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戏
终于看了一本完整的昆曲演出,《桃花扇·1699》。
用一句最没有新意的话来描述自己的状态,就是:我激动的心情啊,久久不能平复。
因为是戏
自小便爱守着电视,等着看各个曲本的越剧和黄梅戏。越剧《红楼梦》和黄梅戏《桃花扇》是重温最多次的戏目。最初小姑娘看戏,看到的更多是热闹。戏里工巧雅致的江南园林,精细华丽的钗裙罗缎,顾盼生姿的眉目身影,乃至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都成为爱做梦的我最喜爱的素材。小姑娘甚至爱在旁人讶异的眼光里找到“听戏的人与众不同”的表象满足。
渐渐地,那些将历史、岁月、生命化于无痕的曲本唱词及唱念做打,纠成了小姑娘心里无法解开的戏曲情结。
高三拼了老命要考去北京,原因很简单,为要去浸染。我是多么向往能在那博纳万象的京城,逍遥遥穿胡同,自在在看大戏。恩,我一直以为,只有位于祖国的心脏,才能最大限度地亲身感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声音。
俱往矣,罢了。
广州很好。除了太难听到爱听的戏。呵呵
凡所热爱的戏曲样式和曲目,大抵是些温婉的江南曲调,至爱的便是越剧昆曲评弹黄梅。味儿浓重的戏种倒也听得,但绝不是有益消化的类型。看来性子里注定不是个热烈奔放的主。
难得此次昆曲到羊城。能在这片粤韵悠扬的大地上,听到心爱的曲种,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因为是昆曲
第一次听昆曲的日子,并不久远,但那并不妨碍我对这满口芝兰吐芳的喜爱程度。
不似听惯的越剧,昆山腔着实是个慢戏种。一字一句,必得在口中百转千回磨出味道了,才袅袅腾腾地吐出,迅即满室芳香。
“百戏之祖”之称,绝不虚妄。自有那江南的温润水土,才能孕育昆曲清丽雅致的天然面貌;幸而那南北的来往承传,便熬制出昆腔浓郁老到的独特火候。更因了历朝历代汤孔等等多情却落魄的文人雅士,才有流传数百年的今古传奇。
那些或痴或烈、亦喜亦悲的曲文,诉说着一个个曾经的同时,又见证了多少当下,预言着几多后来?
人看戏,戏看人;戏如人生,人生是戏。千古皆然。
而这场昆曲甫一开场,乃是老赞礼开篇。此人身份十分有趣,一开始他就提醒观众,自己是事件的见证人,而他事实上又是个讲述者,偶尔,还披上道袍成了戏中人物。在老赞礼铺垫一番“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昆曲入门之后,真正的《桃花扇》故事便袅袅娜娜拉开序幕。这就是舞台艺术的妙处,戏里戏外,互作见证;台上台下,互为言说。
待到曲罢散场,身边许多人都在慨叹演出的精彩和昆曲的迷人,大堂里等着四个主角签名的人群更是汹涌如潮。自然,昆曲的舞台服装音乐等等元素本身即已魅力无穷,孔尚任的念白唱词写得也是大俗大雅,和现代人的观赏趣味本就相去无多;更何况,从四十四折的全本《桃花扇》里精选六出,再加上完全符合现代接受美学的叙事处理,可想而知当晚的演出是怎样的浓缩紧凑、精彩纷呈。
因为是《桃花扇》
小时候喜欢看韩再芬扮的香君,每每看到香君和侯郎各自出家遁道的片段便唏嘘落泪,那大概是我脑海中关于“结局未必大团圆”的最早警示。
后来更喜欢越剧《桃花扇》对结局的处理。千寻万觅,好不容易等来的,却是一个蓄辫换装、变节自保的侯方域。面对昔日爱人口口声声的真情眷念,在国仇家恨、忠烈节义的大是大非面前,小小一个女子,信守的只是一条,“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一柄定情桃花扇,在香君的手中撕作两半。不去管什么意识形态化的讲述,我独爱香君的果断和决绝。
历史上的家国变幻、情仇爱恨,凭着什么我们都无法得见当时面貌和背后真相。这是历史的悲哀,更是历史流淌不息的魅力泉源。在或不在,是或不是,正因了真相的缺失,才有了千百番追寻,万千种诠释。如果,一个事情,他就是,那还有什么意思。
当晚的演出,于我而言,尤其爱煞香君却奁一段。当得知满场梳栊嫁资都是阉党阮大铖所资助,侯方域对人家这番礼遇满心感激,新娘子偏不领情。一转此前的温柔腔调,香君略带尖锐地质问侯方域怎可贪受阉党施舍,这劳什子裙钗罗缎,在她眼中又算个什么?纵素衣淡饭,不肯低头。这才是响当当的李香君!
