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的《笑侃大上海》还是值得去看的
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我是在听到不少朋友(特别是一些年轻朋友)的推荐后看的。那时候已经一票难求了,我去买了正版的DVD。看了以后我向不少与我同龄的朋友推荐,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前一阵子听说美琪大戏院门口的票子炒到近千元,是周立波的新作《笑侃大上海》。后来又听一位朋友说,他买了《笑侃大上海》的DVD,觉得其中内容不少是《笑侃三十年》的,没新意。
昨晚(2009年8月19日)我去美琪大戏院看了,觉得就我昨天看到的,内容是全新的。而且,我昨天看到的《笑侃大上海》中,几乎没有低俗的内容,而《笑侃三十年》就有一些,譬如明目张胆地嘲讽别人的身材(刘欢的脖子、韩红的肥胖、张明敏的矮小……);譬如麦乳精“调一调”;譬如“像开残奥会”;……等等。整场演出,与《笑侃三十年》相比,笑声似乎要少些,但是掌声明显多了。很明显,台本上花了功夫,更加干净、也更加严谨了一些。不过,我看的《笑侃三十年》DVD,其中的笑声、掌声或许是经过编辑的。
因此,我觉得《笑侃大上海》还是值得去看看的,而且门口有折扣票卖。
《笑侃大上海》的暖场部分是讲评时事。
《笑侃三十年》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后,上海有关方面为周立波组织了一次研讨会,请来了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给《笑侃三十年》之后的创作出主意。会上就有人建议可以学学西方电视中的“脱口秀”,讲评时政。我昨天看的《笑侃大上海》,讲了3件时政大事。一件是莲花河畔倒楼,这大家都想到他会讲的。一件是深圳市长许宗衡被捕,还有一件关于陈水扁。
关于许宗衡,周立波说:这个人以前在网上有很多视频,他很会说的,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 “一歇歇进去一个,一歇歇进去一个,哪里嗒有嘎许多儿子啊?!”“ 老百姓不要伊拉做儿子,宁可伊拉做爷(上海话‘爷’相当于‘爹’的意思)。做爷还可以问伊讨钞票。”……还喜欢说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仆人、佣人呀。“佣人来了,‘呜啦呜啦呜啦’警车开道;主人只好立了旁边看,哪里个佣人来了?”
上半场接下来都是讲上海。讲上海人的构成,主要是上海本地人、宁波人、苏州人和苏北人。周立波说他小时候进上海滑稽剧团学馆(应当是相当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吧?),有专门的课程是学各地方言。他学说的上海本地方言、宁波官话、苏州的吴侬软语,无不活色生香。他特地用苏北话唱了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但估计我小时候听到过它,周立波用苏北话唱来非常好听;同《笑侃三十年》中的麦乳精“调一调”那种明显的看不起苏北人的腔调截然不同——这种说苏北话的腔调中表现出来的明显看不起苏北人的味道,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上海人中还非常普遍地存在。
周立波在《笑侃三十年》中突出自己为受到贬损的上海人打抱不平的形象,在《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继续以此来引起上海观众以至上海市民的共鸣。他说为什么外地人看不起上海人呢?因为那是农村文化与上海城市文化的冲突。昨天的演出中举了一些“强悍的标语”做例子,譬如某地农村高压铁塔旁的警告:“严禁碰高压电线!一碰就死!不死法办!”譬如某地为防范山林火灾,在农民坟地旁立的警示牌:“坟头失火,坟主负责!”——“不晓得是勿是要坟墩头里厢的人跑出来救火?”譬如:“若要富,少生孩子多养猪”、“一人结扎,全家光荣”……。上海的也有,周立波说是在浦东某处看到的:“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做起”,哈哈,你我他都成了有待分类的垃圾。
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是在视频内容放到网上去以后,才得到广泛流传的。视频内容上网,便于年轻白领传播。我周围的白领们,包括80后的,那一阵子都在传、在说。这样,许多到上海打拼、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在上海买房成家生小孩的外地白领,也跟着看了《笑侃三十年》。他们听不懂上海话,不能理解那些俏皮话、那些有历史典故的词语,他们仅仅靠字幕来揣摩这里为什么有笑声?那句话有什么好笑?而像“吃大蒜的怎么能同喝咖啡的在一起?”这样的句子,却是谁都能看懂的。这句话非常明显地表示出了周立波对“吃大蒜的人”的不屑,引起了很多不满,连道道地地的上海报纸《新民晚报》,都刊登过文章“刺”周立波。在《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不得不专门花了一段时间为此作解释:“……喝咖啡难道就是高尚了?非洲的卢旺达人一天喝6杯咖啡呢!”……。哈哈,我不知道卢旺达人一天喝6杯咖啡,是不是真有这回事。不过我觉得,再怎么解释都是徒劳的。
