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歌,和现实的所有回忆

不知从哪一个睡眠浅薄的夜晚起,我总是断断续续地梦见一首歌。优美朴静的旋律萦绕在我的梦境。梦境里没有其他人,四周是无尽的柔和的暗灰色调,只有长盛不死的花,寂静流淌的河,绵绵飘飞的雨以及我与我影子的凌乱舞步。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神秘的隐喻与象征,一份内心深处的释然与一切与美好有关的主题相伴而生。
梦醒之时我从不尝试去探究那些出现在梦境的奇怪旋律与意象和我的孤独性格是否有千丝万缕的宿世关联。我只是深信有些事情单纯地属于梦境,属于活力无限的脑细胞,属于灵魂更深沉的一面,与现实的距离远得难以丈量。此时,真相的探究对所有美好的情绪都是一次屠杀而显得完毫无意义,比如,那一首梦中的歌。
一个细雨飘飞的周二夜晚,当一段柔美和谐的旋律飘至耳膜的时候,我经历了一场梦境与现实的愉快旅行。我执着地认为这曲子与梦中的歌有出奇的相似。我闭上双眼,用一个最接近梦境的姿势,去感受内心的快乐。乐器的融合显得非常自然,曲调的演绎也非常流畅,浑然天成。曼妙的音符开始蔓延开来,仿如柔和的月光穿过树影投洒到河面上,光影摇曳。那条古老的静静流淌的河,带着一份属于古典诗的幽雅,一直流至远方幸福的彼岸。
现实的快乐不是一种自我的情绪,只是与悲伤作出比照才能章显自身的灵光。而梦境的快乐并不是这样。你需要合上双眼,那片纯净的舞台便只属你的私有,可以把快乐演绎成一个自我的故事并自娱自乐。
凭我浅薄的音乐知识再也无法作出任何专业的评价,况且我对此段曲子的创作背景一无所知,更加无法从音乐的角度说出片言只语。我开始让自己把曲名忘记,把作者忘记,不让任何因素阻碍我与梦境的约会。只是单纯地用我的耳朵,任由不受羁绊的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让更多的体验在脑海中浮现,化作永恒的记忆,然后用我一直信仰的文字记录下来。
我知道他是拉威尔,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的法国作曲家。那张黑白的照片坐着一个眼神忧郁的欧洲男人与一架钢琴。那种忧郁属于一种浑浊的暗哑色调,这是与贝多芬的那种仿如烈焰的鲜明色调全然不同,只能从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某张照片或画像中偶尔见过。拉威尔的一生就是与一个梦想作一场庞大而持久的角力。这位被德彪西誉为拥有世界上最灵敏耳朵的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就是用清纯、雅致的音符经历命运的坎坷与忧伤的轮回。
听流行曲的时候,你可以轻轻地跟随音乐和唱,低沉的声音美好得如同教堂内的祈祷声。来自生命旅程各个角落的轻尘会随风扬起与理智的阳光拈连并相互形成指征,关于悲喜的回忆会以最迅疾的速度由四方奔涌而来,没有任何外物能够如此突然而锐利地送你回朝思暮想的故地重游。而听古典钢琴曲的时候,你只能合上双眼,让脑海的意象幻化成一部不知结局的电影。电影中有你,或许只有你。没有纷争,远离浮躁,抛弃万丈滚滚红尘。在美的冶炼下经历一场蜕变,然后懂得擦干泪痕,抚平伤口。这一切的一切,都涌动着温柔的印象派气息,这就是拉威尔的魂,他的过人之处。
当拉威尔接二连三地与他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失之交臂的时候,他依然故我地说了一句:“我所写的,不折不扣地是我想要写的,至于听众是否喜爱则悉听尊便。”之后他受画中的美艳公主的影响,灵感乍现,写下了《为已故小公主所写的帕凡舞曲》。
多年后的冥冥之中,我有幸把这首曲子完完整整听了两遍。
音乐课结束,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出口。窗外的大城市喧嚣依旧。细雨似停未停。
特作此文,以纪念我梦中的歌,与现实的所有回忆。
梦醒之时我从不尝试去探究那些出现在梦境的奇怪旋律与意象和我的孤独性格是否有千丝万缕的宿世关联。我只是深信有些事情单纯地属于梦境,属于活力无限的脑细胞,属于灵魂更深沉的一面,与现实的距离远得难以丈量。此时,真相的探究对所有美好的情绪都是一次屠杀而显得完毫无意义,比如,那一首梦中的歌。
一个细雨飘飞的周二夜晚,当一段柔美和谐的旋律飘至耳膜的时候,我经历了一场梦境与现实的愉快旅行。我执着地认为这曲子与梦中的歌有出奇的相似。我闭上双眼,用一个最接近梦境的姿势,去感受内心的快乐。乐器的融合显得非常自然,曲调的演绎也非常流畅,浑然天成。曼妙的音符开始蔓延开来,仿如柔和的月光穿过树影投洒到河面上,光影摇曳。那条古老的静静流淌的河,带着一份属于古典诗的幽雅,一直流至远方幸福的彼岸。
现实的快乐不是一种自我的情绪,只是与悲伤作出比照才能章显自身的灵光。而梦境的快乐并不是这样。你需要合上双眼,那片纯净的舞台便只属你的私有,可以把快乐演绎成一个自我的故事并自娱自乐。
凭我浅薄的音乐知识再也无法作出任何专业的评价,况且我对此段曲子的创作背景一无所知,更加无法从音乐的角度说出片言只语。我开始让自己把曲名忘记,把作者忘记,不让任何因素阻碍我与梦境的约会。只是单纯地用我的耳朵,任由不受羁绊的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让更多的体验在脑海中浮现,化作永恒的记忆,然后用我一直信仰的文字记录下来。
我知道他是拉威尔,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的法国作曲家。那张黑白的照片坐着一个眼神忧郁的欧洲男人与一架钢琴。那种忧郁属于一种浑浊的暗哑色调,这是与贝多芬的那种仿如烈焰的鲜明色调全然不同,只能从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某张照片或画像中偶尔见过。拉威尔的一生就是与一个梦想作一场庞大而持久的角力。这位被德彪西誉为拥有世界上最灵敏耳朵的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就是用清纯、雅致的音符经历命运的坎坷与忧伤的轮回。
听流行曲的时候,你可以轻轻地跟随音乐和唱,低沉的声音美好得如同教堂内的祈祷声。来自生命旅程各个角落的轻尘会随风扬起与理智的阳光拈连并相互形成指征,关于悲喜的回忆会以最迅疾的速度由四方奔涌而来,没有任何外物能够如此突然而锐利地送你回朝思暮想的故地重游。而听古典钢琴曲的时候,你只能合上双眼,让脑海的意象幻化成一部不知结局的电影。电影中有你,或许只有你。没有纷争,远离浮躁,抛弃万丈滚滚红尘。在美的冶炼下经历一场蜕变,然后懂得擦干泪痕,抚平伤口。这一切的一切,都涌动着温柔的印象派气息,这就是拉威尔的魂,他的过人之处。
当拉威尔接二连三地与他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失之交臂的时候,他依然故我地说了一句:“我所写的,不折不扣地是我想要写的,至于听众是否喜爱则悉听尊便。”之后他受画中的美艳公主的影响,灵感乍现,写下了《为已故小公主所写的帕凡舞曲》。
多年后的冥冥之中,我有幸把这首曲子完完整整听了两遍。
音乐课结束,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出口。窗外的大城市喧嚣依旧。细雨似停未停。
特作此文,以纪念我梦中的歌,与现实的所有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