看了那么多年《桃花扇》,也是在这一场演出里,我才第一次真正注意起了戏里的那些英雄儿男(侯方域这个懦弱家伙,不算入内)。尤其史可法投江殉节前和将士的对话:“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一字字,一声声,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对扬州十日的惨烈无法想象,但是演员所演绎出的对城民的愧疚、对国家的忠贞、对职责的坚守,却活生生地在舞台上拉来了数百年前那个义胆忠肝的史可法。
最后一出戏的处理很有意思。当男女主角沉浸于久别重逢的儿女情长时,老礼赞再次化身老道长,唤来了早已死去的奸臣忠将一干人等的魂灵。曾经同处疆场并肩杀敌作战,曾因投主不同心怀深仇大恨,一一皆成往事。当身化一抔黄土,又有什么好生悲欢。唯四顾无言,老泪千行。
国已灭,家已散,君已殁,父已亡,在这冷冰冰的现世里,一双儿女,安能全身避世?老道长撕裂了香君侯郎珍贵的定情信物,也惊醒了沉溺在小悲小欢里的他们,抑或我们。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千秋家国,且付流水,况儿女之情乎?
历史的河流毕竟宽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席卷众生,奔涌向前。
且莫空悲欢,人事终聚散。
戏里人生,人生是戏。
是以为记。
2008.11.16写下的旧文。以作留念。
用一句最没有新意的话来描述自己的状态,就是:我激动的心情啊,久久不能平复。
因为是戏
自小便爱守着电视,等着看各个曲本的越剧和黄梅戏。越剧《红楼梦》和黄梅戏《桃花扇》是重温最多次的戏目。最初小姑娘看戏,看到的更多是热闹。戏里工巧雅致的江南园林,精细华丽的钗裙罗缎,顾盼生姿的眉目身影,乃至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都成为爱做梦的我最喜爱的素材。小姑娘甚至爱在旁人讶异的眼光里找到“听戏的人与众不同”的表象满足。
渐渐地,那些将历史、岁月、生命化于无痕的曲本唱词及唱念做打,纠成了小姑娘心里无法解开的戏曲情结。
高三拼了老命要考去北京,原因很简单,为要去浸染。我是多么向往能在那博纳万象的京城,逍遥遥穿胡同,自在在看大戏。恩,我一直以为,只有位于祖国的心脏,才能最大限度地亲身感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声音。
俱往矣,罢了。
广州很好。除了太难听到爱听的戏。呵呵
凡所热爱的戏曲样式和曲目,大抵是些温婉的江南曲调,至爱的便是越剧昆曲评弹黄梅。味儿浓重的戏种倒也听得,但绝不是有益消化的类型。看来性子里注定不是个热烈奔放的主。
难得此次昆曲到羊城。能在这片粤韵悠扬的大地上,听到心爱的曲种,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因为是昆曲
第一次听昆曲的日子,并不久远,但那并不妨碍我对这满口芝兰吐芳的喜爱程度。
不似听惯的越剧,昆山腔着实是个慢戏种。一字一句,必得在口中百转千回磨出味道了,才袅袅腾腾地吐出,迅即满室芳香。
“百戏之祖”之称,绝不虚妄。自有那江南的温润水土,才能孕育昆曲清丽雅致的天然面貌;幸而那南北的来往承传,便熬制出昆腔浓郁老到的独特火候。更因了历朝历代汤孔等等多情却落魄的文人雅士,才有流传数百年的今古传奇。
那些或痴或烈、亦喜亦悲的曲文,诉说着一个个曾经的同时,又见证了多少当下,预言着几多后来?