下半场主要讲文革时期的荒诞事。周立波说他生于1967年4月。我估计当他懂事的时候,文革早期的抄家、戴高帽子游街、在数百人的大会上当场殴打、大街上把女士身上的旗袍小裤脚管剪开到大腿……等等极其野蛮的场景他没见到过。因此,他会从文革期间的荒诞事情中发现笑料。据说60岁以上的老人并不喜欢看周立波的演出。我想,这些现在60岁上下的人,文革开始的时候正是16、7岁,头脑简单、精力充沛,满怀理想,渴望斗争……。从这些人的口中听到文革,一定同周立波的大相径庭。
下半场还有一段是讲学雷锋的。周立波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那我们怎么会知道他那么多次扶过老奶奶呢?原来他是记日记的。“做完好事不声不响就走了,回去记到日记上。”“当时我们小学生学雷锋,到马路上找老奶奶,要扶她过马路……”这里全场笑翻了天。我一直留意前后左右的观众。到这时,即使一些笑得不是很多的观众(包括我),也都开怀大笑。我妻子说她到这时笑得喘不过气来了。很佩服周立波能把学雷锋讲成全场的高潮。
前面我说过,外地朋友听不懂上海话,上海的80后不理解他们父辈的生活背景,因此,《笑侃三十年》留给他们最深的印象,便是“打桩模子”。周立波在昨晚的《笑侃大上海》也没放过这个亮点,除了教观众走“打桩模子”步外,他演了一段“打桩模子”唱歌。让人佩服的是,周立波不仅“说、学、逗、唱”功夫不错,“演”的本事也很强。
最后,全场观众在周立波的带领下模仿上海蓝魔,高呼“奈伊做塌”。谢幕后在不停歇的掌声中,周立波加演了一段。他模仿一位口吃的朋友,讲述了种种“胸闷”的事情:“四川地震又勿是我弄出来咯,我捐了45万!……”把一个靠给酱油掺水而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家表现得活龙活现。
昨晚的演出中并没有此前坊间流传的关于轰炸南联盟我国大使馆的内容,我国现任领导人的名字也仅仅出现一次。昨晚周立波亲口说:DVD只出过《笑侃三十年》,其它什么《我为财狂》、《笑侃大上海》等等都没有出过。
昨晚的演出从头到尾音效似乎比《笑侃三十年》的更好。周立波特地把做音效的小伙子叫上台来向大家作介绍,那是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中场休息时还安排了现场抽奖,当场的观众中有3人得到赞助商提供的产品。让关栋天可笑不得的是上台摸奖的小女孩(看上去刚刚上小学,是从观众席上跑上台的)说她听不懂上海话,让她笑的是周立波的表演。周立波据此呼吁“拯救上海话!”
开场的还是关栋天。他说今年10月1日之前的演出票已经全部卖完了。网上确实没有余票可售,但昨晚我在场外看到有票贩在8折兜售。估计临近开场,6折甚至对折能买到票。所以到开场前我看我所在的楼上尚有10%左右的空位子。开场后一会儿再看,却已经全部坐满(至少几乎全满)。
昨晚(2009年8月19日)我去美琪大戏院看了,觉得就我昨天看到的,内容是全新的。而且,我昨天看到的《笑侃大上海》中,几乎没有低俗的内容,而《笑侃三十年》就有一些,譬如明目张胆地嘲讽别人的身材(刘欢的脖子、韩红的肥胖、张明敏的矮小……);譬如麦乳精“调一调”;譬如“像开残奥会”;……等等。整场演出,与《笑侃三十年》相比,笑声似乎要少些,但是掌声明显多了。很明显,台本上花了功夫,更加干净、也更加严谨了一些。不过,我看的《笑侃三十年》DVD,其中的笑声、掌声或许是经过编辑的。
因此,我觉得《笑侃大上海》还是值得去看看的,而且门口有折扣票卖。
《笑侃大上海》的暖场部分是讲评时事。
《笑侃三十年》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后,上海有关方面为周立波组织了一次研讨会,请来了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给《笑侃三十年》之后的创作出主意。会上就有人建议可以学学西方电视中的“脱口秀”,讲评时政。我昨天看的《笑侃大上海》,讲了3件时政大事。一件是莲花河畔倒楼,这大家都想到他会讲的。一件是深圳市长许宗衡被捕,还有一件关于陈水扁。
关于许宗衡,周立波说:这个人以前在网上有很多视频,他很会说的,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 “一歇歇进去一个,一歇歇进去一个,哪里嗒有嘎许多儿子啊?!”“ 老百姓不要伊拉做儿子,宁可伊拉做爷(上海话‘爷’相当于‘爹’的意思)。做爷还可以问伊讨钞票。”……还喜欢说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仆人、佣人呀。“佣人来了,‘呜啦呜啦呜啦’警车开道;主人只好立了旁边看,哪里个佣人来了?”
