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一样闪耀着世界的光芒
国庆过后,我回了一趟老家普宁。刚好深汕高速的汕尾阶段修路,长途大巴走324国道开进了海丰县城。我在窗边看着路边的矮楼房和和喧闹的摊点,穿梭而过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忽然感到一阵亲切,这熟悉的景象告诉我快到家了。
虽然我的家乡离海丰很近,同属潮汕地区,但是我从小都是在家长大,未曾出过远门,父母披星戴月打拼,也未曾有时间带过我们去旅行,所以我对海丰的印象一直被民间那句“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的俗语所灌输,对那个地方的人充满了畏惧和野蛮的敌对。印象中除了很小的时候随父母去过潮州探过他们的世交,毗邻的汕头揭阳等都也未曾踏足啊。连老家的洪阳古城我也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孩童的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当眼光被电视时代打开后,我所热衷和熟悉的无外乎是港台流行音乐,香港电影以及俗不可耐的台湾综艺节目。每当周四父亲津津有味地看着地方台播放潮剧的时候,我忘了小时候在乡下好奇地站在席棚下和一群小孩老人围着看潮剧的那种情怀。我甚至忘了父母曾经甚有情调骑着单车带着我到镇上戏院看潮剧的往事。而今天,在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的电影院里,一家人去看电影是多么普遍的事情,可是已经没有人再去看潮剧,也再没有戏院了。
我一再地追忆那个夜晚爸爸骑着单车载我和妈妈从戏院看完回家的画面,可是一切已经模糊得几乎灰飞烟灭了。
从孩童年代到少年时代,我的思维和眼光始终囚困在潮汕这个理想荒漠里,被吞没,被蚕食。其实我并不认同潮汕地区是文化沙漠,无论是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潮汕地区始终保留着不少难以被时代所同化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精髓。甚至,我也不会说潮汕地区是精神荒漠,只是我觉得,在这个地方,它传承下来的精神是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都是非常现实和王道的生存之道。
回到家的时候,我发现,慢慢的,这里也有肯德基了,也有步行街了,苏宁也入驻了,街上的所谓非主流的小孩子也是琳琅满目。时代在变,我们也与时俱进赶上步伐了。
我的少年时代,读了一点王二的皮毛破书和余杰的愤青杂文,就开始对明天信誓旦旦,对世界充满鄙夷和蔑视,自溺在小世界里还自以为徜徉自由的海洋。而“青春”和“梦想”现在看来依然如此可贵和奢侈的词语不停的挂在嘴边出现在笔下的文字。当然我毫不怀疑那个时候的激情源于自身的懵懂,青春期的荷尔蒙过剩和对自由世界的追求。即便我心中的那个自由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始终是我无法企及的。因为我连脚下的土地都是如此陌生,对它们的了解和爱又是如此的贫瘠,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地步。那么,谈何“梦想”呢?啊茂在《梦想化工厂》里用歌声调侃安慰我说“梦想变成蚊香也不错啊,别变成蚊子就好喔。”
听到这,我常常是会心一笑。至少那个时候我的梦想不仅仅是一圈蚊香,还燃烧过一把火。尽管今天我羞于再将高中时代和伙伴们创办的地方独立杂志拿出来炫耀,但是当初的热血和激情都未曾在心里泯灭,因为那是燃烧过的余温。不管过了多少年,这把火始终灼亮我内心的角落,它曾经带给我自信和友谊,还有信仰的启蒙。即便对当初是被扣了个法@轮@功式组织的冤屈帽子耿耿于怀,少年滋味多了一道政治意味和世故情怀也未尝不是一笔财富。
写了这么多,始终未曾说到我们的海丰县城。其实,这就像我少年时期的狭隘目光和情怀一样,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轻狂从来没有扬起内心的船帆,去外面的世界乘风破浪。这个世界未必是说要去多么遥远的地方,交到多少朋友。就是在小小的县城里,它一样闪耀着世界的光芒。
