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噪音:社运音乐可以多美丽?

迷你噪音:社运音乐可以多美丽?
廖伟棠
如果以为社会运动就是喊口号、占马路,十年前出现的「噪音合作社」改变了这个成见,他们给香港草根社运带来了更多的旋律和节奏;十年后,「噪音合作社」的同生体「迷你噪音」把这些抗争声音更推进一步,让它们成为更独立的音乐,更动听,却没有因此失去它的力量,反而让音乐或社运的清教徒感受到,原来美丽与愤怒、爱与抗争是可以相互相承的。
上个月中,「迷你噪音」一行出现在深圳郊外横岗工业村时,他们背着成套的摇滚乐器,貌似和四周的厂房、密匝匝的小摊、食店格格不入,但是他们脸上自如的笑容又仿佛与这里一般的劳动者那种乐天笑容呼应。他们在一个打工者的民间「俱乐部」摆开他们的架子鼓、调音台、麦克风,随着暮色染蓝了工业区,工人们、做小买卖的、社区里的老人小孩……陆续迈着疲惫或者兴奋的脚步聚拢而来,鼓声已经渐渐加强,手风琴也拉出蜿蜒的旋律,听众很快挤满了房子然后站满了一边的街道,随着木吉他沥沥连音也加入,闭上眼睛呼吸这周围劳动者的汗味,身体随着音乐摇摆,一剎那有置身古巴夏湾拿老街区感觉。
我想,这里的听众有一半是知道「迷你噪音」的主唱Billy的,因为他曾经多次来到这里开设音乐工作坊,教给工人一些基本的吉他和演唱、创作知识,学员们也因为他知道了「噪音合作社」和香港的一些社运抗争情况——这无疑拉紧了当地打工者和香港的距离,让他们知道香港不是只有大老板,也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忍受不公现状直至无法忍受而站出来的草根民众。然而今晚,还有一半人吧,是被Edmund Leung的鼓声、阿斌的手风琴、陈伟发的吉他、贝斯甚至黄仁逵的ukulele——所有人都不认识然而觉得最可爱的乐器——所组成的音乐河流吸引而来的。
音乐之为「乐」,此刻发挥着它最原始的魅力,这五个人的源流各异,Edmund Leung是原著名地下乐队Huh!?的核心成员,风格迷幻,比Indie Music更实验一些;陈伟发则是香港实验音乐的先行者之一了,近年一直参与许多实验剧场的配乐,音乐也在戏剧性与即兴爆发之间挪移;刘子斌的手风琴从俄罗斯的沈郁到阿根廷的悠然、交错出香港岛屿味道的流离感;黄仁逵——阿鬼不用介绍了,他的画里纵横开合的气度融到音乐里变成疏放和自由的跌宕。而这一切又被Billy极具诗意的唱词连接起来——这种诗意不是弥漫在我们熟悉的流行歌中肤浅的商业浪漫主义诗意,也不是那些有赤裸裸宣传、鼓动诉求的社会歌曲中同样简单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意,而是有疼痛有快乐有爱有恨的来自复杂现实的诗意,如果强要名之,它更像是承接于聂鲁达的情歌。
的确,社运需要情歌,毋宁说:是一种爱情的感觉使我们站到一起来、为所爱的人发声歌唱。革命与爱情从来纠缠不清,何不在音乐中为之畅快正名?「草根」的噪音合作社与「全明星级」的迷你噪音的交集不止是Billy这个人,更是在持续的抗争中对爱的信赖。在噪音合作社的单纯和直接唱游中,爱与抗争有着质朴的力量;而在迷你噪音明显丰富得多的音乐元素的渲染中,爱与抗争都得到了更多的诠释。作为对两者都相当了解的我这个「资深听众」,我两者都喜欢和接受,噪音合作社是街头战歌、迷你噪音是内心游xing,两者激荡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城市「游击队员」形象——左手是作为武器的吉他,右手是一本聂鲁达。
「在种种驱赶离场 新闻遗忘
声音沉落 像细小石头掉进海
让我可倚肩垂泪 一杯凉茶
相拥沉默已经足够」
社运暂时休息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爱我们的人的一点安慰和鼓励,《拥抱》这首歌感动过香港的保育战士,也感动了深圳炎热夏夜疲累的工人们。《爱的征战》、《从前,以后》带来的激愤,《劳动者灵歌》带来的悲壮,此刻融汇进一片美丽的静默中,而在静默中,激愤和悲壮得到细细咀嚼,而非单纯的发泄。这时回过头听《多么美好》,既可以继续反思歌词中对逃避现实者的微妙反讽,但也可以从音乐中感叹:仍然有美丽的事物如空气中跳动的声音教我们紧紧相依。
一曲永恒的《Bella Ciao(游击队员之歌)》把气氛拉到高潮,我们不要忘记Bella是爱人、美丽的人的意思,不要忘记Ciao既是再见也是惊喜的一声「你好」呢。会唱歌和弹吉他的工人们也陆续加入,演唱他们自己的歌甚至是改编的国内流行歌,这些原本商业化的流行歌在一个质朴的工人口中淋漓唱出的时候,竟然脱胎换骨回到了那些「情」和「爱」的原始意义里去,因为这些意象和声音,本来就来源于和《诗经》一样古远一样自然的草根。