人看戏,戏看人;戏如人生,人生是戏。千古皆然。
而这场昆曲甫一开场,乃是老赞礼开篇。此人身份十分有趣,一开始他就提醒观众,自己是事件的见证人,而他事实上又是个讲述者,偶尔,还披上道袍成了戏中人物。在老赞礼铺垫一番“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昆曲入门之后,真正的《桃花扇》故事便袅袅娜娜拉开序幕。这就是舞台艺术的妙处,戏里戏外,互作见证;台上台下,互为言说。
待到曲罢散场,身边许多人都在慨叹演出的精彩和昆曲的迷人,大堂里等着四个主角签名的人群更是汹涌如潮。自然,昆曲的舞台服装音乐等等元素本身即已魅力无穷,孔尚任的念白唱词写得也是大俗大雅,和现代人的观赏趣味本就相去无多;更何况,从四十四折的全本《桃花扇》里精选六出,再加上完全符合现代接受美学的叙事处理,可想而知当晚的演出是怎样的浓缩紧凑、精彩纷呈。
因为是《桃花扇》
小时候喜欢看韩再芬扮的香君,每每看到香君和侯郎各自出家遁道的片段便唏嘘落泪,那大概是我脑海中关于“结局未必大团圆”的最早警示。
后来更喜欢越剧《桃花扇》对结局的处理。千寻万觅,好不容易等来的,却是一个蓄辫换装、变节自保的侯方域。面对昔日爱人口口声声的真情眷念,在国仇家恨、忠烈节义的大是大非面前,小小一个女子,信守的只是一条,“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一柄定情桃花扇,在香君的手中撕作两半。不去管什么意识形态化的讲述,我独爱香君的果断和决绝。
历史上的家国变幻、情仇爱恨,凭着什么我们都无法得见当时面貌和背后真相。这是历史的悲哀,更是历史流淌不息的魅力泉源。在或不在,是或不是,正因了真相的缺失,才有了千百番追寻,万千种诠释。如果,一个事情,他就是,那还有什么意思。
当晚的演出,于我而言,尤其爱煞香君却奁一段。当得知满场梳栊嫁资都是阉党阮大铖所资助,侯方域对人家这番礼遇满心感激,新娘子偏不领情。一转此前的温柔腔调,香君略带尖锐地质问侯方域怎可贪受阉党施舍,这劳什子裙钗罗缎,在她眼中又算个什么?纵素衣淡饭,不肯低头。这才是响当当的李香君!
看了那么多年《桃花扇》,也是在这一场演出里,我才第一次真正注意起了戏里的那些英雄儿男(侯方域这个懦弱家伙,不算入内)。尤其史可法投江殉节前和将士的对话:“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一字字,一声声,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对扬州十日的惨烈无法想象,但是演员所演绎出的对城民的愧疚、对国家的忠贞、对职责的坚守,却活生生地在舞台上拉来了数百年前那个义胆忠肝的史可法。
最后一出戏的处理很有意思。当男女主角沉浸于久别重逢的儿女情长时,老礼赞再次化身老道长,唤来了早已死去的奸臣忠将一干人等的魂灵。曾经同处疆场并肩杀敌作战,曾因投主不同心怀深仇大恨,一一皆成往事。当身化一抔黄土,又有什么好生悲欢。唯四顾无言,老泪千行。
国已灭,家已散,君已殁,父已亡,在这冷冰冰的现世里,一双儿女,安能全身避世?老道长撕裂了香君侯郎珍贵的定情信物,也惊醒了沉溺在小悲小欢里的他们,抑或我们。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千秋家国,且付流水,况儿女之情乎?
历史的河流毕竟宽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席卷众生,奔涌向前。
且莫空悲欢,人事终聚散。
戏里人生,人生是戏。
是以为记。
2008.11.16写下的旧文。以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