这就是我第一次听见五条人音乐的时候那种惊喜的心情。熟悉的潮语方言和轻松美妙的旋律一阵阵地袭上我的心中的暗礁。我仿佛见到多年不见得老朋友。后来在深圳一渡堂第一次见到仁科和啊茂,果然如同他们的音乐一样亲切和纯朴。
我那些在广州的朋友经常去和五条人的元音工房,一起玩得很欢。他们和我说起五条人之前的“走鬼”生涯,卖过打口碟和盗版书籍,当过琴行老师当过店小二也在酒吧驻场甚至在天桥过夜。在仁科的《春就很好听了》就有很多歌来自他的生活面貌的诗意抒发。尽管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未曾富裕,可是他们的精神财富和内心的海洋却如此清朗开阔而明亮在他们的歌喉和手中的乐器里悠扬地翻腾。没有任何一点苦大仇深和睥睨世界的姿态,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戏谑,恣意抒发。他们是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连骑着单车牵头猪都能唱得烂漫惬意。当然,他们也有小悲伤,唱《李阿伯》的周遭际遇让人心酸,唱《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的唏嘘恍若梦呓,但都不失温情和关怀。
五条人的歌大部分来自他们的生活,唱海丰县城的点点滴滴的人和故事,唱他们的渔歌民谣,偶有小哀伤,却不曾失去欢乐与希冀,失去对生活的热诚。他们坦荡,阔达,质朴,内敛却不失活泼。也许是他们每天早上出海时总能看到的海平面上升起的太阳,这个县城的人儿才有这样开阔的情怀。这样的音乐才是世界的音乐。听到这些音乐,我方才从过去的蒙昧之中幡然醒悟。我向往过甘地的博爱,卢梭的自由平静,但是羽翼未丰不谙世事的我还是应当踏踏实实地耕耘平淡却处处蕴藏温情的生活。无论是爱还是理想,它们都是来自于对生活最本真的态度。即便是生活的最琐碎最细微的地方,它依然有你未曾捕捉到的光彩和惊喜。记得第一次看五条人的现场,一曲《抄电表》就像一部蒙太奇电影听得现场一惊一乍的。一个生活片景居然被他们两把吉它演绎得惟妙惟肖让人浮想联翩意犹未尽。
对于内地特别是北方的朋友,也许在听《县城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奇妙的体验,而我的体验,却是来自于相似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以及亲切母语的熏陶,让我对五条人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成长和自我认知的情怀。这就像我看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或《海角七号》,听着里面诙谐的闽南语而觉得津津有味,而对赵本山小沈阳以及冯小刚的京式幽默电影无动于衷一样,是一种地域和文化的归宿感,它们像血液一样在我身体里流淌,感知。然而我始终觉得有机会你始终不能错过任何一次看五条人现场演出的机会。因为在CD里你永远无法捕捉到五条人现场里的戏剧冲突、情景对白和诙谐的表情所氤氲出来的音乐张力。它让你啧啧称奇,全神贯注,并且深深着迷。一位在武汉VOX酒吧看完五条人的演出后感叹道:
“第一首歌《道山靓仔》就把我给震了,跟专辑里的差别太大了,太久没有看过这么直率、活生生、对得起“民谣”两字的表演了。从这一刻我就认定他们是继“小河与美好药店”之后又一个中国民谣的重大发现。仁科和茂涛都有着扎实而显然非学院派的演奏技巧,不是半路出家的打口贩子所为。……光凭绵延不断的动听弦律就可以让中国大部分憋不出弦律的音乐从业者回家面壁。……大量的无意人声半即兴的贯穿在整场演出中,人声已经有机的融入到音乐里,从传承民谣传统的角度而言非常值得称赞……”
如今,五条人已经踏上了巡演的旅程。他们的歌声和故事将被人们所熟知。或许有一天,曾经莫可名状的理想将被提起。而我,随着阅历的丰富和人事的变迁,也不再为那个理想荒漠而心灰意冷。因为,越是荒漠的地带,就越是有生命力驻扎的地方。
当然,虽然这是一张小语种唱片,但它绝对没有狭隘的世界观和自恋。是的,人们常说歌词很重要,旋律很重要,动机也很重要,但是在纯真缺失、民族主义泛滥、叫嚣权利和标榜自由的年代,豁达知命的情怀一样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啊。不管你看重的是什么,你首先要很好地活着,生活的真谛是活出来的啊!