廖伟棠
如果以为社会运动就是喊口号、占马路,十年前出现的「噪音合作社」改变了这个成见,他们给香港草根社运带来了更多的旋律和节奏;十年后,「噪音合作社」的同生体「迷你噪音」把这些抗争声音更推进一步,让它们成为更独立的音乐,更动听,却没有因此失去它的力量,反而让音乐或社运的清教徒感受到,原来美丽与愤怒、爱与抗争是可以相互相承的。
上个月中,「迷你噪音」一行出现在深圳郊外横岗工业村时,他们背着成套的摇滚乐器,貌似和四周的厂房、密匝匝的小摊、食店格格不入,但是他们脸上自如的笑容又仿佛与这里一般的劳动者那种乐天笑容呼应。他们在一个打工者的民间「俱乐部」摆开他们的架子鼓、调音台、麦克风,随着暮色染蓝了工业区,工人们、做小买卖的、社区里的老人小孩……陆续迈着疲惫或者兴奋的脚步聚拢而来,鼓声已经渐渐加强,手风琴也拉出蜿蜒的旋律,听众很快挤满了房子然后站满了一边的街道,随着木吉他沥沥连音也加入,闭上眼睛呼吸这周围劳动者的汗味,身体随着音乐摇摆,一剎那有置身古巴夏湾拿老街区感觉。
我想,这里的听众有一半是知道「迷你噪音」的主唱Billy的,因为他曾经多次来到这里开设音乐工作坊,教给工人一些基本的吉他和演唱、创作知识,学员们也因为他知道了「噪音合作社」和香港的一些社运抗争情况——这无疑拉紧了当地打工者和香港的距离,让他们知道香港不是只有大老板,也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忍受不公现状直至无法忍受而站出来的草根民众。然而今晚,还有一半人吧,是被Edmund Leung的鼓声、阿斌的手风琴、陈伟发的吉他、贝斯甚至黄仁逵的ukulele——所有人都不认识然而觉得最可爱的乐器——所组成的音乐河流吸引而来的。
音乐之为「乐」,此刻发挥着它最原始的魅力,这五个人的源流各异,Edmund Leung是原著名地下乐队Huh!?的核心成员,风格迷幻,比Indie Music更实验一些;陈伟发则是香港实验音乐的先行者之一了,近年一直参与许多实验剧场的配乐,音乐也在戏剧性与即兴爆发之间挪移;刘子斌的手风琴从俄罗斯的沈郁到阿根廷的悠然、交错出香港岛屿味道的流离感;黄仁逵——阿鬼不用介绍了,他的画里纵横开合的气度融到音乐里变成疏放和自由的跌宕。而这一切又被Billy极具诗意的唱词连接起来——这种诗意不是弥漫在我们熟悉的流行歌中肤浅的商业浪漫主义诗意,也不是那些有赤裸裸宣传、鼓动诉求的社会歌曲中同样简单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意,而是有疼痛有快乐有爱有恨的来自复杂现实的诗意,如果强要名之,它更像是承接于聂鲁达的情歌。
的确,社运需要情歌,毋宁说:是一种爱情的感觉使我们站到一起来、为所爱的人发声歌唱。革命与爱情从来纠缠不清,何不在音乐中为之畅快正名?「草根」的噪音合作社与「全明星级」的迷你噪音的交集不止是Billy这个人,更是在持续的抗争中对爱的信赖。在噪音合作社的单纯和直接唱游中,爱与抗争有着质朴的力量;而在迷你噪音明显丰富得多的音乐元素的渲染中,爱与抗争都得到了更多的诠释。作为对两者都相当了解的我这个「资深听众」,我两者都喜欢和接受,噪音合作社是街头战歌、迷你噪音是内心游xing,两者激荡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城市「游击队员」形象——左手是作为武器的吉他,右手是一本聂鲁达。
「在种种驱赶离场 新闻遗忘
声音沉落 像细小石头掉进海
让我可倚肩垂泪 一杯凉茶
相拥沉默已经足够」
社运暂时休息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爱我们的人的一点安慰和鼓励,《拥抱》这首歌感动过香港的保育战士,也感动了深圳炎热夏夜疲累的工人们。《爱的征战》、《从前,以后》带来的激愤,《劳动者灵歌》带来的悲壮,此刻融汇进一片美丽的静默中,而在静默中,激愤和悲壮得到细细咀嚼,而非单纯的发泄。这时回过头听《多么美好》,既可以继续反思歌词中对逃避现实者的微妙反讽,但也可以从音乐中感叹:仍然有美丽的事物如空气中跳动的声音教我们紧紧相依。
一曲永恒的《Bella Ciao(游击队员之歌)》把气氛拉到高潮,我们不要忘记Bella是爱人、美丽的人的意思,不要忘记Ciao既是再见也是惊喜的一声「你好」呢。会唱歌和弹吉他的工人们也陆续加入,演唱他们自己的歌甚至是改编的国内流行歌,这些原本商业化的流行歌在一个质朴的工人口中淋漓唱出的时候,竟然脱胎换骨回到了那些「情」和「爱」的原始意义里去,因为这些意象和声音,本来就来源于和《诗经》一样古远一样自然的草根。