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娟
是在丽江,第一次听到她的歌,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盗版“淘碟”店里。
老板带着浅褐色眼镜,对带着黑色墨镜的我说,“如果没事,就坐下来听好了。”
我是没什么事儿,就坐下。伸个懒腰,两腿向前放直时,几乎就要碰到小店对面的墙,再然后,就听到了小娟。
一直等回到上海,在一堆从丽江带回的慢歌中,小娟,才真正慢慢地、但却牢牢地,抓住了我。
她翻唱老歌,不强求像或不像,只用自己的心绪,娓娓道来。一首《爱在深秋》,用普通话,缓缓将原来的粤语词唱起:“如果命里早注定分手……”,让我觉得,谭咏麟才是翻唱。
她的歌声中,有种与当下时代大潮截然相反的东西:坦然、从容、放松、坚实。
她比齐豫乡土,但却拥有某种超越国界、“民族风格”的普世气息;
她比田震温暖,但却没沾染一丝一毫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气;
她没王菲新潮,因为她超越了所谓“潮流”,置身事外,自我完满;
她比韩红民间,但却没有很多“民谣歌手”的简陋、江湖感,反倒仍保有一种不谙世事的天真;
她似乎与陈绮贞一样自我,但却不是那种培养在电脑前、文字里,自闭出的自我偏执,而是历经世事人情沧桑后,坦然的自我认同和坚持;
……
一遍一遍地听,一点儿不觉得腻。
有学生看到我msn签名里“丽江归来,狂听小娟”的字样,就推荐给我一个台湾电台音乐节目,其中有小娟和她的“山谷里的居民”乐队访谈。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80424/
听着听着,感慨起来。
现在的大陆,这种带有人文气息的电台节目几乎绝种。到处都是唯恐被潮流甩下、充斥着“不痛不痒歌声”的“潮人节目”。那个大陆曾居高临下赐予香港的“文化沙漠”帽子,是不是可以拿回来自己戴了?
老板带着浅褐色眼镜,对带着黑色墨镜的我说,“如果没事,就坐下来听好了。”
我是没什么事儿,就坐下。伸个懒腰,两腿向前放直时,几乎就要碰到小店对面的墙,再然后,就听到了小娟。
一直等回到上海,在一堆从丽江带回的慢歌中,小娟,才真正慢慢地、但却牢牢地,抓住了我。
她翻唱老歌,不强求像或不像,只用自己的心绪,娓娓道来。一首《爱在深秋》,用普通话,缓缓将原来的粤语词唱起:“如果命里早注定分手……”,让我觉得,谭咏麟才是翻唱。
她的歌声中,有种与当下时代大潮截然相反的东西:坦然、从容、放松、坚实。
她比齐豫乡土,但却拥有某种超越国界、“民族风格”的普世气息;
她比田震温暖,但却没沾染一丝一毫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气;
她没王菲新潮,因为她超越了所谓“潮流”,置身事外,自我完满;
她比韩红民间,但却没有很多“民谣歌手”的简陋、江湖感,反倒仍保有一种不谙世事的天真;
她似乎与陈绮贞一样自我,但却不是那种培养在电脑前、文字里,自闭出的自我偏执,而是历经世事人情沧桑后,坦然的自我认同和坚持;
……
一遍一遍地听,一点儿不觉得腻。
有学生看到我msn签名里“丽江归来,狂听小娟”的字样,就推荐给我一个台湾电台音乐节目,其中有小娟和她的“山谷里的居民”乐队访谈。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80424/
听着听着,感慨起来。
现在的大陆,这种带有人文气息的电台节目几乎绝种。到处都是唯恐被潮流甩下、充斥着“不痛不痒歌声”的“潮人节目”。那个大陆曾居高临下赐予香港的“文化沙漠”帽子,是不是可以拿回来自己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