很早就想为这张唱片,确切地说是为五条人的音乐写一篇不是挤出来拼凑出来的文字。只是到最后我发现,我依然没有逃离出自我的窠臼,多是一些臆想和理所当然的感慨。所幸,这算是一篇我有别于其它乐评的文章罢。
虽然我的家乡离海丰很近,同属潮汕地区,但是我从小都是在家长大,未曾出过远门,父母披星戴月打拼,也未曾有时间带过我们去旅行,所以我对海丰的印象一直被民间那句“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的俗语所灌输,对那个地方的人充满了畏惧和野蛮的敌对。印象中除了很小的时候随父母去过潮州探过他们的世交,毗邻的汕头揭阳等都也未曾踏足啊。连老家的洪阳古城我也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孩童的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当眼光被电视时代打开后,我所热衷和熟悉的无外乎是港台流行音乐,香港电影以及俗不可耐的台湾综艺节目。每当周四父亲津津有味地看着地方台播放潮剧的时候,我忘了小时候在乡下好奇地站在席棚下和一群小孩老人围着看潮剧的那种情怀。我甚至忘了父母曾经甚有情调骑着单车带着我到镇上戏院看潮剧的往事。而今天,在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的电影院里,一家人去看电影是多么普遍的事情,可是已经没有人再去看潮剧,也再没有戏院了。
我一再地追忆那个夜晚爸爸骑着单车载我和妈妈从戏院看完回家的画面,可是一切已经模糊得几乎灰飞烟灭了。
从孩童年代到少年时代,我的思维和眼光始终囚困在潮汕这个理想荒漠里,被吞没,被蚕食。其实我并不认同潮汕地区是文化沙漠,无论是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潮汕地区始终保留着不少难以被时代所同化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精髓。甚至,我也不会说潮汕地区是精神荒漠,只是我觉得,在这个地方,它传承下来的精神是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都是非常现实和王道的生存之道。
回到家的时候,我发现,慢慢的,这里也有肯德基了,也有步行街了,苏宁也入驻了,街上的所谓非主流的小孩子也是琳琅满目。时代在变,我们也与时俱进赶上步伐了。
我的少年时代,读了一点王二的皮毛破书和余杰的愤青杂文,就开始对明天信誓旦旦,对世界充满鄙夷和蔑视,自溺在小世界里还自以为徜徉自由的海洋。而“青春”和“梦想”现在看来依然如此可贵和奢侈的词语不停的挂在嘴边出现在笔下的文字。当然我毫不怀疑那个时候的激情源于自身的懵懂,青春期的荷尔蒙过剩和对自由世界的追求。即便我心中的那个自由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始终是我无法企及的。因为我连脚下的土地都是如此陌生,对它们的了解和爱又是如此的贫瘠,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地步。那么,谈何“梦想”呢?啊茂在《梦想化工厂》里用歌声调侃安慰我说“梦想变成蚊香也不错啊,别变成蚊子就好喔。”
听到这,我常常是会心一笑。至少那个时候我的梦想不仅仅是一圈蚊香,还燃烧过一把火。尽管今天我羞于再将高中时代和伙伴们创办的地方独立杂志拿出来炫耀,但是当初的热血和激情都未曾在心里泯灭,因为那是燃烧过的余温。不管过了多少年,这把火始终灼亮我内心的角落,它曾经带给我自信和友谊,还有信仰的启蒙。即便对当初是被扣了个法@轮@功式组织的冤屈帽子耿耿于怀,少年滋味多了一道政治意味和世故情怀也未尝不是一笔财富。
写了这么多,始终未曾说到我们的海丰县城。其实,这就像我少年时期的狭隘目光和情怀一样,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轻狂从来没有扬起内心的船帆,去外面的世界乘风破浪。这个世界未必是说要去多么遥远的地方,交到多少朋友。就是在小小的县城里,它一样闪耀着世界的光芒。
这就是我第一次听见五条人音乐的时候那种惊喜的心情。熟悉的潮语方言和轻松美妙的旋律一阵阵地袭上我的心中的暗礁。我仿佛见到多年不见得老朋友。后来在深圳一渡堂第一次见到仁科和啊茂,果然如同他们的音乐一样亲切和纯朴。