上半场接下来都是讲上海。讲上海人的构成,主要是上海本地人、宁波人、苏州人和苏北人。周立波说他小时候进上海滑稽剧团学馆(应当是相当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吧?),有专门的课程是学各地方言。他学说的上海本地方言、宁波官话、苏州的吴侬软语,无不活色生香。他特地用苏北话唱了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但估计我小时候听到过它,周立波用苏北话唱来非常好听;同《笑侃三十年》中的麦乳精“调一调”那种明显的看不起苏北人的腔调截然不同——这种说苏北话的腔调中表现出来的明显看不起苏北人的味道,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上海人中还非常普遍地存在。
周立波在《笑侃三十年》中突出自己为受到贬损的上海人打抱不平的形象,在《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继续以此来引起上海观众以至上海市民的共鸣。他说为什么外地人看不起上海人呢?因为那是农村文化与上海城市文化的冲突。昨天的演出中举了一些“强悍的标语”做例子,譬如某地农村高压铁塔旁的警告:“严禁碰高压电线!一碰就死!不死法办!”譬如某地为防范山林火灾,在农民坟地旁立的警示牌:“坟头失火,坟主负责!”——“不晓得是勿是要坟墩头里厢的人跑出来救火?”譬如:“若要富,少生孩子多养猪”、“一人结扎,全家光荣”……。上海的也有,周立波说是在浦东某处看到的:“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做起”,哈哈,你我他都成了有待分类的垃圾。
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是在视频内容放到网上去以后,才得到广泛流传的。视频内容上网,便于年轻白领传播。我周围的白领们,包括80后的,那一阵子都在传、在说。这样,许多到上海打拼、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在上海买房成家生小孩的外地白领,也跟着看了《笑侃三十年》。他们听不懂上海话,不能理解那些俏皮话、那些有历史典故的词语,他们仅仅靠字幕来揣摩这里为什么有笑声?那句话有什么好笑?而像“吃大蒜的怎么能同喝咖啡的在一起?”这样的句子,却是谁都能看懂的。这句话非常明显地表示出了周立波对“吃大蒜的人”的不屑,引起了很多不满,连道道地地的上海报纸《新民晚报》,都刊登过文章“刺”周立波。在《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不得不专门花了一段时间为此作解释:“……喝咖啡难道就是高尚了?非洲的卢旺达人一天喝6杯咖啡呢!”……。哈哈,我不知道卢旺达人一天喝6杯咖啡,是不是真有这回事。不过我觉得,再怎么解释都是徒劳的。
下半场主要讲文革时期的荒诞事。周立波说他生于1967年4月。我估计当他懂事的时候,文革早期的抄家、戴高帽子游街、在数百人的大会上当场殴打、大街上把女士身上的旗袍小裤脚管剪开到大腿……等等极其野蛮的场景他没见到过。因此,他会从文革期间的荒诞事情中发现笑料。据说60岁以上的老人并不喜欢看周立波的演出。我想,这些现在60岁上下的人,文革开始的时候正是16、7岁,头脑简单、精力充沛,满怀理想,渴望斗争……。从这些人的口中听到文革,一定同周立波的大相径庭。
下半场还有一段是讲学雷锋的。周立波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那我们怎么会知道他那么多次扶过老奶奶呢?原来他是记日记的。“做完好事不声不响就走了,回去记到日记上。”“当时我们小学生学雷锋,到马路上找老奶奶,要扶她过马路……”这里全场笑翻了天。我一直留意前后左右的观众。到这时,即使一些笑得不是很多的观众(包括我),也都开怀大笑。我妻子说她到这时笑得喘不过气来了。很佩服周立波能把学雷锋讲成全场的高潮。
前面我说过,外地朋友听不懂上海话,上海的80后不理解他们父辈的生活背景,因此,《笑侃三十年》留给他们最深的印象,便是“打桩模子”。周立波在昨晚的《笑侃大上海》也没放过这个亮点,除了教观众走“打桩模子”步外,他演了一段“打桩模子”唱歌。让人佩服的是,周立波不仅“说、学、逗、唱”功夫不错,“演”的本事也很强。
最后,全场观众在周立波的带领下模仿上海蓝魔,高呼“奈伊做塌”。谢幕后在不停歇的掌声中,周立波加演了一段。他模仿一位口吃的朋友,讲述了种种“胸闷”的事情:“四川地震又勿是我弄出来咯,我捐了45万!……”把一个靠给酱油掺水而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家表现得活龙活现。
昨晚的演出中并没有此前坊间流传的关于轰炸南联盟我国大使馆的内容,我国现任领导人的名字也仅仅出现一次。昨晚周立波亲口说:DVD只出过《笑侃三十年》,其它什么《我为财狂》、《笑侃大上海》等等都没有出过。
昨晚的演出从头到尾音效似乎比《笑侃三十年》的更好。周立波特地把做音效的小伙子叫上台来向大家作介绍,那是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中场休息时还安排了现场抽奖,当场的观众中有3人得到赞助商提供的产品。让关栋天可笑不得的是上台摸奖的小女孩(看上去刚刚上小学,是从观众席上跑上台的)说她听不懂上海话,让她笑的是周立波的表演。周立波据此呼吁“拯救上海话!”
开场的还是关栋天。他说今年10月1日之前的演出票已经全部卖完了。网上确实没有余票可售,但昨晚我在场外看到有票贩在8折兜售。估计临近开场,6折甚至对折能买到票。所以到开场前我看我所在的楼上尚有10%左右的空位子。开场后一会儿再看,却已经全部坐满(至少几乎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