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李泉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通过<我要我们在一起>和<走钢索的人>知道李泉的。千禧年之际,我买到了《走钢索的人》的CD,在之后的几年,总是三五不时地拿出来听,直至mp3泛滥。我分外喜欢《走钢索的人》,淡淡的爵士口味流畅细腻,再多听也不觉得厌,实在是流行乐的精品。但如果从李泉的音乐历程来看,《走钢索的人》只是他的一个尝试而已,只是这个尝试远比其他的要成功。
以2000年的《走钢索的人》为原点,之前有《上海梦》和《心世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前两张专辑,那就只能用一个“土”字来形容。
《上海梦》和《心世界》都是滚石唱片出的,风格和同时期甚至稍早的滚石流行乐(如李宗胜/姜育恒/陈淑华等)大同小异。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意识很强但曲调颇为拗口,滚石这一时代特点(缺点?)在1995年的《上海梦》体现得很充分。
到了1997年的《心世界》,李泉开始慢慢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譬如其中New Age曲风的<新世界>和暧昧的<寂寞的霓虹灯>,对于流行乐唱片来说多少有点另类;而像很<这个地方叫城市>这类正统流行歌曲,又比起最初的作品明显好上口不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听到的李泉,就是从《心世界》开始的。
《走钢索的人》之后有《岛中央》、《2046》、《划火柴的女孩》和《她在北纬26°》。
2001年的《岛中央》主要玩的是夜场嗨歌式的电子。专辑混音粗糙,曲调平庸,《岛中央》中的李泉和《走钢索的人》中的李泉简直判若两人。虽然《岛中央》如此叫人大跌眼镜,但我觉得它带出了一个信息:李泉可以很流行,但也喜欢搞莫名其妙的东西。
《岛中央》之后就是2003年的《2046》了。《2046》完全撇掉了前一张的俗气电子,还一个本质的李泉。
《2046》中的歌大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花花大世界>、<雪白 血红>、<Spring Ecstasy>、<2046>、<爱是有故事的旅行>、<城市的味道>和<我爱的人啊你在哪儿啊>这些地道的流行歌;另一部分是稍显异像的<流浪狗>, <这个杀手不太冷>和<德乐>。
活泼的的<花花大世界>中有一句歌词“花花大世界,飞起多少鸳鸯蝴蝶,乌鸦麻雀”,让人突然发现原来李泉在装深沉之余原来还有点幽默感;而广告歌曲<城市的味道>更为俏皮可人,难得之作。<爱是有故事的旅行>和<我爱的人啊你在哪儿啊>,是李泉回归早期创作风格的作品,虽然不算好听,但对老歌迷来说很亲切。
找来范晓萱念白的<流浪狗>、歌词另类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和流行古典风格的纯乐<德乐>,夹在一堆流行歌中明显不对路,但李泉就非得这么做。
《2046》就是这样一张略带生硬的流行乐专辑,它不乏朗朗上口的歌曲,但也会有硌人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最典型的李泉,摇摆在折衷与不妥协之间的李泉。
《2046》之后的两年,李泉推出《划火柴的女孩》。它比《2046》的流行化更深了。<没有你了>和<冬之恋曲>把人听得没了脾气。此外,李泉在里面还与时俱进地尝试了R&B风的<划火柴的女孩>,效果分外雷人。
2009年,许久不见的李泉带来爵士风格为主的《她在北纬26°》。但此时的李泉,比起10年前《走钢索的人》,唱腔油多了。除去明显爵士风格的<旺夫相>和<Blessed With You>,其他的作品还依然能看到《2046》的影子,只是制作更精致而已(但精致过头了有点缺乏个性)。
回过头来听,《2046》能代表最典型的李泉,这个总是不甘心正经八百地唱流行的流行乐歌手。
P.S.
写李泉的文章,几乎都会在开篇提到《走钢索的人》。看多了实在厌烦(不知道李泉自己看了烦不烦),但等到自己写,却也绕不开《走钢索的人》,讽刺。
以2000年的《走钢索的人》为原点,之前有《上海梦》和《心世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前两张专辑,那就只能用一个“土”字来形容。
《上海梦》和《心世界》都是滚石唱片出的,风格和同时期甚至稍早的滚石流行乐(如李宗胜/姜育恒/陈淑华等)大同小异。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意识很强但曲调颇为拗口,滚石这一时代特点(缺点?)在1995年的《上海梦》体现得很充分。
到了1997年的《心世界》,李泉开始慢慢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譬如其中New Age曲风的<新世界>和暧昧的<寂寞的霓虹灯>,对于流行乐唱片来说多少有点另类;而像很<这个地方叫城市>这类正统流行歌曲,又比起最初的作品明显好上口不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听到的李泉,就是从《心世界》开始的。
《走钢索的人》之后有《岛中央》、《2046》、《划火柴的女孩》和《她在北纬26°》。
2001年的《岛中央》主要玩的是夜场嗨歌式的电子。专辑混音粗糙,曲调平庸,《岛中央》中的李泉和《走钢索的人》中的李泉简直判若两人。虽然《岛中央》如此叫人大跌眼镜,但我觉得它带出了一个信息:李泉可以很流行,但也喜欢搞莫名其妙的东西。
《岛中央》之后就是2003年的《2046》了。《2046》完全撇掉了前一张的俗气电子,还一个本质的李泉。
《2046》中的歌大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花花大世界>、<雪白 血红>、<Spring Ecstasy>、<2046>、<爱是有故事的旅行>、<城市的味道>和<我爱的人啊你在哪儿啊>这些地道的流行歌;另一部分是稍显异像的<流浪狗>, <这个杀手不太冷>和<德乐>。
活泼的的<花花大世界>中有一句歌词“花花大世界,飞起多少鸳鸯蝴蝶,乌鸦麻雀”,让人突然发现原来李泉在装深沉之余原来还有点幽默感;而广告歌曲<城市的味道>更为俏皮可人,难得之作。<爱是有故事的旅行>和<我爱的人啊你在哪儿啊>,是李泉回归早期创作风格的作品,虽然不算好听,但对老歌迷来说很亲切。
找来范晓萱念白的<流浪狗>、歌词另类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和流行古典风格的纯乐<德乐>,夹在一堆流行歌中明显不对路,但李泉就非得这么做。
《2046》就是这样一张略带生硬的流行乐专辑,它不乏朗朗上口的歌曲,但也会有硌人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最典型的李泉,摇摆在折衷与不妥协之间的李泉。
《2046》之后的两年,李泉推出《划火柴的女孩》。它比《2046》的流行化更深了。<没有你了>和<冬之恋曲>把人听得没了脾气。此外,李泉在里面还与时俱进地尝试了R&B风的<划火柴的女孩>,效果分外雷人。
2009年,许久不见的李泉带来爵士风格为主的《她在北纬26°》。但此时的李泉,比起10年前《走钢索的人》,唱腔油多了。除去明显爵士风格的<旺夫相>和<Blessed With You>,其他的作品还依然能看到《2046》的影子,只是制作更精致而已(但精致过头了有点缺乏个性)。
回过头来听,《2046》能代表最典型的李泉,这个总是不甘心正经八百地唱流行的流行乐歌手。
P.S.
写李泉的文章,几乎都会在开篇提到《走钢索的人》。看多了实在厌烦(不知道李泉自己看了烦不烦),但等到自己写,却也绕不开《走钢索的人》,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