我那些在广州的朋友经常去和五条人的元音工房,一起玩得很欢。他们和我说起五条人之前的“走鬼”生涯,卖过打口碟和盗版书籍,当过琴行老师当过店小二也在酒吧驻场甚至在天桥过夜。在仁科的《春就很好听了》就有很多歌来自他的生活面貌的诗意抒发。尽管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未曾富裕,可是他们的精神财富和内心的海洋却如此清朗开阔而明亮在他们的歌喉和手中的乐器里悠扬地翻腾。没有任何一点苦大仇深和睥睨世界的姿态,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戏谑,恣意抒发。他们是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连骑着单车牵头猪都能唱得烂漫惬意。当然,他们也有小悲伤,唱《李阿伯》的周遭际遇让人心酸,唱《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的唏嘘恍若梦呓,但都不失温情和关怀。
五条人的歌大部分来自他们的生活,唱海丰县城的点点滴滴的人和故事,唱他们的渔歌民谣,偶有小哀伤,却不曾失去欢乐与希冀,失去对生活的热诚。他们坦荡,阔达,质朴,内敛却不失活泼。也许是他们每天早上出海时总能看到的海平面上升起的太阳,这个县城的人儿才有这样开阔的情怀。这样的音乐才是世界的音乐。听到这些音乐,我方才从过去的蒙昧之中幡然醒悟。我向往过甘地的博爱,卢梭的自由平静,但是羽翼未丰不谙世事的我还是应当踏踏实实地耕耘平淡却处处蕴藏温情的生活。无论是爱还是理想,它们都是来自于对生活最本真的态度。即便是生活的最琐碎最细微的地方,它依然有你未曾捕捉到的光彩和惊喜。记得第一次看五条人的现场,一曲《抄电表》就像一部蒙太奇电影听得现场一惊一乍的。一个生活片景居然被他们两把吉它演绎得惟妙惟肖让人浮想联翩意犹未尽。
对于内地特别是北方的朋友,也许在听《县城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奇妙的体验,而我的体验,却是来自于相似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以及亲切母语的熏陶,让我对五条人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成长和自我认知的情怀。这就像我看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或《海角七号》,听着里面诙谐的闽南语而觉得津津有味,而对赵本山小沈阳以及冯小刚的京式幽默电影无动于衷一样,是一种地域和文化的归宿感,它们像血液一样在我身体里流淌,感知。然而我始终觉得有机会你始终不能错过任何一次看五条人现场演出的机会。因为在CD里你永远无法捕捉到五条人现场里的戏剧冲突、情景对白和诙谐的表情所氤氲出来的音乐张力。它让你啧啧称奇,全神贯注,并且深深着迷。一位在武汉VOX酒吧看完五条人的演出后感叹道:
“第一首歌《道山靓仔》就把我给震了,跟专辑里的差别太大了,太久没有看过这么直率、活生生、对得起“民谣”两字的表演了。从这一刻我就认定他们是继“小河与美好药店”之后又一个中国民谣的重大发现。仁科和茂涛都有着扎实而显然非学院派的演奏技巧,不是半路出家的打口贩子所为。……光凭绵延不断的动听弦律就可以让中国大部分憋不出弦律的音乐从业者回家面壁。……大量的无意人声半即兴的贯穿在整场演出中,人声已经有机的融入到音乐里,从传承民谣传统的角度而言非常值得称赞……”
如今,五条人已经踏上了巡演的旅程。他们的歌声和故事将被人们所熟知。或许有一天,曾经莫可名状的理想将被提起。而我,随着阅历的丰富和人事的变迁,也不再为那个理想荒漠而心灰意冷。因为,越是荒漠的地带,就越是有生命力驻扎的地方。
当然,虽然这是一张小语种唱片,但它绝对没有狭隘的世界观和自恋。是的,人们常说歌词很重要,旋律很重要,动机也很重要,但是在纯真缺失、民族主义泛滥、叫嚣权利和标榜自由的年代,豁达知命的情怀一样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啊。不管你看重的是什么,你首先要很好地活着,生活的真谛是活出来的啊!
很早就想为这张唱片,确切地说是为五条人的音乐写一篇不是挤出来拼凑出来的文字。只是到最后我发现,我依然没有逃离出自我的窠臼,多是一些臆想和理所当然的感慨。所幸,这算是一篇我有别于其它乐评的文章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