复古的磁带录载的专辑。尽管制作人张巍(布衣乐队吉他兼古筝)给我大讲磁带的好处,我还是不以为然。今天拿SONY随身听听了一遍后彻底坚信我不以为然的正确。一,听磁带的随身听有杂音,就算在美国缩混和我的耳机有多牛逼,那个杂音也严重影响听效——不要说我的随身听质量太次,这种器物都是半斤八两;二,无论出于防盗版还是为听众找回复古怀旧的感觉或是其他,做磁带都是不明智之举。数码虽然更机械,但确实处理的也更干净;同时,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堵不是办法,有效扩大传播才是制胜之道。在这个事情上,我相信,越开放和分享,就越通畅和茁壮。
我爱布衣和《布衣》的现场!
祝布衣乐队的音乐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